《最美的诗、最美的回忆》—— 高三.一班同窗60年纪念活动之二(4)

林老师

<p class="ql-block">《我们的“四君⼦”⽼师》</p><p class="ql-block"> 程 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三年我们有四位⽼师,以教学成果论,在哈尔滨教育界都⼗分有名,号称“四中四君⼦”。他们分别是数学教研室主任解焕赢、物理教研室主任贾曼逸、语⽂教研室主任李冀、历史教研室主任程少卿。其中李冀还是我们的班主任。⽽且,从 1963 年⾼⼀,⼀直跟到 1966 年⾼三,从⾼三⼜加上“⽂化⼤⾰命”,⼜跟了两年,⼀直到 1968年把我们送到“⼴阔天地”——上⼭下乡。五年亦师亦友,亦兄亦⻓,真是难得的师⽣缘分!</p><p class="ql-block"> 解⽼师和贾⽼师都是南⽅⼈。解⽼师个头不⾼,有点胖墩墩的,讲话语速快;贾⽼师身材如他的名字⼀样飘逸,腰间⼀点赘⾁也没有,形象真是标准的美男⼦。贾⽼师讲话不紧不慢,铿锵有⼒,⼜有南⽅地域的韵味。解⽼师讲话⽤⾆尖多。他在课堂上讲解析⼏何时说,“我们从 A 点到B 点引⼀条很直很直的直线”。讲到“很直很直”的个“直”时,他的⾆尖收不回来。我们⼀开始听着有点好笑,后来倒觉得这是特殊的韵味。伴随着解⽼师和贾⽼师的趣味数学和趣味物理,觉得上两位理科⽼师的数学课和物理课,是⼀种特殊的的享受。两位理科⽼师身上有⼀种挥不去的魅⼒。他俩⼀举⼿⼀投⾜,都使全班关注不已。在⾛廊⾥和校园⾥⻅到他们时,都会恭恭敬敬的打招呼。</p><p class="ql-block"> 他们不仅讲书上的公式、定理,还会讲到跟这些知识相关的⼈和那个学术的时代,⻔捷列夫、罗蒙诺索夫、布朗,我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也更能把知识同产⽣那个科学成果的时代联系起来,有同学說,他们去年送毕业班时,⾼考卷⼦押题率全市第⼀,奠定了他们的江湖地位。我对这个说法⼗分反感。俩位⽼师授课时,基础知识、学习重点、学习⽅法,都讲得头头是道,还需要再押题吗!</p><p class="ql-block"> 哈尔滨四中,这是⼀座满洲国时期的⽼建筑。L 型的格局,⼆层楼占了两条街。楼房虽其貌不扬,但冬暖夏凉,楼内宽敞舒适。五⽉有丁⾹簇簇开满楼前楼后,冬⽇有冲天杨树和唐戚树⾼低分⼯为学校遮⻛挡尘。</p> <p class="ql-block">  学校对⾯哈尔滨第⼀⼯具⼚,是“⼀五”期间苏联援建的 156 个项⽬之⼀。再往东⾛不远就是哈尔滨电线⼚,也是全国鼎鼎有名的⼤⼚。再往北就是“⼋区粮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校内朝阳⾯有⼤⼴场。春夏秋⼴场内有跑道,可以环场跑,跑道⼀侧有沙池和篮球场,可以跳⾼跳远打篮球。冬⽇⼴场全部浇上了冰。晶莹剔透的冰⾯,终⽇有同学和⽼师⻜驶的身影。滑赛⼑的⾵驶电掣,滑⼑的身轻如燕。我们⾼三⼀教室三帧窗户就对着校园的⼤操场。整个校园和⼤操场⻛光⼀览⽆余。有冰球⽐赛时,往往是全校轰动的时光。这是我们四中男同学的节⽇,是冬⽇最美的⼀道⻛景线,是我们四中和哈尔滨男⼈的冬⽇之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冰球赛的时候,不管男⽣⼥⽣都会下楼,拥到室外,哪怕天寒地冻。本校的校队经常迎战外校校队和⼯⼚的球队。急停的冰⼑瞬间铲起冰花四溅,倒压步和正压步娴熟技术把⼀个橡胶球抢得满场转。这是项展示身体合理冲撞的勇敢者的运动。往往⼀⽅球员在挡板拐⻆处控制球,未及滑出,另⼀⽅两个球员,⼀如天兵似如⻜般的倒滑过来,屁股对准⻆落运动员凶猛撞过来。这时,全场观众如打了鸡⾎⼀般,⻬声⾼呼:“撞死他!撞死他!”⽤屁股冲撞是合理冲撞,不犯规。被围运动员⻅⽆处可躲,只好从板杖⼦上跳出场外避难,这也不犯规,⽽且场外教练还可以不经过裁判再发配⼀个⼈上场,场上只要不超过 5 个⼈即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六⼗年代,哈尔滨没有室内冰球馆和滑冰馆(现在去看起来,好像很落后)。1966 年初冬波兰国家冰球队来哈尔滨⽐赛,只能在⼋区室外体育场举⾏。那阵⼉,中国冰球队⽔平甚⾼,是世界 B 组后两位,C 组前两位,升升降降还是很有看头。⽽波兰是 A 组末两位,B 组头两位。这场友谊对抗赛,还是很吸引⼈,况且哈尔滨很少有国际⽐赛。⽐赛晚 7 点开始,虽然⾯临⼏个⽉后的⾼考,我跟⼏位同学,还是下午 3 点半就去⼋</p><p class="ql-block">区体育场占座了。虽然说是占座,但⼀直都是站着看,零下 30 度的严寒,也不可能坐着看。站着还要不断来会剁脚,防⽌冻僵,但兴致⾼,尽欢⽽散。⼀直到第⼆天还在议论,话题⾃然离不开这场⽐赛。</p> <p class="ql-block">  解⽼师、贾⽼师是南⽅⼈,也很喜欢冰上运动,但倒没看到他们疯狂的在冰上盘桓。但他俩经常的围棋⼿谈,可是深深吸引我,也可以说他俩是我的围棋启蒙⽼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那年的春末夏初,紫丁⾹花,⽩丁⾹花开得正闹。这些丁⾹啊,她们是这北⽅烂漫春末的很耀眼的⼀员,是哈尔滨五⽉最美的⼀道⻛景线。哈尔滨冬季太漫⻓了,珍贵的五⽉,焕发了全城的⽣⽓。记得尚志⼤街和⻄七道街路⼝处“⽣茂祥”的冰棍,那⽓味⼏乎是散发着久违了⼀冬天的诱惑。每次从街⻆⾛出来,都被那浓烈的清⾹所吸引,嗅⼀嗅才⾛过。3 分、5 分都舍不得买。1 ⽑的是纯奶油的,只能咽咽⼝⽔昂⾸⾛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过春⻛沈醉的城区,奔向春天⾥最美的松花江。全校师⽣包了游轮,去“⽼⼭头”春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4 年,5 ⽉末 6 ⽉初,正是哈尔滨⼀年中最好的季节。松花江⼀江春⽔,欢畅地滚滚东去;太阳岛上丛林叠翠,百⻦归来;杨柳⻜絮,刮起“六⽉雪”,丁⾹飘旖,引来群蜂允蜜传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游轮的⼀个⻆落⾥,解⽼师和栾⽼师,在⼀个塑料布做的棋盘上对弈围棋。这是我第⼀次近距离看围棋,先是站着看,后来坐了下来。忘了欣赏松花江上两岸⻛光,听不⻅“浪遏⻜⾈”涛涛江⽔冲击声,也看不⻅同学们的吵吵闹闹。都在琢磨这围棋怎么算赢,围棋如何⾏⾛,有些什么规则,好像看懂了点,⼜似懂⾮懂。19 条横线,19 条竖线,构成 361 个交叉点。这 361 个点上双⽅排兵布阵,变幻莫测,真是其乐⽆穷。贾⽼师說,《孙⼦兵法》⾥的三⼗六计,在围棋⾥皆有应⽤。确如此,我后来也研究过,有趣得很。浙江嵊縣⼈⻢晓春九段写过⼀本⼩册⼦就叫《围棋⾥孙⼦兵法的三⼗六计》,很好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咱班后来⼀⼤帮同学都下围棋,现在退休了,时间富裕。有时间,可找来看看,打打谱什么的,也是蛮有趣味的。初夏松花江的⽔平稳定平缓,⼀江春⽔,载着欢乐的同学,到了⽼⼭头。岸边没有现成码头,搭⼀个跳板,同学们纷纷弃船登岸。岸上有⼀个很好玩的游戏。学校安排同学提前登岸,在</p><p class="ql-block">⼭上和沟壑间隐秘处藏了各种宝物,皆是春游礼物,谁找着归谁。这是年年春游最受欢迎的保留节⽬。同学们满⼭遍野开始“找宝”,两位⽼师正“杀”到关键处,那⾥会想到下船。任凭有⼈催促,也纹丝不动。我也成了⼀个忠诚粉丝,⼀直看到最后。纪得我们下船,⼭上的“⼤搜索“已结束,同学们各有斩获,收获颇丰。我在那看棋,也忘了时间,就像那个⺠间故事《烂柯》所讲的那样,打柴少年看俩⽼汉弈棋,要下⼭时回头寻⾃⼰的斧⼦,只剩⼀铁头,斧柄已烂成灰堆。回到村⾥⽆⼈能认⾃⼰。只听⼈说好⼏辈前有⼈上⼭砍柴再也没有回来。天上⽅⼀⽇,世上已千年。这⾥是讲的相对论吧,真是⼗分奇妙。三位航天员在空间站⽣活半年,寿命也是往前多⾛了五六圈。他们是⽣死考验,身体压⼒。授予他们英雄航天员和航天英雄是绝对该得的荣誉。这个国家该推崇什么,孩⼦该学什么,以前真有点跑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经常在放学后到数学教研室,看两位⽼师下棋,他们也会指导我⼀下。再后来我也置了⼀副塑料围棋,在家⾥下,学校⾥没有同学下,虽然也跟⽼师下过⼏盘去,但毕竟不好意思找⽼师下,所以经常到市⾥其它学校找⼈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以说,我是那时四中最早学会围棋的同学,也为围棋的传播客观起了⼀些作⽤。 </p><p class="ql-block"> ⽂化⼤⾰命,学校⽆聊,好多同学跟我也学了起来。当时在江北太阳岛上,就是三件事:游泳、晒太阳和下围棋。可以说都是我的学⽣。我在班级⾥普及围棋还是有贡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下的⽐较好的,有隋⾬⽣、⾼树</p><p class="ql-block">勋、王灿、M2 和张⼤忠。下的最好的是隋⾬⽣,⻘出于蓝⽽胜于蓝,1968 年打好背包准备奔赴北⼤荒时,在我家,我俩下了最后⼀盘棋,我已很难赢他了。我的判断,隋⾬⽣应该达到专业初段⽔平,王灿达到业余初段。如果全市中学⽣⽐赛,他们都会拿到名次。</p> <p class="ql-block">  “四君⼦”⽼师中,和我们交集最多的是李冀⽼师,因为他还是我们的班主任。李冀⽼师⻓的⼗分帅,⾃来卷的波浪式头发,⿊边眼镜。第⼀⾯时,我们都很怕他。他的业务强的⽆法⽐拟。第⼀次⻅他在⿊板上⼀溜板书,如同书法教材,⾏云流⽔,⼜⼀笔不苟。引来⼤家⼀阵惊叹。他的发声和读课⽂简直就是活脱脱⼀个中央⼴播电台⻬越再现。他讲课⽂,特别是古⽂,准确、精当、易懂。他讲作家,时代背景、⽂化背景,甚⾄国内外影响都会恰到好处渗透给⼤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李冀⽼师络腮胡⼦挺重,可能天天都得刮。但李冀⽼师举⽌、形象、讲课、与同学聊天,甚⾄⾛路都⼀丝不苟。我们有时想,⽼师这么天天端着,累不累呀!很快,⼤家发现他也很随和和平易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开学第⼀次家⻓会,他⻅着张⼤忠⽗亲,就说:“你是张⼤忠的哥哥吧”!也是,张⼤忠的⽗亲当年三⼗六、七岁吧,⻓的年轻帅⽓,但已经是⼀位副科⻓。这位副科⻓平静的说:“我是张⼤忠爸爸”。“对不起,你看我⻓得⽼,就把别⼈看得更年轻”。李冀⽼师⻢上道歉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学前的暑假⾥,北京电影制⽚⼚拍的《早春⼆⽉》电影正在放映,在社会上引起很⼤轰动。同学们⼤都看过了。因为这之前,以知识分⼦为题材的电影是少之⼜少,我后来看了⼀个资料,当时全国共拍了 769 部电影,只有 13 部是知识分⼦题材的。那个暑假,这部电影在知识分⼦和⻘年学⽣中,引起很⼤轰动。孙道临、谢芳、上官云珠在电影⾥的表演,⾜以载⼊华语电影史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时在周恩来总理亲⾃提议下 1962 年评选的新中国⼆⼗⼆⼤电影明星活动,刚刚公布。赵丹、⽩杨打头,孙道临、上官云珠、谢芳都在其中。他们的⼤照⽚挂在各电影院⾛廊⾥,成为观众追捧的对象。明星主要出⾃上影、北影和⼋⼀⼚。咱们东北的⻓影也有李亚林、⾦迪、张园、浦克⼊选。李亚林、⾦迪当时主演的《我们村⾥的年轻⼈》,也是红极⼀时。是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脍炙⼈⼝的、⽤现在话说,是“爆品”</p><p class="ql-block">。⽚中的插曲《⼈说⼭⻄好⻛光》和《幸福不会从天降》,⾄今令⼈怀念:“樱桃好吃树难栽,社会主义等不来…” 这扯远了,还是回到李冀⽼师的课堂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早春⼆⽉》电影所以展现的,笼罩在⼀⽚烟⾬朦胧之中江南⽔乡,像⼀幅⽔墨画。⼩镇⾥的⽩墙灰瓦,江南的古桥,⼆⽉丝丝春⾬中的乡路和窗棂后⾯教室⾥可爱的读书娃,都叫我们⼗分着迷。题材上,当时电影可都是“⼯农兵”占主⻆。⼈物上,这部电影打破了这个格局。却塑造了⼀个“彷徨”知识分⼦萧涧秋的典型。影⽚塑造的⼥</p><p class="ql-block">教师陶岚,是“五四”后新⻘年的代表,也是新⼥性的化身,她在⽚中⼤胆告⽩“我就是只顾⾃⼰的个⼈主义”。这样响亮的⼥性宣⾔,是哪个年代没⻅过的春雷和闪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学期刚好讲到左翼⽂化联盟,讲到柔⽯写的《⼆⽉》和《为奴⾪的⺟亲》,李冀⽼师就问你们都喜欢电影《早春⼆⽉》,它好在拿呢?同学们七嘴⼋⾆:故事好,剧本好,服饰好,景⾊好,摄影好,演员好,江南⻛光好,肖涧秋⼈品好…李⽼师问,这部作品告诉我们⼀个什么道理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有点哑⽕。李⽼师告诉我们,⼤⾰命陷⼊低潮,知识分⼦寻找救世之路,萧涧秋的出⾛,通常被解释为⼩资产阶级知识分⼦虽然觉醒却找不到出路的迷惘,李冀⽼师说,⼩镇终归只是⼀个渡⼝,停泊的是思想,洗涤的是灵魂,放⻜的是⾼贵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李冀⽼师是性情中⼈,有时⼀⾼兴,也会給我们在课堂即兴朗诵⼏⾸好诗。有⼀次他⾛下讲台,在通道中,从前⾯⾛到后⾯,带着⼿势,即兴的朗诵起⼀⾸词:</p><p class="ql-block">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p><p class="ql-block"> 眼底六州⻛⾬,笔下有雷声。</p><p class="ql-block"> 唤醒蛰⻰⻜起,扫灭魔炎魅⽕,</p><p class="ql-block"> 挥剑斩⻓鲸。</p><p class="ql-block"> 春满⼈间世,⽇照⼤旗红。</p><p class="ql-block"> 抒慷慨,写鏖战,记⻓征。</p><p class="ql-block"> 天章云锦,织出⾰命之豪情。</p><p class="ql-block"> 细检诗坛李杜,词苑苏⾟佳什,</p><p class="ql-block"> 未有此奇雄。</p><p class="ql-block"> 携卷登⾼唱, 流韵壮东⻛”。</p><p class="ql-block"> 李冀⽼师并未说作者是谁,我们觉得有点暗示是林彪。可也没听林彪写诗啊。这⾸“⽔调歌头”词填的真是很好,折射出那个年代,全社会对伟⼈⽂韬武略,上⻢能打仗,提笔万钧⼒的崇拜。但这⾸词的作者不是林彪,⽂⾰后我看过⼀篇⽂章,作者是清华⼤学教授⾼亨。⾼教授 1900年⽣⼈,如还健在,应是 122 岁⾼龄了。⾼亨教授是除了郭沫若、柳亚⼦、臧克家、陈毅之外,少有能跟伟⼈诗词唱和之⼈。⼊低潮,知识分⼦寻找救世之路,萧涧秋的出⾛,通常被解释为⼩资产阶级知识分⼦虽然觉醒却找不到出路的迷惘,李冀⽼师说,⼩镇终归只是⼀个渡⼝,停泊的是思想,洗涤的是灵魂,放⻜的是⾼贵的精神。我们希望肖涧秋,能找到⾰命的出路。</p><p class="ql-block"> 李冀⽼师指导我们作⽂,还很注意与社会结合。那年社会主义的古巴,突然反起华来。以中国背信弃义少买了他们的⽢蔗糖为由,⼤肆攻击谩骂中国。说我们少买他们的糖,瘫痪了他们的社会主义经济,影响了他们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如何罪⼤恶极云云。那天正赶上作⽂课。李冀⽼师说,古巴⼈真好笑,今天作⽂的题⽬就是“古巴的蔗糖和卡斯特罗的社会主义”。现在想想,这样的题⽬应该是⼈⺠⽇报⼦报《环球时报》的题⽬。反映出那个年代社会政治取向和李冀⽼师希望他的学⽣从教室要多看社会。当堂⼤家都交了卷。第⼆天语⽂课,⽼师把我叫起来,让我朗读⾃⼰的作⽂。当我读到“古巴的经济和社会出了问题,应该⾃⼰找原因,不应该把责任推给中国。是他们⾃⼰施政出了问题,是⾃⼰的党脱离了⼈⺠群众。开店⽣意不好,不能怪顾客不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顼,⽽在萧墙之内”。⽼师点评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顼,⽽在萧墙之内”,说到点⼦上了,⽭盾的解决主要靠内因,⽽不是外因。该同学这是成功⽤典,是活⽤典故。表扬我有点不好意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师程少卿是⼀位听他讲⼀次话,或⻅过⼀⾯之后,都会被他的⻛采和魅⼒所感染的那种⼈。他的发型,永远⼀丝不苟,在任何场合下,也不会出现⼀丝乱发。他的脸上永远有笑容。他的知识太渊博了。随时会引经据典,滔滔不绝给你讲解中外历史上你提出的所有问题。程少卿⽼师 1958 年被错划为右派。只因为 1957 年讲过“海参崴是中国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45 年苏联出兵东北,个别“骚达⼦”(⼠兵)军纪废弛,糟蹋中国妇⼥”。这在当时,也可能是“话多招灾“吧。程少卿⽼师经历坎坷,可在他身上,永远看不出他有颓靡之⽓。相反,却是对⽣活充满极⼤的热情,浑身充满正能量,他不是班主任,却经常教我们如何做⼈,⿎励我们要永远向上。他说⽣活和社会对任何⼈都是公平的。学⽣时代⻘春宝贵,不应浪费时光,要多学些东⻄。养成学习的习惯,练就学习的⽅法,这两条会终身受⽤。⼀个会学习的⼈和⼀个不会学习的⼈,相当于⼀个不断在前进,⼀个停留在原地。世界上聪明的⼈,是最会学习的⼈。学习是⼀种能⼒,不同的学习⼒决定了每个⼈不同的发展⽅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6 年⾼三下学期。开学没多久,松花江尚未解冻,寒⻛吹动光秃秃的树梢,呜呜作响。⾼中的所有课程就都讲完了。各科⽼师开始做些辅导。</p> <p class="ql-block">  程少卿⽼师在⼀次⼤班会上说,我可以骄傲的在这⾥讲,你们 66 届的⾼三毕业⽣,是这么多年来,⽔平最⾼的⼀届。⾼在哪⾥呢?德智美体劳全⾯发展。⾼⼀时,我同你们下乡劳动,我就感到、看到你们是爱劳动的,是集体荣誉感特别强的。还有,你们当中将来会有考理⼯科的,考⽂科的,也会有考艺术科的。但你们三年来学习不偏科。没有,⼀个也没有。这是很伟⼤的⼒量!你们的⽬标并⾮仅仅考上⼤学。但是你们这⼀届考上⼤学的会最多,进京的会最多,北⼤清华的会最多!我祝贺你们!</p><p class="ql-block"> 程少卿⽼师把我们讲的热⾎沸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当我们积极温课备考之际,1966 年 6 ⽉ 13⽇晚 6 点 30 分,中央⼈⺠⼴播电台新闻联播节⽬,播出了中共中央关于为了集中搞好⽂化⾰命,推迟⾼考半年的决定。我当时正在灯下,⽤俄语写⼏篇⼩作⽂,以备俄语考试之⽤。听到⼴播,半天⽆语,脑⼦全是空⽩。那阵⼉,同学住的很散很远,家⾥也没有电话,同学们想诉诉感怀也⽆法交流对于我们这些莘莘学⼦,本来这个⻛清云淡的初夏之夜,应该是⼀段美好时光,现今辗转反侧,却变成了⾮常闷热难熬的⼀晚。</p> <p class="ql-block">  校庆后高三一班同学在四中校门前与部分老师合影二排左起:第三人李冀老师 、 </p><p class="ql-block">第六人是解焕赢老师、第七人是程少卿老师。</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考这⼀推迟,可不是半年,⼀推就是⼗⼀年多。这使我想起红军 1934 年⻓征离开苏区时,告诉⽼百姓三五年就回来。苏区⽼百姓怀念红军,毕竟他们的⼦弟也都在红军中。他们想“三五年”是⼏年?等啊,盼啊。三年红军没回来,五年没回来,三年加五年⼋年也没回来。后来 1949 年回来了,三五⼀⼗五,整整⼗五年啊!红军离开苏区,⼗五年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77 年下半年,要不是邓公⼒排众议,为⺠族存亡计,⼗⼀年也恢复不了⾼考。⼗⼀年,有的彻底失去了上⼤学的机会;有的拖家带⼝⼀⼤堆负担考上⼤学,总算完成了上⼤学的夙愿;有的若⼲年后与⼥⼉⼀起同时考上⼤学成为胡⼦⼤学⽣。⼤部分⽂⾰开始时是⼩学 4 年级学⽣,68 年希⾥糊渎成了中学⽣,接着就下乡插队,成了没有知识的知识⻘年。下乡⼗年返城时,⼯作都找不到,更别提上什么⼤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没统计过,咱们班后来有多少同学上了⼤学。各种原因,可以说时代的原因,很多同学与⼤学课堂失之交臂。但是,可以毫不夸张的說,如果当年⾼考不推迟的话,我们全班同学,都会考上⼤学。程少卿⽼师对我们这⼀届同学的评价,绝⾮繆夸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提起我们这⼀代同学的命运,令⼈唏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可以创造,却不可以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85 年秋天,哈尔滨四中举⾏校庆,主会场好像在北⽅⼤厦还是在⼋区体育场,记不确了。但是有⼀张在北⽅⼤厦前的合影。我们⾼三⼀班同学基本都返校了。当时我刚由共⻘团中央调到全国总⼯会⼯作,班级的同学也通知我参加了。全校师⽣⼤会之后,以班级为单位⼩范围活动。李冀⽼师、解焕赢⽼师、贾曼逸⽼师、程少卿⽼师、⾼⼤威武的教俄⽂的薛⽼师,还有体育组的那位⽼师,都参加了我们的座谈和聚餐活动。好像我们班的这⼀拨,最为热闹和⼈多。师⽣尽欢⽽散,这也是⼀段佳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中留给我们印象深刻的⽼师,不仅只是这“四君⼦”,还有很多⽼师叫⼈终⽣难忘。⽐如教⾳乐的赵燕⽼师。1964 年他带领我们哈四中合唱团参加“第⼀届哈尔滨之夏⾳乐会”,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合唱团除了⾼三、初三毕业班要备考,全校各年级都有,咱们班也去了不少。</p> <p class="ql-block">选的歌曲也有强烈的时代特点。三个歌曲是李劫夫《一代一代往下传》、《我们⾛在⼤路上》和歌曲《工农兵联合起来》。赵燕⽼师的指挥⾮常有⻛格。他的⼿势,他的表情,能瞬间把⼤家情绪调动起来,把⼤家都带到兴奋的表演情绪中。《一代一代往下传》他的指挥棒,简直像诗朗诵,有时⽿听汩汩流⽔,有时犹感⾼空⻓⻛。特别是《工农兵联合起来》是四部轮唱,太强的节奏感推起了恢宏的现场。那⾸歌最后的结尾是:</p><p class="ql-block">最后胜利</p><p class="ql-block"> “⼀定属于”</p><p class="ql-block"> “⼀定属于”</p><p class="ql-block"> “⼀定属于”</p><p class="ql-block"> “⼀定属于”我们⼯农兵!</p><p class="ql-block"> 随着赵燕⽼师⼿势在空中拼⼒⼀挥和突然收住,松花江畔“哈尔滨⻘年宫”的剧场⾥,⽓势如虹,现场感爆棚,掌声响成⼀⽚。那⼀刻,同学们都有荣誉感在身的兴奋。那年夏天,参加“哈夏”的同学,都获得了⼀枚“哈尔滨之夏⾳乐节”纪念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化学组的⽼师,⾼⼀教我们,我记不起她的名字了。她⾼挑的身材,⻬⽿的短发,不苟⾔笑记不起她的名字,却⼜⻛度翩翩。</p> <p class="ql-block">  当时班级同学都编了号,座位按号排列。我是 5 号,隋⾬⽣ 6 号,我俩坐⼀桌。有⼀次上 ⽼师的课,我俩因为讲话被叫到教员室。 ⽼师极为威严,问我俩的名字,⼀句话也不说,把我俩的作业挑出来,当场批改,并说做的不错嘛!然后抬起头来,瞅着我们看了⼀眼,平静的说:“回去吧。”这很出我们的意外,我突然觉得我们这位化学⽼师⻓得很漂亮呢!隋⾬⽣回到教室就说,没批评⼀句,还把作业先批改了,⼝⽓不⽆得意之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下乡之后听说李冀⽼师⾃愿申请到⼤兴安岭⽀教。多年之后我在省⾥⼯作时,有⼀次到加格达奇出差,还专⻔看望过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后程少卿获得教育界“⾦盾奖”并被评为全国优秀班主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春晖⼨草,寒往春来。</p><p class="ql-block"> ⼀⽣中有这样⼀次师⽣缘分,弥⾜珍贵。</p><p class="ql-block"> ⽼师的⾳容笑貌,举⼿投⾜在我们的记忆中始终都是那么鲜活和魅⼒⼗⾜。</p><p class="ql-block"> ⻘春永在,衰⽼的只是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今年春节后,随着旅游淡季的到来,⻜三亚的机票降价,经济舱只有 360 元。我⻜三亚本拟住半个⽉。没想 3 ⽉底疫情突起,困在三亚⼀个多⽉。没太多事⼉可做,因奉苗松⽯之命,写了些⾼中时的回忆。没有什么清晰思路,拉拉杂杂过于冗赘,以不知是否错乱的记忆求教于⾼三•⼀班各位⽼同学。( 2022 年 3 ⽉ 22 ⽇记于三亚)</p> <p class="ql-block">  哈四中四十年校庆高三一班同学与部分老师合影</p><p class="ql-block"> 前排左起 :徐文君 崔玉芝 (老师) ? 解焕赢 (老师)程少卿(老师)</p><p class="ql-block">李冀(老师)杨魁山(老师)闫广庚(校医)</p><p class="ql-block">二排 :赵和兴 李广昌 杨斌来 杨杕 韩义亭 </p><p class="ql-block">石丽彬 马桂芳 迟云增 于鸿文 荆通彬</p><p class="ql-block">三排 :张大忠 戚卫东 程路 王灿 王松林 谷 震 夏 树 滕世平 苗松石</p><p class="ql-block">后排:高树勋 隋雨生 崔亚文 田宝才 </p><p class="ql-block">袁廷阶(老师)符德福 (老师)薛绪仁</p><p class="ql-block">(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