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庄重大方、严整开朗的唐风建筑得到大家的喜爱,很多地方都兴建了唐风建筑群,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大唐不夜城,无锡的拈花湾等;也有些地方重建了唐代建筑,如四川柳江的光明寺、浙江宁海的广德寺等。弘扬传统建筑,赓续传统文化,这本是好事,然而很多所谓的唐风建筑却洋溢着浓浓的和风,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有的甚至直接抄袭和复刻日本现有建筑,张冠李戴、鱼目混珠,摇身一变成了唐代建筑。 这是2010年重建的位于四川柳江的唐光明寺,号称是国内最大的唐代风格寺院。如果不是特别标注,还以为到了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奈良著名的东大寺。<br> 不是亲眼所见,不敢相信如此大胆直白的抄袭、复刻方式,居然出现在这样一个耗资冗巨、意义重大的文化工程上。<br> 日本传统建筑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绳文时代,其后受中国唐代文化影响较大,逐渐发展出属于日本的独特风格。<br> 上世纪30年代,建筑学界有一种说法,要看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去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而建筑历史学家、著名建筑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始终坚信中国有唐代建筑。1937年,他们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前往山西,历经艰险,终于在五台山发现了佛光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佛光寺</h5> 佛光寺的发现,以及敦煌莫高窟中大量的建筑壁画,使唐代建筑的风貌重新展现在国人面前。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高潮时期,建筑技术和艺术也有巨大发展。唐代建筑的风格特点是气魄宏伟,严整开朗,形成了完整的建筑体系。它规模宏大,气势磅礴,形体俊美,庄重大方,整肃而不呆板,华美而不纤巧,舒展而不张扬,古朴却富有活力,正是当时时代精神的完美体现。<br> 日本建筑虽深受唐代建筑影响,却也与之有着显著的差异。<br> 以屋顶风格为例。 在中国,两汉时期的建筑,是平直的屋面,但是到了隋唐时期,建筑物屋脊的装饰性得到了加强,屋檐也开始弯曲,檐柱也开始生起。而近年来所谓的唐风建筑,却大多参照日式传统建筑当中的平直屋面,无锡拈花湾的部分建筑,甚至直接使用了“桧皮葺”屋面的做法。“桧皮葺”是日本住吉神社“住吉造”的重要特征,是地地道道的日本原生建筑工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日本“桧皮葺”</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锡拈花湾景区仿日“桧皮葺”</h5> 再说“唐破风”。<br> 唐破风是“破风”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一道中部带有弧形隆起的屋檐。虽然唐破风带有一个“唐”字,但其实这是日本在学习隋唐建筑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日本独有的建筑样式。<br> 中国古建筑也有类似功能的结构,叫做“抱厦”,但与唐破风依然有本质上的区别。<br> 日本“唐破风”只是作为屋檐的一个延伸结构,并不是单独接建出来的一个屋子,无法脱离原建筑存在,而且它也没有单独的梁架斗拱。<br> 而中国的抱厦从外部来看完全就是一个屋子的形状,虽然也有一部分抱厦并不筑墙,但是其梁架、斗拱结构皆和主屋相同。 许多重建的唐风建筑却忽略了这样的差别,如浙江宁海的广德寺,就采用了“唐破风”这种日本建筑样式,与唐宋建筑中的抱厦,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其次,是鸱尾金具的应用。<br> 所谓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屋脊正脊两端的一种兽形饰物。日本鸱吻虽也有仿唐的兽尾造型,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形成了日本独有的以倒靴形为主的日式鸱吻造型。而铜制鎏金的金鸱吻更是后来发展形成的典型的日式建筑元素。 中国传统建筑的鸱吻除形状与日式鸱吻不同外,极少鎏金,即使是黄色,也往往是用黄釉、黄琉璃等做成的。如故宫中部分建筑的鸱吻即为黄釉所制,且与屋脊、琉璃瓦颜色一致,而日本金鸱吻则是单独的铜制鎏金色,与屋顶其他建筑模块的颜色截然不同。 近年许多唐风建筑忽视了这种区别,如上海宝山寺大雄殿、香港志莲净苑的大雄殿都采用了倒靴形这种日本的、二手的、变了形的鸱吻造型。 而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无锡拈花湾、南京佛顶宫,还有刚刚提及的宁海广德寺,那高高在上的金鸱吻更是洋溢着浓浓的日本风情。 山西的南禅寺大殿的修复过程中,主持修复的工作者,就非常认真地考据了唐代时期的螭吻形制。通过将日本上华严寺大佛殿,和唐招提寺金堂的螭吻进行对比,发现诸多不同,并作为修复的参考依据。<div> 这才是我们对待传统建筑所应该持有的严谨态度。</div> 最后是枯山水。<br> 正如其字面上的意思,“枯山水”就是“干枯的景观”或“干枯的山与水”,在日语中又称作“假山水”。它一般是指由细沙碎石铺地,再加上一些叠放有致的石组所构成的缩微式园林景观,偶尔也包含苔藓、草坪或其他自然元素。枯山水深受中国禅宗思想影响,但在经过日本本土演化后,其观念与中国园林对于“浑然天成”的追求已经相去甚远,成为日本园林艺术的代表。<br> 宁海广德寺,采用了枯山水的景观设计。<div><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宁海广德寺的枯山水</h5> 更为可笑、可叹的是,在以唐文化为代表的古都西安,在一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级别的景点内,居然也采用了日式园林中特有的枯山水。<br> 2020年,西安小雁塔闭园整修,整修前的小雁塔庭院中树立了大量拴马桩、少许唐碑,以及一座唐代经幢,这些石刻与古塔搭配起来,颇具古韵;而整修后的小雁塔庭院,居然采用了日式枯山水,有网友疑惑:这是要打造西安小京都吗?<div> 所幸的是,由于网友质疑,此处枯山水开放不久就进行了再次重修,虽然还是曲江的松树草坪风格,但至少比枯山水强多了。<br></div> 西安是唐文化的输出重地,也因是网红旅游城市,承担着更多的目光。而小雁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西安市区为数不多的唐建遗存,更应该树立文化主权观念,向全球各地到来的游客,传播正确的唐代建筑文化。<br>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做法虽有不少人提出疑虑,但仍未受到有关文化主管部门的足够关注。甚至有些地方不去思考如何整改和弥补,而是想着如何去掩饰。<div> 如浙江宁海广德寺在经历了“日式”寺庙风波后,当地官方媒体援引业内人士的分析称,寺庙设计并非“和风”。这位业内人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理工学院建筑系博士生导师谢景,他有着宁波建城1200年“宁波历史数字人文研究”项目团队带头人的光环,据称对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入研究,然而他的解释却让人大跌眼镜。<br> 谢景解释称,广德寺的布局是中轴从山门到大堂,再到法堂,到最后是塔楼,这是一个典型的中国礼制文化的布局,而日本建筑可能在单体形制上与中国传统建筑有所相似,但是他们没有学到中国传统建筑关于整体院落布局格局等精髓。也就是说,即便有些许日本元素,但广德寺整体上是中式的。这一解释,乍一听冠冕堂皇,其实细思极恐。这就像一件汉服,完全按中式服饰规范制作,但最后加上了一个和服背后的太鼓结,就依然堂而皇之地称这是中式服装。</div><div> 对外来文化的借鉴与融合我们并不反对,但必须脉络清晰、渊源有自。以倭代唐这种偷梁换柱的做法,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赓续是极为不利的。<br> 对于金鸱吻,谢景则指出,鸱吻本来就是一个中国的元素,自汉代以来,中国所有的大殿,包括皇宫和寺院都是金碧辉煌的,金色的鸱吻代表了高贵,只能用在皇宫和寺庙的建筑上,像山西华严寺的辽代大殿上,就有金黄色琉璃制成的鸱吻。我刚才已经详细描述了中日鸱吻的差别,故宫中部分建筑的鸱吻确实有黄的,但并非鎏金色,且与屋脊、琉璃瓦颜色一致,而日本的金鸱吻是单独的铜制鎏金色,与屋顶其他建筑模块的颜色截然不同。广德寺的鸱吻就是这种典型的日本制式。</div><div> 至于山西华严寺的辽代大殿上的鸱吻,虽然有金色元素,但主体是金色与绿色的搭配,将之与广德寺这种纯鎏金色的日式鸱吻相提并论,极不严谨,纯粹是混淆视听。</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鸱吻</h5> “网友说的‘唐破风’,也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抱厦’。”谢景说,“这种圆弧形状的屋檐在日本的奈良宫殿建筑和寺庙建筑中也很常见,但这些屋檐都是用扁柏的树皮制成的。而广德寺中这些所谓的‘唐破风’,是用中国传统的砖拼接起来,下面还有中国特色的仙鹤图案石雕,应称之为‘抱厦’,跟日式建筑完全是两码事情。”<br> 不敢相信,这是一位建筑学博士生导师说出的话。“唐破风”和抱厦的区别,可以说是传统建筑入门级的基础知识,而一位建筑学专家居然仅仅因为广德寺的“唐破风”有中国特色的仙鹤石雕,就无视“唐破风”和抱厦在建筑结构上的差异,将其混为一谈,这种指鹿为马的做法,刷新了学术不作为、乱作为的底线。 当然,近年来重修的唐代建筑或新建的仿唐建筑,有不少是踏踏实实做好基本功的诚意之作,如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西安青龙寺海空纪念堂、苏州寒山寺普明塔等等。<div> </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扬州大明寺鉴真纪念堂</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西安青龙寺海空纪念堂</h5> 但更多的是一些不伦不类的仿日建筑,除文中提到的几处,还有武汉东湖五重塔(这个好歹标明就是仿日的)、五台山真容寺(连香炉都仿日本)、上海知也禅寺、宁波香山教寺、浙江开化醉根天工博物馆、浙江天台山螺溪传教院等等,数不胜数。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海知也禅寺</h5> 或许这些景区重建的设计师们初衷是好的,想要打造“唐风古韵”,但不管怎么说,都在细节上“翻了车”。与文物和传统建筑打交道,本就需要更多的钻研与耐心。<div><br> 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