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系解放阁

一望无际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魂系解放阁</span>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 访济南战役前线记者望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知道你肯定会来!”</p><p class="ql-block"> 望阳,这位40年前的部队记者,又回到了他当年战斗过的地方— 济南。</p><p class="ql-block"> 济南战役中的战地采访报道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难忘的一页。此刻,他坐在报社的接待室里,接受我—— 一个后辈,一个济南人的采访。</p><p class="ql-block"> “40年前的9月23日,我接到上级命令:立刻到七十三团去!”</p><p class="ql-block"> 赫赫有名的七十三团, 就是济南战役中率先登城破敌的“济南第一团”。济南解放后,登城处矗起一座巍巍解放阁。 </p><p class="ql-block"> 听着老人宏亮的胶东口音,看着他激动的神态手势,我似乎看到一本大书翻开了。</p><p class="ql-block"> “我军打开了济南外城后,23日,打响了攻克内城的战斗。”</p><p class="ql-block"> “请谈谈您在济南战役中的采访报道经历吧。”</p><p class="ql-block"> “采访报道,不跟战士们在一起不行。对七十三团的许多干部战士,我都非常熟悉。”</p><p class="ql-block"> 说起当年的战友,望阳眼里涌上一片深深的情思。</p><p class="ql-block"> 到了城下半边街,这个团的七连正在作攻城准备。连指导员看见我立刻说:“望记者,我就知道你肯定要来!”一位在作爆破准备的班长看到我也叫道:“我晓得你会来! ”</p> <p class="ql-block"> 城上城下,生死间的往事</p><p class="ql-block"> 望阳来到半边街后,直抵城下观察。他告诉我:“黑乎乎的城墙上,三层枪眼,我看得清清楚楚。城头上,矗立着全市的制高点——气象台。”</p><p class="ql-block"> 气象台孤零零地立在战斗前的死寂里。突然,敌人开炮了。</p><p class="ql-block"> 一阵小炮射击,望阳刚刚离开的小屋中弹,屋里的两匹马被炸死。</p><p class="ql-block"> 好险!</p><p class="ql-block"> 此刻,回忆起当时自己经历的危险,望阳哈哈一笑,竟轻松得很。他说:“这次观察,对我报道有用处。”</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济南战役中的前线记者。接着,他又沉入了回忆:“攻击开始,万炮齐发,我部英勇攻城。”终于,缀有“打下济南府,活捉王耀武”十个大字的红旗插上了城头,威严地在空中飘扬。</p><p class="ql-block"> “夜间登城,梯子比十几米高的城头还矮一人左右。我扒住城头一块松动的砖块,身子向后一仰,差一点摔下去。危急之中,多亏身后一位战友托了我一把。”</p><p class="ql-block"> 济南城头留下了生死之间的回忆,也留下了望阳的一篇篇战地报道——《济南第一团》(望阳主笔,前线记者集体创作)、《济南英雄李永江》、《济南英雄于洪铎》、《济南英雄王其鹏》… … 还有他拍摄的城头激战的历史画面。</p><p class="ql-block"> 望阳早在1942年就参加了八路军,十几岁就在部队作宣传工作,二十岁时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七十三团所在纵队)《胜利报)的记者。攻克济南后,他又随军南下。</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战争年代的新华社随军记者,短短几年,意味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在这段时间里,他写出了许多战地报道,用照相机留下了一幅又一幅激战的场面。</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居住在江苏省海安县的望阳遭到了冲击,多次被抄家。采访时谈及此事,望阳叹道:“我的独立自由奖章和三级解放勋章被抢走了我很心疼,但战争年代的采访笔记,包括济南战役的部分宝贵资料被抄走丢失了,令我痛心!”</p><p class="ql-block"> 是啊! 那是比生命更宝贵的啊!那些宝贵的历史资料,记载着济南城头的鏊战,记载着当年的战况。这些,在这个老人心中,早已凝成一体,成为他记忆中一个辉煌的亮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战友们,我们看你们来了!”</p><p class="ql-block"> “40年了!登上解放阁,感慨无尽!”望阳说,“40年前,许多战友在这里流血牺牲,济南人民不忘他们,立阁竖碑,以传千秋,盛哉!这次,战地重游,心情很激动,很感慨!济南建设得非常好,烈士们的遗愿实现了!”</p><p class="ql-block"> 阁南,有一座亭子,游人不断。望阳说,亭子处,当年耸着一座小楼。解放大军压境,在这楼里活捉了敌守备旅旅长。望阳的笔,当年曾刻画过这次战斗中的英雄王其鹏。</p><p class="ql-block"> 阁上,展室里,保存着他当年拍摄的城头激战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阁前,大道坦坦,杨柳依依。昔日的护城河里,而今游船点点。倒映河中的天幕上,再没有烽火硝烟,只有安详的白云。</p><p class="ql-block"> 然而,人们并没有忘记这里曾发生的一切。望阳同曾在二十七军(华野九纵)一起战斗过的时任总参谋长迟浩田同志一直保持着长期的联系。迟浩田经常嘱咐他,如去济南一定要到二十七军牺牲的战友墓前看望。</p><p class="ql-block"> 他们去了。</p><p class="ql-block"> 烈士碑前,<span style="font-size:18px;">几位老人的身躯一齐深深弯向烈士碑,他</span>们深沉地说:“战友们,我们来看望你们啦,迟总长让我们来看望你们啦!”</p><p class="ql-block"> 向我讲述这些的时候,望阳的眼睛湿润了 … …</p><p class="ql-block"> 40年前的往事永不泯灭。于是,40年后,他把手中尚存的济南战役的部分宝贵资料献给了济南,献给了济南人民,并且挥动当年炮火中写战地报道的笔洋洋洒洒,写下了祭奠解放济南而牺牲的烈士的文章。</p><p class="ql-block"> 发生在昨天和今天的这一切,济南人民是不会忘记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济南日报》记者 林世童</p><p class="ql-block"> (原载1988年10月1日《济南日报》)</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