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路1429]——灵鹫山麓的盛唐风韵(寻塔记140—山东历城)

杨永发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九顶塔</font></b></h3><div><b><font color="#ed2308"><br></font></b></div> “潇洒胜似江南”的济南,是古往今来对泉城的赞美之词。这里汇集无数名山胜水、佛刹古迹,是令人流连忘返的寻古胜地。在日本学者常盘大定、关野贞于20世纪20年代初编纂出版的《世界美术全集》中,曾给予一座佛塔极为的评价:“匠意纵横,构筑奇异,其他无能及。”这座世界独一无二的古塔,就是九顶塔。<div><br></div> 夏末初秋的一天,济南南部山区灵鹫山西麓,绿意盈盈,满目青翠,清风拂面,溪流潺潺,沿着婉蜒曲折的山道向上攀登,一路上峰回路转,景色怡人,在接近灵鹫山山腰处的山道尽头,远远就可望见一个花墙围起的古朴院落。定一下神,整整衣冠,慢慢跨进院门,眼前豁然开朗,别有洞天,正北方是两座朴素的观音殿和两棵苍劲挺拔的千年唐柏,而院子西侧,巍然挺立着赫赫有名的唐代九顶塔。如果从高空俯瞰,整个塔顶成八角形,每边作弧形,向内凹入,形似盛开的花朵,在中国古塔中极为罕见。<div><br></div> 岁月无情,世事沧桑,九顶塔曾几经变故,历尽废兴,已默默地度过了一千多个春秋。历史上九顶塔曾历经多次维修,院中矗立的明代正德八年(1513)、嘉靖四十一年(1562)和清代康熙五十八年(1719)、光绪六年(1880)四块石碑,分别记录了对寺庙重修的过程。从中可知,九顶塔所在寺庙的名字,有的叫“九塔寺”,有的叫“观音寺”,有的叫“九塔观音寺”。看寺老伯告诉我,按照当地百姓流传下来的习惯叫法,寺叫“九塔寺”,大殿称“观音殿”。<div><br></div> 其中明代嘉靖四十一年(1562)由著名诗人许邦才撰文、李攀龙手书的《重修九塔观音寺记》碑,对九顶塔的描述尤为引人入胜:“泰山北下,麓野之间,有地曰齐城,有山曰灵鹫,有川曰锦阳,峰峦复合,林荟苍郁,周距郡邑皆百里余,称异境云。”“其塔一茎上而顶九各出,构缔诡巧,他寺所未经有。”因其“一茎上而顶九各出”得名的九顶塔。其确切的始建年代却无从可考,《重修九塔观音寺记》碑载:“寺建于此,莫知其始。历考寺碑,惟得唐天宝、大历之文为古,然曰重修,则犹非其始也,意必建于隋梁之间。”也有一说九塔观音寺系唐初名将尉迟敬德所建。<div><br></div> 中国古建大咖梁思成夫妇走南闯北,见到的佛塔难以计数,但像九顶塔这样的形制,他们也从未见过,称其全国仅此一例。按照梁思成的观点,唐代砖塔有两种主要类型,一种为多层塔,一种叫密檐塔,但九顶塔的形制极为特殊,它基本上属于亭阁式塔,但塔顶又分建九个密檐式小塔。塔平面也是一个特例,八角形,每边作弧形向内凹入,这在唐塔中没有之一。梁思成夫妇来柳埠寻访九顶塔的时间定格在1936年6月,当时九顶塔毁损严重,顶上九塔只剩下五个,衰草残砖,令梁林夫妇唏嘘不已。梁思成当时判定,此塔虽无年代可考,但窥其风格和塔内造像,应为唐代遗物。他们对古塔的各项数据认真测量,踩着梯子上上下下,腾挪在8米多高的主塔之上,梁思成曾笑称这种工作为“飞檐走壁”。<div><br></div> 梁氏夫妇离开后,一切又归于沉寂。当时抗日战争烽烟四起,无人问津的柳埠古塔继续在风雨飘摇中剥蚀损毁。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柳埠古塔的命运才迎来重大转机。国家和省市文物部门先后拨款,四门塔和龙虎塔先期得到维修。但这时的九顶塔已破败不堪,塔基和半截塔身被山上冲下的淤土和乱石掩埋,塔身和八角多处残缺,塔檐坍塌,塔顶除中心塔和一小塔尚存塔身,其余已不见踪影。<div><br></div> 1961年,国务院准备公布国家级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带领罗哲文等古建筑专家来济考察,初步确定四门塔列入该名单,并充分肯定了龙虎塔和九顶塔的重要价值,积极支持省市准备维修九顶塔的计划,敦促尽快动工。<div><br></div> 九顶塔施工前,专家们先精心清理出被埋的塔身和塔基;随后,认真测量旧塔的各项数据,对塔的总体和细部进行拍照。在此基础上,参照新旧资料,绘制了九顶塔维修图纸。唯有九个小塔的塔刹已无实物可查,无法确定图样,经领导研究,派专家小组一行三人去北京向梁思成先生请教。此时,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等听取了汇报,审阅了照片、图纸等资料,对维修准备工作很满意,并亲笔修改图纸,讲解各种塔刹的结构。同时,结合九顶塔的维修,梁思成具体阐述了整修古建筑“整旧如旧”的主张。<div><br></div> 在维修工程实施中,远在北京的梁思成还不放心,又委托刘敦桢教授带领助手来到济南,在灵鹫山工地现场指导。最终,九顶塔恢复了昔日的风采。梁思成先生十分高兴,他在《文物》杂志上撰文,称赞九顶塔维修“做了第一等的工作”。<div><br></div> 转眼到了2016年,九顶塔迎来54年来第一次大修,征得国家文物部门许可后,维修施工人员打开了位于九顶塔塔身中段的塔心室。结果,一尊隐藏了半个多世纪的隋唐彩绘佛像重见天日,尽管已经残缺,但是颜色依然很鲜艳。<div><br></div> 九顶塔塔高13.3米,塔身用水磨砖对缝砌成,单层八角,各面皆成凹形曲线,造型规则而又颇具流动之感。上下为截然不同的两部分。下部分为平地起砖的塔柱,呈八棱柱状,塔柱中间部分朝南的一面开有一门,内有塔室,雕有佛像1尊,胁侍2个。佛像高1.2米,跏趺而坐,面额丰圆,螺形发髻,外著双肩下重的袈裟,下为束腰佛座,刻工精细,栩栩如生。<div><br></div> 佛室四壁还绘有天王、佛像等壁画,黑绿相间,面像生动。室顶饰以天花藻井,虽有残损,仍不失当年神采。上部分飞檐翘角,塔檐迭次向外排出十七层,如层层花瓣次序展开,而檐口之上又逐层迭次向内收进十六层,以宽大的平台层面结束了飞檐部分的构造,极富唐塔特色。<div><br></div> 塔顶由九个小塔组成,平座之上各隅均筑迭涩挑檐方形小塔一座,共八座,塔高2.84米。每个小塔三层塔檐,互相簇拥,与下部分平直坚实的塔柱形成鲜明的对比。小塔各有小门,分别朝向八个方向,增加了游人仰面观赏的多重角度。中央筑一同样小塔,但尺寸略大,高出八8座小塔之上。九塔形成塔林之势,主次分明,和谐有致,这别出心裁的设计实实让人拍案叫绝。每座小塔坐落在用砖削成的层层摞起的精巧绝伦的莲花瓣上,远远望去,这九个小塔象是满塔的花朵竞相开放,煞是好看。<div><br></div> <br>九塔寺大殿前屹立着两株苍劲挺拔的唐柏,每株树围约4米,高约15米,历经千余年风雨,依旧枝繁叶茂,粗壮的枝干,像两尊威武雄壮的守护神,与九顶宝塔相映成辉,成为济南南部山区一处著名的历史文化胜境。(谢谢浏览)<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