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种解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史记》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和孔子的母亲颜氏,野合而生孔子。</p><p class="ql-block"> 文革期间,批林批孔,“野合”这个用语比较不好听,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拿去乱解读加渲染,这是一种不尊重历史的现象,不值一提。</p><p class="ql-block"> 现在,国学兴起,回归历史。高手带着学生们来到2000多年前的历史现场,从文化的角度解读这一词语,不失一种求真求实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 传统的一种解释,认为“野”是不合于礼,“野合”就是不合于礼的婚姻。那我们来看看,孔子的父亲和母亲结婚,哪里不合于礼呢?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礼法规定:男八月生齿,八岁毁齿,二八十六阳道通,八八六十四阳道绝。女七月生齿,七岁毁齿,二七十四阴道通,七七四十九阴道绝。婚姻过此者,皆为野合。 </p><p class="ql-block"> 意思是男性八个月长牙,八岁换牙,十六岁性发育成熟,六十四岁,老得不行了;女性七个月长牙,七岁换牙,十四岁性发育成熟,四十九岁以后绝经不能生育。所以,结婚的时候,男的只要是不满十六岁或者超过六十四岁;女的不到十四岁或者超过四十九岁,都不合于礼,都叫“野合”。</p><p class="ql-block"> 按照这个说法推断,叔梁纥娶颜氏的时候,年纪应该在六十四岁以上,所以不合于礼。</p><p class="ql-block"> 这个解释很多现代学者都觉得很牵强,他们更愿意接受另外一种解释__野合,就是两人在野外的结合,没那么多复杂的说词。</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远古时期古今中外很多民族都有这样一个习俗:每年固定的某几个时候(一般是在春天或秋收以后),青年男女一起狂欢庆祝,彼此看顺眼了就在一起。很多研究人类婚姻史的著作,都会提到这种现象。</p><p class="ql-block"> 先秦时代的华夏,人们还很自由奔放,常常有诸如此类的男女集会的活动。虽然这主要是平民的集会,但是贵族(男性)对这种活动也不排斥,有时候也乐于参加。</p><p class="ql-block"> 《左传》里讲到,鲁庄公都曾经想跑到齐国去参加这种集会,被曹刿劝阻了,就是曹刿论战的那个曹刿。而在《诗经》里面,有大量描述这种集会场景的诗。</p><p class="ql-block"> 叔梁纥和颜氏的野合,大概就是这种性质。叔梁纥是个勇冠三军的武士,参加这种活动,很可能还是挺受欢迎的一位。</p><p class="ql-block"> 这种类型的结合,生出来的孩子,身份比较卑贱是事实。但“野合”这种情况,当时不会被认为特别不道德。</p><p class="ql-block"> 司马迁的时代,这种野合的风气虽然在萎缩,但仍然存在。因为社会风俗的改变,比起政治变革,往往是比较慢的。所以写《孔子世家》的时候,司马迁写下“野合”两个字,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野合只是卑贱,并不肮脏,而孔子自己都从来没有讳言过少年时代的卑贱。</p><p class="ql-block"> 细读《史记》时,专家感到司马迁甚至可能是怀着崇敬的心情写下这两个字的!一个人,出身如此卑贱,一辈子政治上也没做成什么大事业,却如此令人景仰,不正是说明孔子人格和思想的伟大吗?</p><p class="ql-block"> 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哈,史学界还没有定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7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