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永宣青花瓷主要是讲永乐和宣德两个时期,简称永宣期。要了解永宣青花瓷,必须对永宣时期历史背景有所了解,特别是永乐时期。由于永乐时期开始使用青花钴料中的苏麻沥青,这种苏麻沥青料,据历史传说是由郑和下西洋通过贸易和蕃属国进贡而来。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下西洋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由于朱棣在攻下南京后,得知朱允文通过小道涵洞逃离南京,顺江而下向东南方向经东海逃往国外。于是朱棣派遣郑和带领士兵军队通过对外贸易的形式追讨朱允炆的下落。但另一种史料记载,朱允炆在朱棣攻下南京后,带着他的皇后和皇太子一起自焚身亡。我认为第二种可能性比较符合历史,是朱允文根本就没有逃亡,而是在南京沦陷后,自杀身亡的可能性,比较符合当时历史的记载。</p><p class="ql-block">那么郑和下西洋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我们在查阅了大量史料后得知,当时朱棣在夺得政权后,于永乐三年(1405)派遣郑和通过水路经东南亚前往西域诸国,以宣扬大明,振我中华之威为宗旨和理念,来召告和号令天下。据史料记载,当时郑和手中的招书内容有这种记载,"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以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p><p class="ql-block">意思是我奉上天之命,作为天下之主。以体谅上天的心意,来向你们这些国家施舍恩惠,传播好的美德。今天我特意派遣郑和,来向你们告知传达我的真实意图。</p><p class="ql-block">我们从这篇历史的文献记载,反映了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的意图,也揭示了永乐皇帝朱棣的真实想法。</p><p class="ql-block"> 郑和于永乐三年前后七次远洋西域各国,六次在永乐年间。通过这段真实的历史记载,反映了永乐皇帝的雄心,更反映了永乐皇帝要君临天下的真实心愿。他不但派遣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还组织人员编纂了著名的《永乐大典》。对明朝的法律法规,行政体制,以及宫廷讳事都规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样就有了对明代官窑瓷器的使用,也进行了有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制定。</p> <p class="ql-block">永乐期青花和宣德期青花从制作工艺、制胎、绘画手法、青花钴料的使用都如出一辙,文博及收藏界有一句行话"永宣不分"之说。但这句话主要指在体现在以上几点,同时在民窑中就更难以区分了。许多行内资深大咖都认为,这一时期如果没有文字和落款做为分期依据,就不一要轻易下结论一件藏品是永乐还是宣德。</p> <p class="ql-block">明朝官窑体制的形成,经过对明代文献的考证,明代官窑体制的形成应该在永乐朝的中期以后制定出来的,在宣德朝得以实施。我们通过文献的资料研究结论得出。明代官窑体制分为钦定官窑瓷器和部定官窑瓷器两种官窑形式。那么,什么是钦定官窑和部定官窑呢?</p> <p class="ql-block">什么是钦定官窑和部定官窑呢?</p><p class="ql-block">①钦定即是御用瓷,按朝廷的规定适时押运进京,这也是朝廷诏令御窑厂生产的瓷器。</p><p class="ql-block">②部定瓷器,即是工部定烧的瓷器,是为了皇帝赏赐一些大臣,附属国的赏赍品。</p><p class="ql-block">A,钦定即为皇帝亲自圈定的瓷器样板和品类;是专门为宫廷烧造的瓷器,是专用的。这种瓷器具有严格的宫廷制式。这里包括生活用瓷的规定,皇帝、皇后、皇贵妃、贵妃等用瓷的规格;祭祀用瓷的规定,祭祖、祭天、祭地等。各种形式的皇家用瓷器的制式图案是有严格的式样、图案、色釉的规定。</p><p class="ql-block">B,钦定是有严格的时间规定的,这种瓷器是按照宫廷规定的时间,必须按时间押运至京城。</p><p class="ql-block">这种官窑制度在永乐朝也是刚刚是一个试行的阶段,到了宣德朝,只要是宫廷御制的瓷器,一律落款。这也是按宫廷使用来制作,这样就杜绝了民间的效仿,更不用说民间使用了,如果有瑕疵的一律粹废。这种官窑制度,从永乐时期一直到成化时期都在严格的规范之中。通过御窑厂挖掘的大量残次碎片的堆积,可以证实,一些稍有瑕疵的,色彩稍暗的,不规范的,当时一律废掉。</p><p class="ql-block">这种情况,再对明代永宣官窑瓷遗忘址挖掘的过程中,我们找到了具体的答案,从挖掘的地层关系分析,一些不规范的、不完美的残次器,在御窑厂堆积如山的实物中找到了依据,证明这种制度一直延续至明中期弘治正德时期。</p> <p class="ql-block">②,什么是部定瓷器呢?部定瓷器是因当时的工部定烧的一类瓷器。工艺特征和御用的官窑器极为相近,质量也是相当的精美。从图案,瓷器的釉质,胎体制作,同宫廷御用瓷器几乎没有差别,部定瓷器不像肯定自己那样,必须在规定的时间押运至京城。</p> <p class="ql-block">②部定瓷器是工部监制定烧的一类瓷器。这类瓷器工艺特征,图案及绘画的形式同御用官窑器极为接近;只是在时间上和钦定瓷器有所不同,在押运进京的时间上,没有其规定的时间。这类工部定烧器是不带款的,同钦定御用瓷是有所区别的,这些定烧器也包括王公大臣,和一些亲王所定烧的;也是有一部分是为封赏大臣,以及同明朝有往来的附属国的赏赐品。</p> <p class="ql-block"> 下面一节,我们就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有关知识与大家共同探讨。</p> <p class="ql-block">这一节我们将分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解。1,绘画装饰工艺及题材</p><p class="ql-block">2,釉色与釉光,</p><p class="ql-block">3,青花钴料鉴赏</p><p class="ql-block">4,造型</p><p class="ql-block">5,胎体制作</p><p class="ql-block">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有关装饰工艺主要是绘画工艺,我们主要是以小件器物及民窑器物来讲解。大件器物如大家关心的梅瓶、大罐、玉壶春、大盘、僧帽壶、贲巴壶等留下一节官窑器主讲,大家可静候佳音</p><p class="ql-block">1,永宣青花瓷器的绘画装,,饰工艺及题材</p><p class="ql-block">①,永宣时期青花瓷从绘画工艺方面</p><p class="ql-block">小件器物在绘画方面,采取一笔点画,大件器多采用双勾填彩方式,以粗笔构图轮阔,细笔填彩的勾勒方式。拿标本①②③</p><p class="ql-block">同时再加以渲染,使植物的叶脉充满着活力。(永乐一笔点画用的较多,宣德双沟填色较为多见了)。</p><p class="ql-block"> 在对一些动物和人物的绘画上,用其生动的笔触,将人物和动物的生动性很巧妙的体现出来。这也 是永宣青花瓷器,在绘画艺术方面的极大的成就。永宣期青花瓷器的绘画艺术,不管是在植物还是动物,绘画运笔自然洒脱,富有生机。</p><p class="ql-block">2,永宣时期的青花瓷器装饰的题材 </p><p class="ql-block"> 题材以花卉,瓜果等植物类为主。花卉纹样以折枝花卉,缠枝花卉以及人物、动物、云气纹,飞禽走兽动物,如:麒麟纹、雀纹等,龙凤纹极少。</p><p class="ql-block">标本①②③④</p><p class="ql-block">缠枝花卉有牡丹纹,菊花、灵芝,梅花,宝相花,莲花,八宝缠枝花卉,花大叶小,叶片边缘绘成细齿状,枝蔓清秀,线条流畅,画面生动。缠枝花果有:石榴,枇杷、莲花、寿桃,佛手瓜,折枝海棠、忍冬、山石,梅、兰、竹、菊,笆蕉纹等</p><p class="ql-block">宣德时期又多出十字杵纹、庭院仕女、仙人乘槎、携琴访友及解索云纹也称弹簧云纹等。在有些碗、盘、盆的底部出现仰莲纹也叫八大马。拿标本①②③讲解</p> <p class="ql-block">2,永乐,宣德时期青花瓷器的釉色和釉光的识别 </p><p class="ql-block">①,永乐和宣德两个时期的釉面的光泽大多相同,但也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标本①②③</p><p class="ql-block">永乐时期的釉面光滑且细腻肥厚,有少部分器物釉面开片,釉色大多白中泛青。有些呈现洁白色,接近甜白釉。釉质厚处闪现虾青色,口沿和底部积釉处呈青绿色或者称影青色。釉面的釉薄处大多为白色和黄色,器物里外釉面较均匀。</p><p class="ql-block"> 宣德瓷器的釉面除民窑和小件器物与永乐时期基本相同,大件大多釉面高低不平,像是橘皮一样,俗称橘皮釉;但釉质肥厚,少数器物厚釉内出现象唾沫一样的釉水,釉质也比较细腻。一部分器物积釉处也呈现出与永乐时期同样的虾青釉色。</p><p class="ql-block">②,永仙时期的瓷器的诱光由于受到高温下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旧光都比较明亮,很少出现哑光现象。</p><p class="ql-block">标本①②③</p><p class="ql-block">釉面光亮如新,光泽柔和。由于釉层较厚,因此产生的釉光富有内涵,同时釉光产生一种很舒适且明亮的酥光。这种釉质及釉光使得釉下的苏麻沥青料更加明快华贵,层次感较强,更显富丽堂皇。</p> <p class="ql-block">3,永宣时期青花钴料的鉴赏。</p><p class="ql-block">这一节放重点讲:主要是这一时期所用钴料的特殊,又有文化内容。许多业内知名人士关注这一时期青花瓷的市场情况,也有许多的大藏家不惜花重金收藏。那么我讲几点呢?</p><p class="ql-block">①青花的绘画表现形式及黑斑点的形成所产生的效应,</p><p class="ql-block">②苏麻沥青的称谓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关于永宣两朝青花,为什么我们要将这两朝的青花瓷连在一块谈呐?前面我已经讲过永宣不分的说法,其实要分清也不是不可以。先看永乐青花瓷吧。永乐朝一共22年,在官窑的制作上已经超过前朝洪武,青花用料采用从西域进口的苏麻沥青钴料。宣德朝一共十年所采用的也是同样的苏料,这样两个时期青花瓷从青花用料不容易分,绘画技巧也是采用同样手法,两个朝代紧密相连,文化传承时间极短。在小件无款及民窑不易分开,因此我们也就没必要分的那么祥细了。</p><p class="ql-block"> ①,A, 在青花瓷的色感方面,有的学者及藏友用美丽的语言去赞美永宣时期青花瓷的高雅,如:"宝石蓝, 清澈明丽,高贵典雅等等用词数不甚数。</p><p class="ql-block"> 其实不然。在近几年的大拍中的藏品,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永宣时期带有明确纪年的残破品,在这一时期文化层的挖掘过程中。我们所看到的永宣时期青花瓷器的青花发色。并非人们所赞美的宝石蓝。而是不同的色界,如蓝中泛灰,灰蓝色,蓝黑色等等,这种颜色是较多见的,真正如宝石一样的蓝色一般是祭蓝色,大多数青花瓷并非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在色彩方面的美感,当然也有少数如上所说的发色。</p><p class="ql-block"> 永宣期青花瓷给我们带来最重要美,是在它的绘画艺术方面。以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给我们带来极美的艺术享受。</p><p class="ql-block"> 这种青花钴料的使用 ,用其较为沉稳宁静的蓝色,给青花瓷器的装饰工艺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 B, 从绘画的工艺方面,由于永宣大件器物采用一笔点画和双勾填色的绘画手法,使这种钴料能够在绘画的技法上产生层次不同的绘画效果,会产生一种像中国传统纸本绘画的晕散效果,钴料积彩的黑斑正如纸本绘画中墨汁的积墨点缀,产生了轻重浓淡的层次效应;使得画面富有层次感,使画面富有生动充满生机。标本①②③</p><p class="ql-block">在以运笔表达画面的过程中,由于用笔拐弯的停顿,钴料会在停笔的过程中留下更多钴料水,这样烧成的瓷器就会产生浓重黑斑和锡皮(光)。标本①②③</p><p class="ql-block"> 又因其高含量的铁元素的原因,在1300多度的高温下,高铁的部分钴料会深入胎骨,会产生釉面的棕眼现象,也有称猪毛孔现象。运笔中钴料多的地方也会产生似纸本绘画中的晕散串珠点,这些都是苏料在使用过程中的缺点。标本①②③</p><p class="ql-block"> 但恰好是这种缺点产生了中国水墨画的晕散效应,产生了我们中国传统绘画的韵味生动,富有层次的美感,也正符合了中国人的审美。</p><p class="ql-block">在青花瓷的色感方面,有的用77美丽的语言去赞美永轩时期青花瓷的高雅,宝石蓝, 清澈明丽,高贵典雅等等用词数不甚数。其实不然。在近几年的大牌及管藏品以及景德镇御窑厂出土的永宣时期带有明确纪念及文化城的挖掘过程中。我们 从这几个方面所看到的永宣时期青花瓷器的青花发射。并回宝石蓝。等人们所赞美的那样。但是不同的色界,如游览蓝中泛灰灰蓝色,蓝黑色等等,是他的这种颜色,并会给我们带来诸多的在色彩方面的美感。其最重要的是在他的绘画工艺方面给我们带来一种中国传统挥发艺术的审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不讲( 苏麻沥青的使用在永宣时期。 可以推测到应该是在永乐的早期,如果确定应该在郑和第二次下西洋的时间。)</span></p><p class="ql-block"> ②,关于永宣时期青花钴料苏麻的称谓问题,</p><p class="ql-block"> 今天在这里我们也聊聊,让大家更加有依据的来确定其称谓的来笼去脉。据历史记载,苏麻沥青料主要来源途径是由郑和下西洋,以朝贡和贸易而进口来的。据明代王世懋的《窥天外乘》记述,"我朝则专设于浮梁县之景德镇,永乐,宣德间,内府烧造,迄今为贵。迄今为贵,其时以骔眼甜白为常。以苏麻沥青为饰,以鲜红为宝"。另外,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也有一段记载:"宣窑之青,乃苏勃泥青,至成化时已绝"。从这两位明代(当朝)人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清楚的找到,当时这种钴料的叫法是有史料可查的。在当时人们对这种钴料的来源及称谓是有偏差,而不是两种钴料。</p><p class="ql-block">据《明史》记载,萨马尔罕国也曾多次向明朝进贡这种钴料,青花钴料也叫"苏莱曼或者速莱蛮"。这个萨马尔罕国,据查阅资料得知,是在今天的中东一带,也就是伊朗和伊拉克这一个区域;我们今天公认的苏麻沥青钴料的叫法,是因为当时翻译有误而出现的偏差。据史料记载,当时翻译苏麻沥青钴料的地方人有几个地区;有江西人,河南人,浙江人,福建人等。由于当时没有统一的发音标准,也就是没有官方规定的语言。对于同一种物件或文字读法;各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发音,这样就对苏麻沥青的叫法,出现了极大的偏差性。读成了苏麻沥、苏勃泥、苏尼勃、苏莱漫等。写到文字上,当然也就会出现不同的文字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4,造型</p><p class="ql-block">永乐青花瓷与宣德青花瓷。在器物的造型方面,已经有着一些变化。在永乐时期,以梅瓶为例。显得小巧玲珑,胎体稍薄,手感稍轻。但也有厚重一些的,这可能是早期的产品。 宣德梅瓶的造型相对胎体厚,器型显得高大,手感稍重。在玉壶春瓶方面,永乐时期的玉壶春瓶显得厚重。而宣德的就显得稍微轻巧。</p><p class="ql-block"> 两个时期在民窑及小件器物上,仍然是依附传承关系,没有太大的变化,这也代表着永宣不分的最重要的一个领域和说法。</p> <p class="ql-block">5,胎体</p><p class="ql-block"> 永宣瓷器胎体的制作仍然使用麻仓土,在制作工艺方面比较讲究,胎坯制作以拉坯成型。胎体洁白但有较为明显的含铁量高,底部露胎处常常出现较为明显的火石红,有些沙底出现较为明显的迷糊状态。宣德时期的胎体在小件器物上满釉。而永乐胎体以碗盘为例,早期沙底为主,中晚期以后也是满釉为主。</p><p class="ql-block"> 总之,永乐宣德两个时期在器物的制胎方面仍然采用麻仓土为主。这对于塑造大型器物制作提供了极好的条件。麻仓土三氧化铝含量较高,象大罐、梅瓶、大盘等大型器物的制作,烧造成品率极高。由于含铝量高就使麻仓土具有极好的可塑性,不至于在烧造的过程中出现塌地、变形等等状态。这样就为永宣时期大型器物的烧造成功带来了条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