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 ◎ 闲侃“斧正”(下)文无他奇

网居

      “斧正”一词确切地说应该是学术专家(或有专门行业知识技术行家)双方之间的用词,一般是第三方以第三者口吻出现的,可是行文时时有一不留神、阴差阳错地使用,使之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往往回过头来,亡羊补牢,为时却晚,尽管心存内疚,深感遗憾,但也无济于事。 ​       因此,“斧正”这个词千万不能乱用。我以为必须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斧正”者要“运斤成风”;第二,被“斧正”者应“立不失容”。因为“斧正”过程双方应该是在“技术水平”很高的人物中进行的,这就不难理解为是“高手”间进行的相互间的切磋。如果初学便要求较专业一点的人来“斧正”,一是根本达不到段位,也就无从说起需要“斧正”的“斧正”,二是自己段位很低,向高人请教就显得没有求教于人的虚心,人家如何指点于你?文人中讲究的就是虚心,自己将位置没有摆正,对方是无法合作的,只好“原物奉还”。因此,这些谦辞如何运用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并且要看双方的地位来决定的。      由此可见,“斧正”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表达尊重。当我们请别人修改自己的文章作品时,使用“斧正”这个词汇可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表示我们认可对方的能力和水平,希望得到对方的指点。二是谦虚求教。使用“斧正”,表明认为自己的文章作品确实可能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别人的帮助来进行修改和完善,体现了一种谦虚求教的态度。三是促进交流。通过请别人“斧正”自己的文章,可以增加与他人的交流机会,促进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学术探讨,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四是提升文章作品等的质量。别人的“斧正”可以帮助发现自己作品和文章中的问题,通过修改和完善,可以提高文章作品的质量,使文章作品更加严谨、准确、通顺、圆满。总之,“斧正”是一种用于请别人修改文章作品的敬辞,它既表达了对别人的尊重,也体现了自己的谦虚求教态度,有助于促进交流、提高文章作品的质量。<h3>     当然,古往今来,文人艺术家的特点大都是善于思考,很有想法,但是也很固执,同时也具有浪漫色彩。因此文人之间的交流是非常注重用词的,同时也在遣词造句中体现了中国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这样的语言习惯,表示请别人指出自己不好的地方时,就会说“指正”;表示让别人指点教导自己,就用“指教”;表示地某个文件看过读过之后加的评语,就用“批阅”,等等,反正是中国的语言的用词都是非常非常有讲究的。<br></br>       比如,“斧正”也可写成“斧削”或“削正”,由于古代的“正”与“政”通用,所以“斧正”还可写成“斧政”。当然,比如说用近义词“指正 ”[zhǐ zhèng] ,它属于谦逊用语,用于请人对自己的意见或作品加以批评修正(刘绍棠《西苑草》一:“初稿在三月底就写出来了,送到萧先生那里请他指正。”) 如:本刊皆由同学们编写的,经验缺乏,尚望师长多多指正,以匡不逮。又比如用“斧削 [fǔ xuē]” 请人修改文字的谦辞(茅盾《我走过的道路·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一》“我说:‘惭愧。还得请你斧削。’他又自负地点了点头。”),又如,这篇散文是我刚写的,请各位斧削。这都用得恰到好处。 ​      同时,我们理解“雅正”与“斧正”的区别在于,“斧正”不管是用作敬辞还是书面语,都表示请别人来改文章作品,表示请求的意味;“雅正”一般是用作敬辞,表示把自己写的诗、文章、书、画作送给别人时,表示向人请教。“雅正”一般用在送给别人的书画的题款上,表示对方是文人雅士,情趣高尚,请其提出建议指正。“雅正”在南宋的词里面表示有深厚的学术背景。“斧正”不管是用作敬辞还是书面语,都表示请别人来改文章,有表示请求的意味。“雅正”在南宋的词里面表示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其释义是,一是规范的;二是典雅方正;三是请人指教说"请赐教";请人校正说“请雅正”。“斧正”则是指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辞。      当然,如果是同学、水平相当人之间交流,那就使用“雅正”、“指正”--含有共同欣赏的意思,对方会运用恰当的语句将对你作品的不同看法指出来;如果晚辈呈给长辈,学生呈老师,初学呈专家,作者呈编辑,使用“教正”、“赐教”较为恰当,因为含有虚心请教的意思。这样容易使对方接纳你……       中国的词汇很丰富,往往自己出于谦虚的本意,个人请教于名望、地位、学术、技艺等高于自己的人士,都宁愿仰视,因而用辞也竭尽敬仰之情之义,倘若谦辞运用欠妥,便会适得其反,让人看轻、看透,反倒使自己受到冷落或缺失。所以建议大家在学习中国古汉语与使用古词汇时,更多考虑对方是否“接纳”这个词,是否表述得恰到好处,是否站位准确,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自己的预期效果,所以说,谦辞的运用,是应该十分慎重的。   <strong>(本文结束)</strong><h3> <p class="ql-block">  部份图片源于网络、侵删</p><p class="ql-block"> (谢谢您的阅读、关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