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州窑白釉黑花婴戏图罐<br>元(公元1206年-1368年)<br>1993年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出土<br><div>磁州窑创烧于北宋中期,窑址在今河北省磁县观台镇一带,宋代属磁州,故名。元代磁州窑是北方最大的民窑体系,其白地黑花产品数量众多。在元大都出土的瓷器中,磁州窑系产品占了将近一半,白地黑花瓷器又占了其中的绝大多数。<br>此罐造型浑厚,罐体在白地上用黑色画出婴戏、花卉等图案,绘画手法简练粗犷,极富民间色彩,具有磁州窑产品的典型风格。该婴戏罐发现于辽宁绥中三道岗元代沉船,船上出水瓷器反映出元代海外贸易的繁盛。<br></div> 木雕观音像<br>宋(公元960年-1279年)<br> (左)吹笛陶俑<br>金(公元1115年-1234年)<br>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br><div>(右)击节陶俑<br>金(公元1115年-1234年)<br>1963年河南焦作出土<br></div> 铜壶滴漏<br>元 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br><div>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br></div> <div>南宋沉船“南海一号”上发现的部分瓷器<br>2002年广东省阳江市南海海域出水<br>“南海一号”是一艘南宋时期的沉船。2007-2004年,自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中心牵头,抽调全国专业人员组成“南海一号”沉船水下考古队,进行了4次大规模水下探摸和局部试掘工作。2007年底,“南海一号”整体打捞出水。<br></div>(左)青白釉六棱印花注子<div>(右)青白釉铺首注子<br></div> (左)青白釉菊纹花口盏<div>(中)青釉刻花卉纹盘<br></div><div>(右)青白釉花卉纹碗<br></div> 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br>明明 永乐一宣德(公元1403年-1435年)<br><div>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就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高峰时的景德镇有官窑58座,民窑900多座,市镇绵延十几里,人户超过10万户。<br>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器发展的黄金时代,其中以永乐、宣德两朝(公元1403年-1435年)最盛。由于这两朝所使用的钴料都是“苏勃泥青”,轴层晶莹肥厚,色泽浓艳,蓝中泛有黑斑,黑斑和浓艳的青蓝色相映成趣,颇具水墨画般的美感。永、宣两朝的青花瓷不论是在器型上,还是在釉面和纹饰上都很相近,因此有“永宣不分家”之说。<br></div> 青花穿花龙纹梅瓶<br>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br>1957年明定陵出土<br> 白釉暗花三系罐<br>明 永乐(公元1403年-1424年)<br><div>甜白釉瓷是在元代枢府瓷的基础上,由明永乐年间景德镇官窑创制的一种高白度瓷器,是在暗花刻纹的薄胎器面上施以温润如玉的白釉,经高温烧制而成。釉下暗花用肉眼难以看出,但通过侧光、放大镜或者灯光透视等,却隐约可见,使原本单一的白色呈现出无与伦比的变化感,给人以亦幻亦真的感觉,体现了中国瓷器美学从形的体验到神的感受的升华,反映了时人特有的审美情趣和高超的制瓷技艺。由于甜白釉在生产过程中把铁的含量减少到最低程度,这样就使釉色精细白净,几无瑕疵,看起来非常诱人,因此,有人形容这种瓷器“白如凝脂、素犹积雪”。<br></div> 斗彩婴戏纹杯<br>明 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br> 剔红花鸟纹长方盒<br>明(公元1368年-1644年)<br><div>此长方形漆盒利用“剔红”工艺制作而成,是明代宫延漆器的代表作。<br>“剔红”是一种雕漆工艺,是在器面上反复涂数十层甚至上百层红漆,待漆干后,再在厚厚的漆上雕刻出浮雕的纹样。明末黄成所著的《髹饰录》称之为“雕红漆”。这种工艺成熟于宋元时期,明代有所发展。明永乐至宣德年间宫延作坊果园厂制作的剔红,上承元代嘉兴西塘剔红“藏锋清楚、隐起圆滑”的风格,改个人名款为“大明”款。嘉靖年间,大批云南工匠被选进京,将用刀不善藏锋、又不磨熟棱角的云南雕漆风格带入宫延,使滇派剔红主导了嘉靖、万历年间的宫延雕漆。万历时,剔红刀法转向细密。<br></div> 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杯<br>明(公元1368-1644年)<br><div>掐丝珐琅工艺是元代从阿拉伯地区传进的一种新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先在金属胎器体上用细金属丝铆焊成图案,然后填入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后,磨光镀金而成。因存世的部分掐丝珐琅器有“景泰年制”款,所以有“景泰蓝”之称。<br></div> 五彩瑞兽纹葵瓣觚<br>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br> 五彩穿花龙纹蒜头瓶<br><div>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br></div> 五彩鱼藻纹盖罐<br>明 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br><div>明代嘉靖、万历年间(公元1522年-1620年),在成化斗彩的工艺成就基础上,又发展成了著名的青花五彩瓷器。青花五彩浓艳热烈,填笔简朴自然,曾盛极一时。<br>嘉靖官窑五彩器的盛行,可能与嘉靖皇帝本人尊崇道教、深信五彩辟邪有关。嘉靖自幼体弱多病,因此非常崇尚道教的养生健身之道,经常供斋醮神、设坛祭祷神灵。每次在宫中设坛斋醮,都要悬挂五色彩旗,用五彩“画符”以驱鬼辟邪,其间也少不了使用五彩瓷器。据《明史》记载,仅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景德镇御窑烧造的供内廷醮坛用瓷器就达3万件。<br></div> 皇史宬“金匮”<br>明清时期(1368-1911)<br>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br><div>历代王朝都有将国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匮”的传统,即“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金匮指用金属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头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初名神御阁、表章库,正是体现“石室金匮”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br>金匮是明清两朝极具特色的皇家档案特制装具,专门用于盛放皇帝实录、至训。其中实录记载着帝王在位期间的主要事迹,圣训(明代称之为宝训)是皇帝谕旨的分类汇编。<br>金匮存放于皇史宬正殿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高超的皇家工艺水平。金匮内为楠木材质并饰以万寿藤花黄绫,外裹鎏金铜皮并錾刻云龙纹图案。清朝工部在制作金匮时,确实要使用一定数量的黄金,主要用八成色金作为制造金匮的原料。称为“金匮”是名副其实的。<br></div> 《永乐大典》(复制品)<br>明<br>此类书由明朝学者解缙主持编纂,辑录了先秦至明初书籍七八千种,包罗经、史、子、集、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戏剧小说、技艺等门类。该书完全照原书抄录,保留了原书的真面目,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br> “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夜巡”铜牌<br>明(公元1368年-1644年)<br><div>此铜牌为北平行都指挥使司(今内蒙古宁城附近)士兵在夜间巡逻时佩戴的令牌。<br></div> “九宫长随”牙牌<br>明(公元1368年-1644年)<br><div>此牙牌为“长随”(二等宦官)出入宫禁的通行牌,可悬挂于腰间,以备查验。洪武初年,朱元璋在宫内设“十二监”,由太监充任。其中,“长随”是“十二监”中级别比较低的职务,明初定为从六品,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后升为正六品。<br>明代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在皇帝较勤政时,太监只是在宫延内干一些打杂的事,权力并不大。但如果皇帝不理朝政、偏信身边的太监,则太监的权力就可能急剧膨胀,甚至代替皇帝行使权力,直接影响朝政乃至国家的兴衰。有明一代,太监之祸登峰造极,出现了王振、汪直、刘瑾、魏忠贤等为害一时的阉党竖宦,加剧了明代的政治腐败。<br></div> 阿拉伯文带座铜炉<br>明 正德(公元1506年-1521年)<br> 铜金刚铃、金刚杵<br>明 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br><div>这套铜铃、铜杵为藏传佛教法器,是宣德年间(公元1426年-1435年)明廷布施给西藏拉萨寺院的礼物。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又由达赖喇嘛当作生日礼物呈送给乾隆皇帝。<br></div> 铜火铳<br>明 景泰元年(公元1450年)<br><div>火铳,是金属管形射击火器的通称。此火铳由前膛、药室和尾銎组成。现代的枪炮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火铳最早发明于宋代,后传至蒙古汗国,成为蒙古军西征时攻克中亚、欧洲城堡的重要武器。<br>明代的火器技术有所发展,火铳大规模用于装备军队。永乐年间组建了专用火器的神机营,促进了明军训练和作战方式的改变,创造和发展了火铳同冷兵器相结合的战术。到了明末,西洋传教士带来了更为先进的鸟铳和火炮(技术),火铳逐渐被取代。<br></div> “大明通行宝钞”壹贯钞版<br>明<br> 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br>明(公元1368年-1644年)<br><div>此执壶黑漆锡胎,壶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镶嵌漆艺工匠江千里的作品。<br>“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镶嵌在髹漆器物之上的装饰技法。明代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称为“百宝嵌”的新工艺。这种工艺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珍贵材料,在器物表面镶嵌出各种浮雕花纹。<br>明代是中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扬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说。二瞻是新安派名画家查士标的字,将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盘与名画家的画相提并论,这在中国工艺史上并不多见。<br></div> 白釉释迦牟尼坐像<br>明 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br><div>此尊释迦牟尼坐像是一件有确切纪年和工匠署名的明代漳窑精品。<br>漳窑是指漳州的一处明、清瓷窑,曾以烧制白色釉瓷器而著名,明中叶始制白釉米色器。因漳州月港曾是名闻海内外的商港,漳窑出产的瓷器曾一度从那里源源不断地销往海外。清朝初年,由于清廷实行严厉的海禁政策,该港迅速衰落。开禁后未能恢复。其商贸地位逐渐被临近的厦门所取代,月港连同漳窑古窑址遂湮没无闻。在文博工作者的努力下,探明漳窑米色瓷的产地在华安县的上、下东溪一带,正好与这件瓷像的款识“漳州府东溪乡”相吻合,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漳窑烧造历史珍贵的实物资料。<br></div> 青花八仙葫芦瓶<br>明 嘉靖(公元1522年-1566年)<br> 孝端皇后凤冠<br>明明 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br>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br><div>此件凤冠1957年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地宫。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2648件文物,包括纺织品、衣物、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瓷器、琉璃器、玉器、石器、漆器、木器、首饰、宝石、珍珠、冠、带、佩饰、钱币,武器等,全面直观地反映了明中后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br>凤冠的主人是孝端皇后,因其生前无子,故引发了一场是立长子朱常洛(恭妃所生)还是三子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为太子的“国本”之争,影响明末政局甚深,使万历朝成为明朝历史上由治转乱的转折期。<br></div> 郑和铸铜钟<br>明 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br>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br><div>此钟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而铸。<br>郑和每次下西洋前,他率领的庞大船队一般都要在福建长乐五虎门一带集结,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等候东北季风来临再扬帆出海。在等候季风期间,郑和在副手福建人王景弘的陪同下到福建各地的寺庙行香布施。永乐十年(1412年)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奏准在长乐南山建天妃宫,并修葺天妃宫旁的南山塔寺。宣德六年(143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前,郑和重修了天妃宫和南山塔寺,并在天妃宫立《天妃灵应之记》碑。据碑文可知,郑和在建三清宝殿时,曾铸钟设鼓供于殿内,以保佑航行的平安。<br></div> 皇太极调兵信牌<br>清<br>牌上所刻“宽温仁圣皇帝”为皇太极的尊号<br> “皇帝之宝”玉玺<br>清(公元1644年-1911年)<br><div>印文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皇帝之宝”属乾隆帝钦定的二十五宝之一,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颁发诏书等时均须钤用“皇帝之宝”,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最广。皇帝印章称为“御宝”,置于故宫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统一管理。<br></div> 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br>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br><div>瓷尊施霁青色釉,肩颈间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霁青色象征“河清”燕子与“晏”谐音,蕴含着“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为明证。<br>据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专门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最大的宫殿。唐人郑锡在《日中有王字赋》中有“河清海晏,时和岁丰”之说,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后用以颂扬天下太平之意。“海晏堂”之名应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海晏堂亦沧为废城。但幸运地是,海晏堂内陈设的两件瓷尊被保存了下来,此为其中一件。<br></div> 松石绿釉梅瓶<br>清 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br> 凸花金鹿故事银钵<br>这是18世纪柬埔寨送给清朝的礼物。银钵上的纹饰表现的是柬埔寨的《金鹿的故事》。 野菊飞鸟纹七宝珐琅瓶<br>这是日本国赠送给清朝的礼物。七宝又称七宝烧,是日本的传统工艺,类似于中国的金属胎画珐琅工艺。<br> 大总统誓词(复制品)<br>1912年元且,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公元1866年-1925年)在南京宣誓就职。这是孙中山宣读的誓词。<br> 圆明园铺首<br>清(公元1644年—1911年)<br>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肆无忌禅地劫掠园中珍宝,并烧毁了圆明园。此铺首为圆明园劫后遗物,上铸有铭文“圆明园长春园画玲珑馆陶嘉书屋”“乾隆造办处,庚午年制(1750年)”<br> 鎏金铜白度母坐像<br>清代(十八世纪)<br>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br>代表签名册 人首微笑牛头陶饮器<br>唐代(公元618年—907年)<br>1976年和田市约特干遗址出土<br>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青釉褐彩执壶<div>唐代</div><div>上海青浦青龙镇遗址出土</div><div>上海博物馆收藏</div><div>喇叭形侈口,卷沿,颈部较高,深弧腹,假圈足,饼形底。八棱形短流,环鋬,肩上立二系。流下模印贴片一尊坐在圆毯上雄狮,双系下模印贴片为椰枣纹。长沙窑瓷器很多是来样定烧产品,主要销往东南亚、阿拉伯及东非地区,艺术风格独特。<br></div> 青釉褐彩模印贴花椰枣纹执壶<br>唐代<br>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出土<br>南京博物院收藏<br><div>长直颈,斜弧腹,棱形短斜流,肩部残存对称的三条形系。腹部四面贴塑椰枣纹。湖南长沙窑产品。<br></div> 陶扁壶<br>宋代<br>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出土<br>南京博物院收藏<br><div>短颈,壶腹扁圆,双肩带系。一面呈青灰色,光素无纹,另一面施一层较厚的黄褐色化妆土,上饰草叶纹。有北方少数民族和西亚风格的双系草叶纹扁壶,是当时南北文化交流的见证物。<br></div> 青釉双耳衔环瓶<br>元代<br>江苏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br>苏州考古研究所收藏<div>宋、元、明三代均有。喇叭口,长筒颈中束,颈中部对称镶嵌方耳衔圆环,并饰两道弦纹,胆腹,矮圈足,圈足底无釉。浙江龙泉窑产品。<br></div> 青釉弦纹三足炉<div>元代<br>江苏太仓樊村泾遗址出土<br>苏州考古研究所收藏<br></div><div>内折沿,直简腹,矮圈足撑地,兽蹄形三足悬空,腹壁饰三道平行宽带纹。施粉青釉,底内外无釉。这种筒式炉是宋至明代流行的一种炉式。此炉器型端庄秀巧,釉色莹润淡雅,恰合文人士大夫复古的追求以及崇尚清雅的艺术品位。瓷炉也是常见的外销瓷器品种。浙江龙泉窑产品。<br></div> 金璎珞胸佩<br>南宋<br>“海南一号”沉船出水<br>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br><div>此胸佩由三条金链、两块左右对称犀角形牌饰、5连扣环链、三条流苏坠饰组成,3个挂饰分别为桃坠饰、桃心牌饰。<br></div> 绿釉印花菱花口碟<div>南宋<br>“海南一号”沉船出水<br>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br></div><div>磁灶窑,模印六瓣菱口,平折沿,弧腹,平底略内凹。<br></div> 青白釉印花六棱执壶<div>南宋<br>“海南一号”沉船出水<br>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br></div><div>执壶呈六梭形,青白釉偏白,壶身印牡丹花纹、卷草纹。<br></div> 白釉印花罐及喇叭口瓶<div>南宋<br>“海南一号”沉船出水<br>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br></div> 青白釉印花小碗<div>南宋<br>“海南一号”沉船出水<br>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br></div> 青白釉婴戏纹碗<div>南宋<br>“海南一号”沉船出水<br>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收藏<br></div> 菩萨立像<div>隋代</div><div>甘肃泾川宋龙兴寺窖藏佛像遗址出土</div><div>泾川县博物馆收藏</div><div>菩萨束髻,戴三叶宝珠高冠,冠中央饰摩尼宝珠。菩萨面相丰圆,大耳下垂,戴耳珰,项圈上饰联珠纹和麦穗纹。肩部饰圆饼形物,上垂长飘带及双重璎珞。菩萨上着僧衹支,下着裙。左手带手镯,上举杨柳;右手下垂,提净瓶。跣足立于圆形台座上。<br></div> 菩萨立像<br>隋代<br>甘肃泾川宋龙兴寺窖藏佛像遗址出土<br>泾川县博物馆收藏<div>戴三叶冠,中间花叶内化佛一身,上饰忍冬纹,下缘饰莲瓣纹,两侧花叶上饰忍冬纹,宝缯下垂于肩。菩萨体态婉转曲折,面相圆润,长眉细目,高鼻小嘴,大耳垂肩,带有耳铛,下颌丰顾,细颈,戴圆形花尾纹项圈,中间装饰有圆形饰品,下部为流苏状饰物。菩萨身着长裙,衣褶流畅,垂至脚踝。整体造像生动传神,是隋代菩萨造像的代表作之一。<br></div> 菩萨立像局部 玻璃碗<div>北魏</div><div>内蒙古正镀白旗伊和淖尔墓群3号墓出土<br></div><div>锡林郭勒博物馆收藏<br></div><div>保存完整,蓝色,透明,直口,弧腹,小圈足。有学者认为该玻璃碗可能是大月氏工匠采用西方工艺和配方在北魏地区进行制造的产品。<br></div> 嫔伽<br>金代<br>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出土<br>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div>由模制的头部、躯体和底座、翅膀等拼装而成。头戴宝冠,面部祥和,上身人形,祖露胸部,双手捧一圆盒状物于胸前;下身鸟形,背生双翅,尾部平伸,立于兽头形座上。<br></div> 兽头<div>金代<br>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出土<br>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br></div><div>数量较多,多为残件,应为垂脊或戗脊兽,由外凸的龙首形陶塑贴附板瓦状弧板构成。<br></div> 铜钺<div>战国至西汉</div><div>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12号墓出土</div><div>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div><div>共出土2件。正看形如靴子,反观则如一鹰造型。钺身两面上铸有鹰形纹,同西区出土铜棺上的鹰纹相似,两个基地应存在联系。<br></div> 青铜铺<div>春秋</div><div>山东沂水纪王岗1号墓出土</div><div>沂水县博物馆收藏</div><div>青铜铺是西周晚期礼器中新出现盛食器,与青铜豆功能类似,至春秋早期就逐渐消失。该墓共出土7件,大小、形制基本一致。半球形盖,盖顶有八花瓣形捉钮,盖面四周均匀分布四个扉棱。浅平盘,斜折沿,方唇,直壁,平底,喇叭形圈足。器物镂空或饰蟠螭纹。<br></div> 曾侯丙方缶<div>战国</div><div>湖北随州文峰塔18号墓出土</div><div>随州市博物馆收藏</div><div>器体方鼓,方盖,方口,方肩,方圈足,肩部对置兽首衔环。通体饰蒙形勾连纹,内嵌绿松石。器盖内壁铭文:“曾侯丙之赴缶硖以为长事”;双耳铸铭文:“曾侯赴缶硖以为”,表明了器主身份。<br></div> 曾侯丙方缶细部 青铜方壶<div>春秋</div><div>山西襄汾陶寺墓地1号墓出土</div><div>山西博物馆收藏</div><div>2件形制、纹饰相同。长束腰,垂腹,高圈足。壶颈两侧有兽形耳,颈部浮雕鸟衔蛇纹。颈腹间以凸棱相隔,腹部四面各饰浮雕双身蚊龙纹。<br></div> 青铜方壶 青铜壶<div>春秋<br>山西襄汾陶寺墓地7号墓出土<br>山西博物馆收藏<br></div><div>2件形制、纹饰相同。壶身横截面圆角长方形。长子口盖,圈足式捉手。长颈,贯耳,垂腹,平底,方圈足外撇。颈部饰窃曲纹,腹部饰重环纹。<br></div> 青铜盉<div>春秋<br>山西襄汾陶寺墓地1号墓出土<br>山西博物馆收藏<br></div><div>短直颈,扁鼓腹。盖、提梁上各有一个环形钮,上穿铜链。三足为细蹄形。扁腹部有两周凸弦纹。<br></div> 青铜壶<div>春秋</div><div>山东滕州大韩东周墓地出土</div><div>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收藏</div> “匽姬”青铜甗<br>春秋<br>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3号墓出土<br>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br><div>甗体敞口,方唇,腹斜收,沿下两侧对称置附耳,箄底有“一”字形箄孔33个,甗底作圈足状子口。甗近口沿处后腹内壁铸有铭文3行11字,“虢季为匽姬媵甗/永宝用享“。<br></div> 青铜盒<br>春秋<br>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br>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收藏<div>北白鹅发现的铜盒是同类器中一次性发现数量最多、造型最丰富、样品保存最好的。检测表明,铜盒内的残留物是以油脂、植物精油、朱砂及方解石、霰石为主要成分的化妆品,是中国先秦时期化妆品应用的重要实物资料。<br></div> 户卣甲<div>西周</div><div>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墓出土</div><div>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收藏</div><div>同出2件,形制、纹饰、铭文相同仅大小有别,此为较大的一件,放在禁的中间。器、盖同铭,各1字“户”。<br></div> “鸟父甲”<br>西周<br>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墓出土<br>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收藏<div>口微敛,折沿方唇,直立耳,腹部圆鼓,圈底,三柱足。口沿和柱足处均饰有兽面纹,云雷纹为地,并以短扉棱为间隔。沿下内壁铸有鸟纹族徽和“父甲”2字。此鼎形制,纹饰与殷墟出土的戍嗣子鼎相似。此类样式应流行于商周之际。<br></div> “冉”青铜盉<br>西周<br>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墓出土<br>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收藏<div>侈口,卷沿,束颈,鬲状袋腹,三柱足。盖顶有精致的双首龙钮,盖与器身一侧的牛首銴间有短链连接,与銴对应的颈部还设有一管状流。盖缘及颈部饰勾连云纹,上下以圆圈纹为界栏。腹部饰双线三角纹,流部饰简化蝉纹。内侧的腹壁上铸铭文一字“冉”。<br></div> “亚共庚父丁”青铜尊<br>西周<br>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1号墓出土<br>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收藏<div>圈足内壁铸铭文5字“亚共庚父丁”,传世器中有2件亚父庚父丁角与之同名。西周亚共庚父丁尊上的腹部装饰纹饰带,上下辅以两周弦纹的简型尊,习见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但是在尊器上加上半环形鋬,仅在西周早期的尊形器中有少量发现。<br></div> “父甲□”青铜壶<br>西周<br>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墓出土<br>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收藏<div>具盖,器身短颈、深腹,矮圈足。颈部饰以云雷纹构成的兽体目纹,前后各饰一个浮雕兽首。器、盖同铭“父甲□”。<br></div> “单父丁”青铜卣<br>西周<br>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地3号壁龛出土<br>宝鸡市渭滨区博物馆收藏<div>器内底铭文三字“单父丁”。出土时腹内置有一件铜斗。<br></div> 玉玦形龙<div>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div><div>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div><div>辽宁考古博物馆收藏</div><div>龙形玉器,是红山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玉雕作品。玉为淡绿色,夹杂细小白色杂质。龙体蜷曲,头尾分离,似玦形。<br></div> <div>石雕人头像</div>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晚期<br>辽宁朝阳半拉山墓地出土<br>辽宁考古博物馆收藏<div>由一整块黄褐色砂岩雕刻而成,面部清晰,发髻位于头顶中后部,形象生动。<br></div> 乾隆款画珐琅黄地缠枝莲开光仕女盖尊<br>清(1644—1911)<br>高19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厘米/腹径17厘米 画珐琅人物盆<br>清(1644-1911)<br>直径35厘米/高6厘米 画珐琅花卉十二攒盘<br>清(1644—1911)<br>口径43.5厘米<br> 画珐琅山水盘<br>清(1644—1911)<br>口径21厘米/足径13.5厘米/高3厘米<br> 乾隆款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兽耳瓶<br>清(1644—1911)<br>高39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12厘米 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天球瓶<br>清(1644—1911)<br>高45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16厘米 乾隆款画珐琅开光西洋人物螭耳瓶<br>清(1644—1911)<br>高34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8厘米<br> 全部完,所展示文物不足国博馆藏一二,管豹一窥,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