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片:作者拍自电视,编缉而成。</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天长假的最后一天下午,亚运会没有我感兴趣的比赛项目,我就回看这几天CCTV-1晚间黄金档电视连续剧《大道薪火》。第22集讲到了2个故事,感人至深,第一个是讲毛泽东主席和红军战士为沙洲坝老百姓打水井,第二个是毛主席到长岗乡调研,听老百姓唱《苏区干部好作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33年1月,中共临时中央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由上海迁到红色根据地江西瑞金叶坪。限于条件,4月份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从叶坪迁到沙洲坝,给临时中央腾地方,政府主席毛泽东也搬到了这个小村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临时政府教育部长徐特立带着警卫员给妇女大队上识字课,爬上山以后已是汗流浃背了。妇女们递给他一瓢水,徐老不假思索端起就喝,不成想水苦得很,撇着嘴苦着脸,惊叹“怎么这么苦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妇女们便告诉他一首在沙洲坝流传多年的民谣:沙洲坝(电视剧里是“沙流坝”,有误?),沙洲坝,三天不下雨,无水洗手帕,旱死老鼠渴死蛙,有女莫嫁沙洲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老走访了解到,沙洲坝是瑞金有名的干旱沙地,虽然周围都是山,但村前的沙洲河存不住水,河床是干的。至于不打水井,则是当时的老百姓非常迷信,认为挖井会破坏村里的风水,受到龙王的惩罚,谁也不敢擅自打井,饮水用水只能都取自村子边上的水塘,人畜不分,根本谈不上任何卫生条件,甚至成为传播疾病的源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徐老来到主席的住处,把民谣学唱给他听。主席也知道水苦,但没想到水苦、缺水的严重程度和背后复杂的原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席和徐老商量后,决定以苏维埃政府的名义给沙洲坝老百姓打水井,彻底解决喝苦水、缺水用的问题,并打破老百姓的迷信思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说干就干,主席亲自带着警卫员吴吉清等红军战士,在村里村外勘测后动手打井。从电视剧里看到,大热天里、大太阳下族长穿戴整齐端坐在太师椅上,族人们跪了一地,试图阻止主席他们施工。主席为族长打伞遮阳,风趣地说:我比你虚高一点,龙王惩罚的话,我替你顶着。自然,没有什么天灾降临,百姓无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井打成了,水甘甜无比,老百姓喝苦水、缺水用的问题彻底解决了,健康有了保障,所谓迷信自然也就破除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故事后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0年,瑞金人民对沙洲坝这口井重新维修,并取名为“红井”,同时在井旁立了一块木牌,上写“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以示对毛主席和红军战士的感恩怀念。不久,当地又将木牌改为石碑。后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红井”故事的基础上,集体创作了一篇短文,并编入小学语文课本,“红井”故事就此成为传世经典,教育和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七十年代,我念小学的时候,也上过这一课,永远记住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苏区干部好作风</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席住到沙洲坝时,已被剥夺了对红军的指挥权,专注于临时中央政府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主席带着警卫员吴吉清到长岗乡调研。他们到长岗乡苏维埃政府的时候,正是上班时间,而政府却是铁将军把门,书记和乡长都不在;来到乡政府食堂也只看到一个女同志,不见其他人,也不见热气腾腾的食堂特有的忙碌景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席感到好奇,便向她询问。这位女同志介绍到,干部们都下乡了,到老百姓中间办公去了;毛泽覃调任长岗乡以后,为了减轻政府和老百姓负担,规定乡政府干部下乡自备干粮。这时候,书记和乡长都回来了,陪主席下乡调研。</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路上,主席一行遇到了妇女大队,她们一边走路,一边用兴国方言唱着: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打灯笼访贫农。主席没听明白,妇女大队长李玉红又慢慢讲了一遍,并告诉主席,这首歌是她们自编自唱的,反映的是乡政府干部的真实情况,唱出的是老百姓拥护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心声,是对干部们的崇敬和喜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主席本来就了解这儿的情况,在到乡政府之前已经对政府和干部的工作充分地肯定,听了自然相信也十分高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两个故事说的是1933年的人和事,现今对各级政府、干部和党员都有着强烈的教育意义。</p><p class="ql-block"> 时代不一样了,条件也不一样了,领导干部到下面调研、参加劳动早已不用自带干粮,也不用打着灯笼了,但干部们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谆谆教诲和“人民至上”的为民情怀,同群众打成一片,群众利益无小事;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结合民情与实际才能有利于解决问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