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灯不灭循光行

雄追鸟飞(曹雄辉)

<p class="ql-block">《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p><p class="ql-block"> 以前来趟省城南昌可不易,舟车劳顿来回折腾路上费时都要半日。后来偶有单位出差、学习培训之机,忙里偷闲总会去标志之地“八一广场”溜达溜达,附近有新华书店、百货大楼等。不远处就是最为热闹的步行、购物繁华之地中山路。人生地不熟,生怕迷路。而且要时常提防钱袋子,当年无业的青年很多,专干些扒手勾当。时间充裕也会去不远处“八一公园”,也会时常逛逛。流连一番。园内有名闻遐迩的百花州亭、苏圃路……来公园里舒憩的人川流不息。几年前,手头上有些余钱,老伴和女儿随大流,也想在南昌购一学区房,便于将外孙女适龄开学后就读南昌,届时退休后我和老伴陪读,开始了艰难选择。红谷滩地铁大厦旁的名门世家,属南昌二中的学区房,价格自然水涨船高,马路对面的洪城比华利,因为学区在红谷滩实验学校,房价便宜一半。南昌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初名“乐群英文学堂”;1903年,改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英文学塾”;1907年,改名为“心远中学堂”;1912年,易名为“南昌熊氏私立心远中学校”;1949年9月,改名为江西省立第二联合中学;1953年,更名为南昌市第二中学。2016年南昌二中整体搬迁至红谷滩,又更名为心远中学。虽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君子的养成,是人的终身幸福。但教育谁也不愿输在起跑线上,德智体全面发展,不如考上名牌大学成为家长们的真实心愿。家长们笃信, 考上名牌大学是普通圈层取得精英身份和政治地位的重要手断。</p><p class="ql-block"> 在定居和外孙女入学安顿好后,我的退役军人优待证可免费享受乘坐地铁、公交的便利,趁着闲暇后来此一游。八一公园沿湖岸边已添设石桥,直达湖心洲上。岸边植养荷花景光殊异。园内大多数是休闲的老人们汇集之地,吹拉弹唱,颓废之状犹如当今繁华不再的中山路落寞萧条。返回时,途经南昌二中校门口,一看校门题字落款是江西首任省主席邵式平,就知道这所学校很有年代感。校门显封闭式,不得入内,校门旁就有一组雕像,极似孔子七十二贤像,近看才知是澹台灭明传课授业组雕。</p><p class="ql-block"> 我的学生年代恰逢70年代,是以语录代替课文为主的时代,还在小学时,便迎来了批林批孔政治运动。当年主席评价孔子:“孔子的名声很大,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价值,他的学说是为剥削阶级辩护的,放在现在是极其落后愚昧的东西。</p><p class="ql-block"> “孔子及其儒家学说毫无科学性可音。封建社会前期有建树的,都是法家,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中庸”观念没有发展的思想,乃是排斥异端树立已说的意思为多。”</p><p class="ql-block"> 未曾谙事的我们,根本不知道孔子是何方圣人,人云亦云地反对师道尊严、反对孔孟之道,因为政治高于一切,政治压倒一切。当年反对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社会现象是现实中的观照。知识分子这些臭老九,都靠边了,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成为主流,那些当权派,朝夕难保又成了走资派。更被批驳的更是体无完肤。至于主张克己复礼的“孔老二”成为迂腐逆历史潮流的流毒。偶幸伟人的提倡,在读书无用时,也从百家争鸣的科普中略识:儒家、道家、墨家、阴阳家、法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农家、兵家、医家、小说家等一点皮毛耳。</p><p class="ql-block"> 前些年,国学盛行方兴未艾,《论语》成为热潮。偶尔上网读到过明代张岱所著《夜航船》序言中中有段文字到是过目难忘: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可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很生动,也记住了澹台灭明其人。</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鲁国,广收门徒,据司马迁《史记》记载,其门徒有三千之多,其中有七十二人最有贤能,在春秋时期,教育只为上层阶级所垄断,而孔子第一个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主张无论什么出身都可以受到教育。打破阶级壁垒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大家有共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就是儒家思想。</p><p class="ql-block"> 澹[tán]台灭明(前512年(一说前502年)—?),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东周时期鲁国武城(今属山东临沂市平邑县南武城)人。孔子弟子,教育家。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唐封其为“江伯”、宋封其为“金乡侯”。澹台灭明死后,南昌人民为他立祠立墓祭祀,并设立澹台门以表纪念,进贤县也因他南游至此而名。澹台灭明比孔子小36岁,体态和相貌丑陋。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澹台灭明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想想看,春秋时期的江西南昌是多么荒凉艰苦,澹台灭明听从孔子的教诲,刻苦学习,并加强自身修养,终于学有所成,名贯诸侯,跻身当时知名学者之列。澹台灭明南推广讲学于吴、楚,弟子门徒达三百余人,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一代名师。后来澹台灭明讲学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澹台灭明把这北方的中原文化向南推至吴、楚,从此,吴、楚和中原在文化上融为一体。澹台灭明渡过长江,来南昌办学,传播孔子的思想,在南方播下文明的种子,贤名远扬。孔子听了他在南昌的事迹,自我检讨说:“我凭语言判断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判断人,看错了子羽。”“子羽”就是澹台灭明,而“宰予”也是孔子的学生,能说会道,利口善辩,孔子起初对他印象很好,后来发现他既无仁德又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下觉。孔子气得直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也”;而说“澹台灭明这个人不错,可是我当时没看准”。</p><p class="ql-block"> 澹台灭明死后,就葬在今南昌二中校园内。为了纪念他。他坟墓附近的南昌城门曾命名为“澹台门”。五代时期,南平王钟传初入洪州城,命部下修城,有军士掘墓砖,有天夜晚,钟传梦见一个身穿古服的人对他说:“将军为什么暴我居处?”第二天,钟传问遍了军吏宾客,希望有人能解梦。结果有一位叫罗通的老人告诉他:“城东南角有子羽(澹台灭明)先生墓,很是灵验。近日恐有军士取砖,有所触犯。”钟传派人一看,果然如此。于是他派人修复澹台灭明的墓,还在墓前兴建一亭。后来,江西转运使程大昌写《禹贡山川地理图》《考古编》,他到南昌任上曾寻访过澹台墓,看到墓荒亭废,就再修澹台墓,又在墓前建澹台祠,上书“友教堂”,还写了一篇《澹台祠友教堂记”。明万历年间,江西巡抚王佐认为豫章是文献区,澹台灭明是江西传播儒学的第一人,把他的祠堂建在墓前,不妥,就把别署衙门改建。1654年(清顺治十一年),江西巡抚都御史蔡士英又把祠堂改建为“友教书院”,与庐山白鹿洞书院、铅山鹅湖书院、吉安白鹭洲书院并称为江西四大书院。</p><p class="ql-block"> 旧南昌七处城门中就有永和门,又名澹台门、坛头门。位于今八一大道、叠山路、南京西路的交汇处。为什么叫澹台门?是因为纪念葬在附近的澹台灭明,当年这一带人烟稀少,地处荒僻,故有“冷坛社庙坛头门”的俗谚谚,城门内设有仙人黄紫庭台坛,洪水泛滥时节,道士登坛作法,镇压水患,为民祈福,故有“登坛作法坛台门”的俗谚,王阳明平叛后改名为永和门。</p><p class="ql-block"> 从旁门左道进入南昌二中校区,发现教学楼后有幢民国时期砖瓦楼房,标示全国文保单位:“八一起义指挥部”旧址一一叶挺指挥部。那天门可罗雀,少有人光顾,身穿保安制服的保安,谦卑地请我登记好后,让我自行观瞻。我问他澹台灭明的墓在哪?他说他也从没去去实地看过,只知道在教工宿舍边上,有门卫值班,闲人不得入内。听说只有一块碑石和残瓦断片。也是在百度上知道据说这儿有这么位2000多年前的古人的墓地……</p><p class="ql-block"> “文以载道”的道,不仅仅是宏大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历史书写记载,包含了对芸芸众生的关怀,以文化人,润物细无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人。进贤始建于晋太康元年(280年),具有1700多年的建县历史,因孔子弟子七十二贤人之澹台灭明在此南游讲学而得名,意为“进能纳贤”之地。继承传播儒家思想的澹台灭明被南昌人民推崇和铭记。诚如南昌有一标语,“千年洪州韵,一城文明风。”不啻是最为贴切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中国转向内在》一书的学者刘子健如是说:经学和建立在经学基础上的儒家思想才是最高峰,当火焰在那里点燃,光芒便会洒满整个山地,而这火焰一旦熄灭,无论因为派性还是因为正统,都会拖下一条长长的阴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