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被《人民日报》中的一段话治愈了。“你已经很幸福啦!没病没灾,偶尔吃顿好的,偶尔能睡到自然醒,肥嘟嘟的一身福气,不用减肥,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其实,你拥有的比未拥有的多的多啦!认认真真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已经是很棒很棒的事儿!”这段话宛如一股轻柔的风,吹到人的心田里,顿时神清气爽。是呀!人应该珍惜眼前的幸福,并且要意识到,这一切来自不易。有个人奋斗的原因,有父母提供原因,有个人机遇的原因,有国家稳定的原因,当然还有自我成熟后心态平和的原因。除了感恩,更应该好好享受当下。你有没有想过一个这样的问题,在你认为很平常的、理所当然的、甚至已经厌倦的生活、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已经是一种奢侈、一种梦想、可望而不可即。有句老话说的好,叫“身在福中不知福”。当人已经拥有一份安稳舒适的生活时,可能由于身在其中的缘故,往往忽略生活带来的各种好处。当然,这是所有人的天性——更高的追求,更大的理想,更远的目标,恰恰忽略眼前或者当下所拥有的一切。在我还很年轻的时候,有过这样一种想法:我要全力以赴,我要奋不顾身,我要倾其所有,哪怕是牺牲现在的幸福,哪怕是不择手段,也要实现的伟大理想。就好像一旦经过这样不懈的努力、追求、折腾,就会攒成一个大大的幸福。然后等我到达目的后,什么也不干、躺平、坐享其成。这样才是梦想中的幸福生活。而现在所有的委曲求全,努力奋斗,都是为了最终的那个结果。随着年龄增长,我终于发现,生命越来越短,就像一个沙漏,一直在流逝。</p><p class="ql-block">就像作家铁凝所说:“过去的事情来不及衡量是否幸福,将来的事情没有必要揣测是不是幸福。我能想到的幸福,就是此刻用心享受面前的好茶,让愉快的感觉更醇厚,与一两个挚友围炉而坐,谈新叙旧就是幸福的本源。”史铁生对人的天性,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评判,他说:“人有一种坏习惯,记得住倒霉,记不住走运,实在有失厚道,是对神明的不公。”按照佛学的观点,大多数人一辈子被“贪”“痴”“嗔”所困。把心思用在毫无意义的比较上、毫无价值的争执上,没有节制的占有上,到最后,就像红楼梦中的一句话:最终都要落得个“白茫茫一片大地真干净。”无论是按照基因学的说法,还是按照遗传学的说法,每一个生命来到这个世界,都是偶然的结果、都是奇迹。没有什么应不应该之说。任何一次的变异、任何一次的进化、任何一次的竞争、任何一次的生成,一旦差之毫厘,就会和这个世界失之交臂。就像一粒普通的沙、一滴水、一个细泡、一个分子或者碳一样,永远沉睡宇宙的某某个空间。人来到这个世界,不是争强好胜、不是比较、抱怨、怀疑、担忧、占有,杀戮,而是合作、创造、体验、感受、品味、经历和探索。所谓的享受、所谓的融入生活、所谓做自己的主人,就是抛开那些无关紧要的东西,把你注意力从乱七八糟的事情上收回,专注当下。一次和家人的长途旅行,一次朋友间的聚会,一次长跑后的大汗淋漓,一次对美食的难忘的记忆,一个从眼前飘忽而过的姑娘,一次风吹树动后的浮想联翩,一次蒙头大睡,一个人的独处,读一本好书,留下寥寥数语的文字,吃一颗酸酸甜甜的苹果,这些巨像的画面,才是最本质的幸福。说这么多,不是让你我躺平,只享受不工作,就连工作也是一种美好的体验,因为工作让我们找到了归宿感,找到生命的价值。我所要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和不擅长的东西,每一个人也都有自己的能力边界。</p><p class="ql-block">一个目标性太强,占有欲太强,争胜心太强的人,其实并不幸福,甚至过得特别苦。他们往往看不到当下或者眼前的幸福,甚至忽略路边的风景,眼睛只盯着那些遥远的、不切实际的东西。其实这样的人在拥有骑士精神同时,但也暗含某种悲剧主义色彩。就像叔本华所说:“人生就像钟摆,得不到时痛苦,得到时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摇摆。”这是大多人的状态,也是悲观主义的状态。人生其实很简单,是我们把它想复杂了。按照现实主义的说法:好死不如赖活着,活一天就要开心一天。我才不想那么远。”有一则这样的故事,有位教授,去一个很远的城市,参加一个学术研讨会。开完会,他就和同事们去这个海滨城市游玩,看到一位清洁工,正在清扫街道。那清洁工看上去六十多岁,满头白发,但精神灼烁,扫马路的动作娴熟。这位教授看到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清洁工,这么大年纪,还在干着又脏又累的体力活,顿生怜悯之心。等清洁工休息休息期间,教授走上前,把一瓶矿泉水递给清洁工,并无限感慨的说:“老人家,您辛苦了!这么大的年纪还在工作,真不容易!”清洁工接过水淡淡一笑说:“不辛苦,不辛苦,一点都不辛苦。你看我们这里四季如春,风景如画,每天在这里工作,能看见不同国家不同地域来的游人,看着这些绿树,闻着这些花香,吹着海风,心情特别的惬意。”然后清洁工问教授是哪里人,做什么工作。教授告诉她,它是一名科研领域的教授,来自首都,到这里参加一个国家级的学术研讨会。和清洁工比较,教授觉得无论从哪个方面,他都拥有一种优越感,所以心里沾沾自喜。令教授没有想到的是,清洁工却对教授说:“这样看来,你还没有我幸福。你责任大,担子重,这么大年纪了,还要坐这么远的车,来这里开会,真不容易。”</p><p class="ql-block">清洁工说的没错,教授第一次感觉,每个人对幸福的感知是不一样的。那种身为教授,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在清洁工面前顿时荡然无存。其实没必要比较,每个人身处的环境、对幸福的感知、以及关注的焦点各不相同,但那种深沉的、平静的、祥和的、安稳的感觉是相似的。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写到:“幸福的人是相似的,不幸的人有各自的不幸。”安娜之所以不幸福,之所以卧轨自杀。只是因为生活是简单的,也是具体的,每天都要面对众多的琐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一些情感的纠葛、生活中的纷纷扰扰。这其实是幸福的另一种形式,也是生活的常态。但是安娜把生活的想的太复杂了,她想要更多,想要浪漫专一的爱情、精致的生活、没有人干扰的二人世界、过一种理想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并且她认为,既然已经恋爱,爱人就是他的私人财产只许围着她一个人转,对她要绝对忠诚。这本身就是一种贪婪和不切实际。 沃伦斯基他是一个有独立个性的人,又不是安娜的私有品或者附属品。他有他独立的意志、价值观、兴趣爱好,甚至有追求自由的权利。他怎么会对安娜听之任之呢?沃伦斯基是一个公子哥,同时也是一个特别现实的人,他怎么甘愿放弃社交、放弃工作、放弃个性,委身安娜一个人?很早以前,听过一句很有道理的话:生活是具体的。平淡还是丰富,痛苦还是幸福,其实不在生活本身,而在于你对生活的感知。我从来不觉得享受生活和努力工作有什么不可调和。努力工作在任何时候,都不是生活的全部,而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应该执念最终结果,而要享受过程的乐趣。</p><p class="ql-block">为自己定一个目标,把追求这个目标当成一种乐趣,在这个过程中,看看路边的风景,享受美食,走走停停,其实能不能赢,能不能走到终点,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此刻你抱着满满的好奇心,你既是演员,也是观众;你既是执行者,也是观察者。很喜欢樊登的观点:想让自己的人生变的幸福,就把你正在做的事情视作磨练心性的过程,如果这件事情成功了,达到了自己的目的,那很好,如果这件事情没有成功,至少磨练了自己的心性,总之你会发现你左右都是赢。任何时候,都不要太过功利。你的人生之所以有所不同,无与伦比,只是因为你经历了,你感受了,你品味了,这就已经是最大的收获。记得有人说过,“如果A选项不存在了,选择B选项其实也不赖。”退而求其次,让我们身处任何境地,都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有这样一个类比,有一袋苹果,里边有好有坏,我们是从最坏的那个苹果吃起、还是从最好的那个苹果吃起?这是两种认知上的差异,也是两种意识形态的差异。如果从最坏的吃起,每次都会吃到最坏的苹果;可如果从最好的苹果吃起,我们吃的每一个苹果,都是那袋苹果中最好的那一个。认认真真过好每一个平凡的日子,就已经是很棒很棒的事儿!因为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每一个平凡日子中的每一个细节,我们遇到的任何人和任何事,都藏着巨大的惊喜和趣味,你要调动你的感觉和意识,去捕捉每一个美好精彩的瞬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