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哈丝绸之路万里骑行后的感悟《五》

悟德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7日在阿拉木图东干族办事处向大家介绍习主席在阿斯塔纳提出一带一路的构想。</p> <p class="ql-block">9月9日向大家在的欢迎仪式上向大家介绍东干族黑水村的留学回国青年大学生</p> <p class="ql-block">在兰学成毕业的东干族学生毕业典礼</p> <p class="ql-block">东干族留学生抛起博士帽</p> <p class="ql-block">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的东干族学生</p> <p class="ql-block">兰州西北师范大学东干族学生开学典礼</p> <p class="ql-block">即将毕业的东干族学生</p> <p class="ql-block">在哈萨克斯坦努尔绕尔口岸</p> <p class="ql-block">东干族青年一代</p> <p class="ql-block">东干族营盘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安主席说我们西安迁徙到国外已经过了145年了,之所以我们的陕西话还能够保留下来,一代一代的传承下来,我们不仅要感谢100多年来无数的辛勤的园丁的付出,更要感谢哈萨克斯坦政府,是他们允许我们东干族学校从小学一直到中学除了学习俄语,还可以学习用斯拉夫字母拼读成的陕西话。继而使得我们的母语可以完整的保留下来,世代相传,这也是汉语言外境外的一种独特的传播方式。所以,我们应当感恩历届哈国政府和人民,使得我们100多年来和谐相处,相互尊重,共同生活。</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为哈萨克斯坦既东干族培养新型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安胡塞不仅仅是把祖国大陆的一些即可见效的制造业和农业种植技术引进哈萨克斯坦,造福哈萨克斯坦和东干族父老乡亲,更是注重和展望陕西村未来的发展,为达此目的,他从2000年开始,针对数10万东干人只会说原始的陕甘方言(东干语:用西里尔字母拼读的陕甘方言,也是汉语陕甘方言在中国境外的特殊变体,主要融会了俄语词汇,也融会阿拉伯语、波斯语和突厥语部分词汇,近来由于和中国的交流增加了,也吸收了不少普通话词汇。)不会写汉字的情况,“村长”安胡塞就经多方面联系,公派了一批特殊的“陕西娃”回老家陕西学习汉语。已有几十名“陕西村”少年分别在陕师大、西北大学、兰州民族学院和西安博爱国际学校学习汉语等专业课程。这些学习汉语的东干族少年回国后为汉语在东干族人民中的传承和发展做了很大贡献,更是许多驻哈中资企业非常喜欢的哈籍管理人员,为一带一路在哈萨克斯坦的推动和发展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p><p class="ql-block">,在安胡塞及东干协会的组织努力下,一批批“陕西村”青年人候鸟归巢,来到中国学习汉语,累计已有1万多名青年在中国留学,汉语语言的空白被填上了开创意义的一笔。带着前人的嘱托,安胡塞也不忘叮嘱后辈们:“不仅仅要会说汉语,也要会写汉字,了解更多中国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和纵深推进,“陕西村”青年人不仅学好了母语,已成为沟通中国和中亚商品流动的主力军,也成为了“一带一路”上的人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这些学成的孩子大多都在中国、哈萨克斯坦和中亚其他地区的公司工作。”他说,这些人对中亚的情况很熟悉,除了会说汉语,中亚几个国家的语言文字都非常熟悉,他们不仅可以当翻译,很多都从事商业活动。尤其是诸如中石油、中石化、华为等很多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投资的中国企业,都招录了不少这些受过培养的毕业生。</p><p class="ql-block"> 不仅仅是培养新一代青年学子。</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