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看到书名,顾名思义,这是一本描述孔子的书,讲述着孔夫子的一生,而大历史则是孔夫子生活的那个年代的历史背景。这本书并不是一气呵成看完的,而是断断续续的,从杭州看到西安,看到南阳,又看回湘潭,但不论多么奔波都不减我对这本书的兴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它让我看到了一个与从前完全不同的孔夫子,一个更现实的孔关子,在这本书里没有过多的个人主观描述,而是从考古出发去了解孔夫子,让我重新去理解“述而不作”重新去体会孔夫子的理想,重新去体会周游列国的心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前孔夫子在我心里是高贵的存在,只知道是至圣先师但不知道他干了什么,就是模糊的存在。但书的一开始就告诉我,他也是普通人出生,一个鼻子两个眼,也没什么与常人不同的,而与他人不同的则是他学习后的状态,学习后立志,想要当老师,想要将周礼传播出去,便开始教学,教育自己的弟子要讲“仁”,为君主做事也在传播周礼。因为他看到他处的时代,“君不君,臣不臣”,于是就想改变,才会努力去向君主劝谏,但鲁国当时三恒掌权这本就不合法度。孔子努力过,但终究无果,最终选择周游列国,希望有一国国君可以听进去他的治国之政,大家都认同他,但想要达到孔夫子的标准还是太高了,于是便从这国,游到那国。乱世之中,无人听的进仁义礼智信,孔子到晚年又回到鲁国教育弟子,整理六经。所以我认为孔子被后世人们所敬仰,并不是他有什么突出的创造,而是他的理想:将中国优秀的文化思想传播下去即然当下不可改变社会那就交给下一代吧,先人都有那么多好的文化,我只管继承,不做过多言论“迷而不作”。大同世界是需要一代人一代人不断持续的努力,才可达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多么的谦卑,一生只将文化继承,没有自己什么功绩,只为告诉人们教育就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对于自身就要自省自觉,对于国家则要有仁政思想。只是生错了时代让自己成为了不让人理解的人就像子贡说的:“如果每个人都是一座宅院的话,我端木赐这座宅子,墙只有肩膀那么高,所以人为旁边路过都能看到里面房子修得不错。而孔子这座宅院,墙有两三丈高,你要不从大门进去,根本看不见里面的房子是多么壮观陈设家当是多么富丽。能够迈进孔子院门的人太少了,所以有贬低他的言论,不也很正常吗?”高度太高了,便有许多人看不懂。但这本书让我对于孔子产生了新的兴趣,想要更多的了解高墙之内的风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