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龙潭写影寄乡愁___漫谈管秋惠先生怀乡新作</p> <p class="ql-block"> 管秋惠先生是副研究员,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南京古都学会会员,他主编过多部地方文史专著,既是地方志专家也是作家。他和我同是南京龙潭人,是一位乡情浓郁淳朴的人。新近他的著作《胜揽龙蟠 江声潭影____江上古镇纪事》一书,已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是他怀乡情丝吐露出的心绪,是写龙潭的前世今生,写龙潭过往的烟霞风雨,叙述龙潭人文风俗的一部纪实性文集。他以饱满的乡愁情愫,用考古工作者独有的特质,傍以丰富详实的史料,严谨地考证,为我们再现了龙潭的街巷阡陌,乡亲友邻的美好生活,描绘了对沧桑古镇的寂寥忧思。</p><p class="ql-block"> 本人有幸先睹为快,看完全书既有快乐回忆无限幸福的兴奋,又有流光逝水难见昔日龙潭繁华的不尽感伤。</p> <p class="ql-block"> 这本散文集的题目叫《胜揽龙蟠 江声潭影——江上古镇纪事》,其中的“胜揽龙蟠 江声潭影”八个字用的是清帝乾隆的手迹,也是因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曾从龙潭经过驻跸,就是想说,乾隆皇帝与龙潭也有着深深的渊源呢。而“江上古镇”,是说龙潭历史上本来就是建立在江河水荡中的水驿小镇,也很切合时下倡导的长江文化圈大环境的需求。书的开篇是由著名作家曹寇先生作的序,末篇是跋,全书分“江畔夜雨”、“史迹钩沉”、“民国往事”、“老街忆旧”、“百业写真”和“文苑留香”六个章节,六十六篇文章计二十余万字。</p><p class="ql-block"> “序”和“跋”都介绍了管先生自费出版本书的由衷:要用文字为家乡留下些忆念。</p> <p class="ql-block"> 一个人对家乡的特殊情感,尤其是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对家乡的印象,一生中难以忘怀。相信龙潭的乡亲们在看了这本新书后,也会喷涌着更加浓郁的思念故乡的情愫,思念自己青少年时期在龙潭的日日夜夜,在龙潭的快乐时光和那已然远去的沧桑岁月。</p><p class="ql-block"> 我的少年时期曾在龙潭龙小山登高远眺长江,思绪与千帆竞逐……由管先生在新书中的描绘,我知道,龙潭古镇在上溯至千年时,龙小山的山脚就是长江之滨,看长江无需远眺,俯瞰即可;锥子山上是有一座佛塔和一座寺庙的。您知道吗,著名国画家钱松嵒先生就曾以龙潭锥子山为景画过一幅名叫《龙潭雨》的画……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龙潭锥子山也在沧海桑田的变迁中成了一个小小的丘原。</p><p class="ql-block"> 您可曾记得龙潭火车站,可曾记得那趟由镇江开往南京西站的绿皮火车?就是那个可以早晨乘上进城晚上搭着回来的“通勤车”。住在龙潭的人在城里上班,都乘过这趟车。</p><p class="ql-block"> 您可曾记得龙潭的“三步两桥”?可曾记得勤劳的龙潭人“靠山吃山”的“行当”?您肯定知道“靠渣子”是怎么帮家里增加收入的,也记得“刮柴禾”“刨山药”那般翻山越岭的辛劳;您也一定没有忘记“搓金线”“打草绳”“捡二碳”的忙碌时光……</p><p class="ql-block"> 哦,那随风飘逝的春秋,那艰辛的“稻粱谋”的岁月啊,在我们的华发里飞舞难以忘却,在管先生的笔端涓涓流出,滋润那乡思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 这本描绘龙潭风土人情,历史变迁的散文集,每篇叙述一个人,一件事,一个地名景点的过往今昔。比如“君家湾河南”一文,叙述了葛礼平先生高堂朴素善良的品德;比如“立在雨花石前的龙潭石 ”一文,叙述了蒋金土先生特立独行,一心要把明代就有的“龙潭石”发扬光大的“痴情”。</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还有,“进士坊”是因有进士而得名的吗?“定水庵”的“定水石”真有“定水”的魔力吗?您还记得南街上“益美”酱菜、“均益”月饼和“金刚蹄”吗?龙潭中学的前身叫什么?中国水泥厂股东都有哪些人?“三十间”是指的什么?现在哪里?它是谁建造的?龙潭採石公司(矿机前身)是哪年成立的?刚成立时管教干部住的是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房舍?龙潭煤矿什么时候就有的?它有煤可採吗?</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这些,在管先生的新书中均有详细的记述。</p> <p class="ql-block">“君自故乡来,</p><p class="ql-block">应知故乡事。</p><p class="ql-block">来日绮窗前,</p><p class="ql-block">寒梅著花未?”</p><p class="ql-block"> 这是唐朝人王维的诗句。他在异乡看到有朋友自家乡来,便急切切地询问家乡的事,仔仔细细地问了许多许多,未了还抓住人家的膀子使劲地边摇边问:哎哎,老乡老乡,朋友朋友,还有问一下,“你来的时候,我家花格窗前的那颗梅树开花了吗”?古代由于交通和通信的落后,对来自家乡的信息感到特别亲切,有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 人们对于故里的相思之情,古人今人其实是一样的,千百年来未曾有变。我们现代人在心理上对故乡的思念,同古人没有不同。当我们闭目清闲时,“悠悠天宇旷”,也会有“切切故乡情”涌出,尤其是少年时光的情形常常会在梦中浮现。这也是我漫谈管秋惠先生新著的缘由____书中有许多故乡过去的和现在的故事,无需寻问“寒梅著花未”,便已径自娓娓道来。任何一个龙潭人,都能在书中看到你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熟悉的事…</p> <p class="ql-block">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古人贺知章退休回老家时的感慨诗句。现在因为各种原因,我们许多人退休后都已不住在龙潭了,散居各地,可又免不了对家乡的思念,该怎样宣泄胸中愁绪以饱乡思呢?读一读管先生的书吧,会尽情释怀犹如听“乡音”,以让乡念清舒。</p><p class="ql-block"> 2023年10月6日</p><p class="ql-block"> 刘国有</p><p class="ql-block"> 于紫金山北麓</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画作:</p><p class="ql-block">昔日锥子山印象。</p> <p class="ql-block">下图为历史照片:</p><p class="ql-block">1931年发大水,龙潭一片汪洋。</p> <p class="ql-block">下图照片:</p><p class="ql-block">2020年龙潭发大水,水魔安然过境。</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儿时感觉高大的司门桥</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搓金线的家什</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立新炼灰厂“回採”后的矿坑,最终形成一片天然湖泊。</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初期的中国水泥厂</p> <p class="ql-block">画家钱松嵒先生以锥子山为景的画作《龙潭雨》</p> <p class="ql-block">上图为今日湾河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