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黄山市有五个五A级景点,登过“人间仙境”、“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后,利用一天的时间我们也想顺便了解一下古徽州文化,于是选择了“宏村”与“西递”这两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古村落。</p><p class="ql-block">上午我们打卡宏村。宏村建于公元1131年,因“扩而成太乙象,故而美曰弘村”,清乾隆年间更名为宏村,位于徽州六县之一的黄山市黟县东北部,是古黟桃花源里一座奇特的牛形古村落。宏村有着精妙布局,村落的整体轮廓与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合谐统一,行走其中宛如行走在画中,被誉为中国画里乡村。有三个代表性的景点。</p><p class="ql-block">第一、南湖。位于宏村的南面,建于明代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一进入宏村便被南湖的景色惊艳了。虽已是秋天,湖内仍有大片荷叶,平静的湖面倒映着蓝天白云、白墙灰瓦与绿树青山,宛如天空之镜!南湖是仿照西湖平湖秋月式样修建的,所以人们称之为“黄山脚下小西湖”。南湖是宏村的“牛肚子”。</p> <p class="ql-block">在这座古桥上穿上汉服拍照,不管是远拍还是近拍,一定会有一种穿越时空,行走画中的意境。不过要八点之前进村,这个时候景区还没多少游客,可以随意摆拍,而且早晨的光线非常柔和,能拍出理想的美照。</p> <p class="ql-block">村子弯弯绕绕的小河,便是所谓的“牛肠”,这条水系有1200多米,在六百多年前,这里的人就用上了自来水。当时是分时间段可用来饮用、洗菜、洗衣的。感叹古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第二,月沼。月沼是宏村的核心位置,“牛的胃部”,也是游客必打卡拍照的地方。能住在这个位置的人都是家族中德高望重的人。整个水塘呈一个半月形,这个是很有讲究的。有句话叫做“花开则落,月满则亏”。古人追求的是“花未开、月未圆”境界,充满着人生哲理。月沼建于明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1424年),当时宏村76世祖汪思齐发现村中有一处天然泉水,冬夏泉涌不息,汪思齐三次聘请海阳县(今休宁)的风水先生何可达及族内高辈能人,"遍阅山川,详审脉络"。古时月沼储水用于防火,饮用,洗涤等。塘面水平如镜,塘沼四周石板鹅卵铺展,徽派古建筑的白墙黑瓦马头墙倒映其中,连蓝天白云也沉醉其中了。</p> <p class="ql-block">第三,汪家祠堂。月沼正对着的是汪家祠堂。祠堂是供奉和祭祀祖先牌位,瞻仰先祖德能的地方,也是族内谈论大事,举办红白喜事的地方。汪家祠堂的位置“前有照、后有靠”,是绝佳的风水宝地。</p> <p class="ql-block">离开喧闹的景点,在景区寻找一处清静地小坐一会儿,感觉非常的惬意。</p> <p class="ql-block">下午打卡西递。西递别名西溪、西川,因村中三条溪水自东向西流而得名。在村之三华里处为古徽州府西古驿过道,设有“铺递所”,便将此地改名为西递。北宋庆历七年,胡昌翼之五世孙胡良由婺源去金陵,途经西递铺,被这里的山形(四面环山)水势(水流自西向东)吸引,认定此处为风水宝地,后举家迁至西递居住,以此成就了西递胡氏家族。西递古村落是一处胡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西递占地面积近13公顷,已有近960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西递村整体呈船形,四面环山,两条溪流串村而过。村落以一条纵向的街道和两条沿溪的村道为主要骨架,构成东向为主、向南北延伸的村落街巷系统。所有街巷均以黟县青石铺地,古建筑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木雕、石雕、砖雕丰富多彩,巷道和建筑的设计布局协调。村落空间变化灵活,建筑色调朴素淡雅,是中国徽派建筑艺术的典型代表。目前村中保存了3座祠堂(胡氏宗祠、家祠和支祠)、1座牌楼和224幢古民居(大多为官宅、商宅、学院、私塾),完整地展示了明清时期典型的古村落风格,被誉为"活的古民居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沿溪的村道宽阔大气,与下面潺潺流水相映衬,证明当时这里确实是一个集官宅、商宅为主的富裕古村落。</p> <p class="ql-block">“胡文光牌坊”—俗称西递牌楼,建于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为三间四柱五楼建筑格式,性质属功德型,是朝廷为表彰胡文光做官二十一年,政绩卓著而恩赐一种特大荣誉并准其在自己的家乡竖建牌楼。</p><p class="ql-block">西递牌楼全用本地的黑色“黟县青”大理石建成,雕琢精绝,牌楼上的那些镂空浮雕,工艺精湛,神采各异,寓意深刻,为我国石坊建筑中之瑰宝——这就是西递标志性建筑!</p> <p class="ql-block">小青瓦的马头墙又称防火墙,建筑色调朴素淡雅,高低错落,成水平阶梯状,是徽派建筑的重要特色,因民居建筑密度较大,起着隔断火源的作用,故也叫封火墙,既防火又封火。</p> <p class="ql-block">敬爱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后毁于火灾。清初重建,距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面积为1800m²。取名“敬爱堂”三字,表示兄弟之间要互敬互爱,也启示后人须敬老爱幼,族人要互敬互爱。原是明经胡氏十四世祖仕享公的住宅,后扩建为祠堂的总支祠。其建筑结构粗犷古朴,宏伟壮观,为族事议商之处,兼作族人举办婚嫁喜庆及教斥不肖子孙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在胡氏宗祠里,“忠廉节孝”四个字分列两边,正中是朱熹写就的大大的“孝”字。这个“孝”字,是按照朱熹亲笔所写以1:1的比例制作的。在朱熹的思想中,孝道是重要组成部分。这个“孝”字,上半部“老字头”的右边,很形象地画了个昂首挺胸双手作揖的青年。解读为:如果对老人持该持之理,便能昂首做人。左半边,像极了一个张牙舞爪的猴子。解读为:对老人不孝的后代,畜生不如。</p> <p class="ql-block">追慕堂建于清朝甲寅年间(公元1794年),是西递胡氏祭拜先人的祠堂,其最后一进院落供奉胡氏先祖李世民画像和牌位。</p> <p class="ql-block">这个(古绣楼)是富家小姐抛绣球的地方,据说接到绣球的男子是不能反悔的哦。</p> <p class="ql-block">一般徽派建筑的门头都会有7层,7层都是不一样的图案雕刻,寓意也是不一样的。</p> <p class="ql-block">徽州木雕内容以象征、寓意、谐音、比拟等各种手法,充分反映出徽州人的思想情感,体现出徽州人的审美特点,寄托出徽州人的美好祝愿,表达出徽州人热爱生活、创作幸福的愿望。</p><p class="ql-block">窗户木雕有花瓶中嵌入四季花卉,表示四季平安,有雕刻五只蝙蝠以表示五福临门等等吉祥图案。古代人就是这样:把生活过成了诗,将文化融入建筑与摆设中。</p> <p class="ql-block">古代门槛的高度很有讲究,主人的身份地位越高门槛越高。</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临街拐角的地方,原本是直角的建筑,被人为削掉一块,变成平缓的钝角,且还后退了一步。“大夫第”门额下“作退一步想”五个字,都似乎在诠释与人方便自己方便的真谛。不宽敞的小街道,因为这么点“退让”,肩挑背扛的劳动者经过,方便了许多。看到实景才知道“拐弯抹角”这个成语典故还有另外一个出处,是古代的一个建筑名词,诠释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谦让美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