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皖北蕴藏的历史文化

芊里

<p class="ql-block">说到安徽旅游,人们往往去山水如画,诉说文人墨客诗意情怀的皖南,而星罗棋布的历史古迹、蕴积着深厚文化精髓的皖北,很少有人涉足。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去 旅游总觉得一定要去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而忽视相对冷门的小众景点。但我觉得,那些有深厚文化的历史名胜也很美,是一场值得纪念的旅行。因此,今年5月和10月假期,我与友人两次自驾皖北,寻找和感受这里蕴藏的文化,开启缭绕着现代色彩与古韵汉风的山水与人文之旅。</p><p class="ql-block">这里就是闻名遐迩的垓下古战场,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的事了,但历史的余音犹在天地间回响。这一战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进程,奠定了汉朝兴起的基础。发生在这次大战中的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可歌可泣的悲壮故事世代流传。我伫立“垓下遗址”的碑旁,仿佛听见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被围困在垓下所吟的悲叹……两千多年前的血雨腥风早已散尽,因而垓下遗址成为我国历史的著名胜迹,为历代文人墨客访踪问古凭吊之地。</p><p class="ql-block">寿县古城一直是历朝历代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著名的秦晋淝水之战古战场。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80万兵马,南下攻占了东晋寿阳(今寿县)。东晋王朝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偷袭秦营后,晋兵又乘胜向寿阳进军,结果大胜。这一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一战,也给后人留下“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历史的烟云虽已远去,但历史的记忆并未褪尽,正是因为这场大胜仗,才再造了南朝的绝代风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p><p class="ql-block">当我钻入曹操地下运兵道,仿佛正在穿越时光隧道,昏黄的灯光把我带入久远的时代,似乎听见了金戈铁马嘶鸣声。全长八千多米的运兵道狭长幽深,堪称“地下长城”。更狭窄低矮的地方,仅容一人穿行。我在运兵道里躬身潜行,像极了曹魏的一个军卒,正在执行着曹操的军令,地道里昏暗曲折,隔着两千年的时光,我的每一步,都走在魏武帝幽邃的思想里……</p> <p class="ql-block">禹王宫,俗称禹王庙,位于大禹劈山导淮的涂山顶峰,山下涡淮汇聚,滚滚东流;山上松柏葱郁,古迹遍布。据载:汉高祖十二年,刘邦统兵镇压淮南王英布,经涂山巡视大禹遗迹,令刘长在山顶建禹庙,使后人永怀大禹治水之功德。其后汉武帝刘彻、三国时曹操父子先后到此。禹王宫经历代维修与扩建,气势宏伟壮观,巍然而雄峙,集华夏古建筑之精华,汉风唐韵,以大气磅礴的面貌展现在涂山之巅。历代名人如狄仁杰、柳宗元、吴文魁、苏轼、苏辙、宋濂、邓石如等,均来此游览凭吊并留下大量诗文铭刻。</p> <p class="ql-block">龙子湖最早的名字叫“曹湖”,三国时期的曹操南下征战时在此留下了印迹。龙子湖位于雪华山、曹山和西芦山之间,呈三山夹一湖的独特风貌,是中国南北气候分界线。</p> <p class="ql-block">垓下古战场,楚汉相争时项羽与刘邦长达4年之久的“楚汉战争”的最后决战之地,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争。民间广为流传的“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霸王别姬”等优美动人的故事均出自于此。垓下之战,是楚汉相争中决定性的战役,既是楚汉相争的终结点,又是汉王朝繁荣强盛的起点,此战统一了天下,奠定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因其规模空前,影响深远,被列为世界著名古代七大战役之一,有“东方的滑铁卢”之称。</p> <p class="ql-block">两千多年前,楚汉相争的最后决战,就在灵璧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进行的。那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英雄项羽,在这里发出了“虞兮虞兮奈若何”的仰天长吟。跟随项羽南征北战的绝代佳人虞姬,面对四面楚歌的绝境,唱出了“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悲歌,随后拔剑自刎而死。项羽带着她的尸体,向南驰走,不料汉兵追至,项羽无奈地丢下虞姬的尸体突围后,虞姬的尸体被来不及突围的楚兵移葬于“霸离铺”东2.5公里处,后来这里出现的村庄就叫“虞姬村”。唐宋年间,文人墨客往往三五成群到虞姬墓前凭吊揽性,吟诗填词以发思古之幽情。虞姬文化园内陈列着垓下和虞姬墓中出土的文物、有关的史料和诗词歌赋。园内还有一幅对联,颇为伤感: 虞姬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p><p class="ql-block">一个是力能扛鼎、气吞山河的盖世英雄,一个是风姿绰约、倾国倾城的绝代佳人。千年过去墓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时间冲刷掉了字迹,却没能抹去这段英雄而美好的爱情故事,英雄与美人的爱情,在残酷的战争中得到了升华。转眼间金戈铁马早已不复存在,但虞姬和项羽的绝世爱情却得以代代相传、千古留名。</p> <p class="ql-block">李鸿章故居,由李府和淮系展馆组成,属于文人士大夫式的住宅、庭院和书斋相结合的民居建筑。李家的祖先由江西迁来合肥磨店,并建设祖宅。清咸丰八年(1858年)8月,太平天国将领陈玉成率部攻克庐州,将李鸿章的祖宅“焚毁一空”。清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开始,李鸿章及其兄弟在合肥广置房产。深宅大院可以覆盖淮河路中段的半条街,时称“李府半条街”。</p><p class="ql-block">在李鸿章生平展中,大量的珍贵图片与实物展示了李鸿章风云变幻的一生即“少年科举,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了作为军事家、实业家以及外交家的李鸿章这样一位极具争议性和传奇性的人物。李鸿章故居留有大量匾额、对联以及信札等珍贵墨迹。李鸿章的书法作品雄强朴茂,浑厚庄严,在清代书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极高的美学和史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逍遥津,古为淝水上的津渡,以三国古战场闻名后世。东汉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和曹操为争夺合肥,在逍遥津爆发逍遥津之战。孙权带10万大军,不巧在这里遭遇张辽,谋善战的张辽采取以攻为守的战略,逼迫孙权退至此地,津桥已被拆除,孙权乘骏马飞越淝水脱险,留下“著鞭驰骏骑,逍遥津上玉龙飞”的诗句,后此桥为飞骑桥。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张辽威震逍遥津”的故事,也由此而来。现逍遥津公园,平面呈扇形,全园由水系自然地分为东西园。湖面有三岛,渡津桥、北津桥、南津桥、飞骑桥等桥梁贯通景区各景点。逍遥津的标志性建筑——逍遥阁,采用仿古建筑结构,古铜色廊柱、灰黑色门窗,牌匾上写着“逍遥阁”。逍遥阁内有三国时代的文物,述说发生在合肥周边的三大战役,它见证了那段战争历史。</p> <p class="ql-block">包公祠,全称为“包孝肃公祠”,是祭祀包拯的专祠。“孝肃”二字,是宋仁宗在包公死后赐给他的谥号,以评价肯定包公的忠孝一生。由于包拯是人们传颂的清官典型,包公祠也因此闻名遐迩。明弘治元年(1488年),庐州知府宋鉴在此修建包公书院,后易名为包公祠。包公祠大殿建筑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捐资2800两白银所建。</p><p class="ql-block">徜徉包公故里,仿佛在时光隧道中穿越千年,与裹清风映明月的廉洁之士包公进行灵魂对语。我突然悟出“包拯”的“拯”含义丰厚,拯己、拯人、拯物,拯万民于水火,拯弱势苦难者于霸权者之股掌。时隔千年,我们仍敬仰其高贵正直的品格,胸纳天下的情怀。今天我们仍在书中、在戏剧中、在包公故里,接受灵魂的洗礼。</p> <p class="ql-block">寿县别称寿州、寿春,历史上4次为都,10次为郡。是楚文化的故乡,素有“地下博物馆”之称。寿县因地处襟江扼淮的重要位置,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估楚国的都城, 历史上很多重大事件与这里关联密切,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发生于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的秦晋淝水之战,东晋仅以8万军力大胜80多万前秦军, 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这场战争也给后人留下了"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成语典故。</p><p class="ql-block">寿县城一直是兵家争夺的军事重镇,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其城墙的修建,是我国七大古城墙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城墙。墙体中间夯以黏土,外壁包贴青砖,砖石之间以桐油、糯米汁拌和石灰浆填灌,自古有“金汤巩固”之名。登上古城墙,感受那楚风淮韵和古战场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管仲,颍上人(今颖上县),中国古代著名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在齐桓公时期得到了鲍叔牙的推荐,担任齐国相。他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被尊称为“仲父”。</p><p class="ql-block">管鲍祠建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由当时县令、著名文学家、戏曲作家屠隆(1542——1605年)所修建,并作《管鲍祠碑记》以记其事。大殿门前两侧有一副对联: “佐霸肇开新政局,分金饶见故人情”。大殿内塑有管鲍两人的塑像,高悬:“挚交千古”额匾,两侧明柱上题有一副对联:“相齐桓公一匡天下,友鲍叔牙万古高风”,可谓千古绝唱。</p> <p class="ql-block">颍上县东临吴越,西接中原,中原文化与吴越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相桓公,霸诸侯,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春秋时期杰出政治家管仲。作为千古名相管子故里,管仲老街处处充满着古韵。《淮颍赋》称赞此处“物阜民丰,里巷有管仲高论”。</p><p class="ql-block">管仲老街有着浓浓的民俗风情,汇聚了当地非遗民俗文化特色:非遗花鼓灯、颍上推剧、淮河锣鼓、大鼓书等,充分展示颍上的独具特色地域文化。走在青砖黛瓦的老街上,错落有致的古建筑,古朴的街道,小桥流水,让人恍惚置身于江南水乡。每当夜幕降临,漫步在灯火阑珊,流光溢彩,烛影摇红,浮生若梦的老街中,让人流连忘返,仿佛置身于古代的颍上城中。</p> <p class="ql-block">花戏楼,原名大关帝庙,亦称山陕会馆,始建于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相传明清之际,这里是山陕两地药商在亳州聚会的场所。由于戏楼的砖雕、木雕、彩绘多以地方戏曲折子戏为主要内容,所以俗称花戏楼。花戏楼有“三绝”: 一绝是正门前的两根高耸入云的铁旗杆,左右两边分别代表着日出与日落;第二绝是它的石雕山门,上面镶嵌着的立体水磨砖雕,玲珑剔透,琳琅满目;第三绝则是木雕,每个精美的雕塑都诉说着一段婉转连绵的历史故事,不禁让人浮想联翩。 </p><p class="ql-block">几百年了,花戏楼还在,只是那些曾经在这里看戏的人都走了。我看着那戏台上空空如也,宽大的院子里,站满了看那戏台的人。</p> <p class="ql-block">曹操地下运兵道始建于东汉末年,是魏武帝曹操为其军事需要,专门修筑的地下军事战道,因最初用于运送士兵,故称“曹操运兵道”。运兵道以市内大隅首为中心,向四门延伸,由青砖筑成,总长度8000多米。古地道有单行道、平行双道、上下两层道、立体交叉道四种形式,纵横交错,互相通连,堪称“地下长城”。</p><p class="ql-block">步入兵道,缓缓前行,忽觉如梦似幻,脑海中不由出现了穿盔戴甲的士兵,在奔行,在查看……我像穿越在古典战争诗行里,这首诗描述的是曹操的智慧,士兵的勇武……</p> <p class="ql-block">魏武祠是以曹操纵横捭阖、极富传奇的一生为主线,为世人还原一段立体、真实、完整的三国历史,其系统展示了一代枭雄跌宕起伏的一生。魏武祠整体为仿汉风格的建筑群,包括曹操生平简介、魏武祠、三曹诗碑长廊,展示了曹操的文学创作和政治思想、军事生涯与兵法谋略、在书法音乐等领域的建树及千秋功业。</p><p class="ql-block">“扬刘抑曹”是《三国演义》一大鲜明特点,实际上作为三分天下最大的一方,曹操的雄才大略,卓越的才能,在风起云涌的多事之秋,屹立为一座不朽的丰碑,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悲鸣更是令人感慨万端。</p> <p class="ql-block">华祖庵,又名华祖庙,始建于唐天佑元年(904年),是为祭祀东汉时期的医药学家华佗建立的庙祠。因庙的历代住持皆为女僧,因此成为庵。</p><p class="ql-block">华佗字元化,安徽亳州人。华佗精研歧黄,并通数经。一生不慕利禄,走街串巷、寻求方药,为人闻疾、济世活人。在1600多年前华佗就创用酒服“麻沸散”施行剖腹手术,被称为外科鼻祖。又创编“五禽戏”以养生保健,开辟了中国体育医疗的先河。华佗济世救人、医德高尚,后人颂为神医。郭沫若为祖庵内“华佗纪念馆”题名。</p> <p class="ql-block">木兰墓祠。花木兰(412年-502年),魏氏女,西汉谯城(今亳州谯城区)东魏村人,名木兰。因当地习惯在女性的称谓前加一个“花”字,故人称“花木兰”,后人沿用称谓至今。汉文帝时,为抗击匈奴入侵,大量扩军,木兰之父魏弧当应招,然而魏弧已年过不惑,加之木兰自幼习武,弓马娴熟,遂男扮女装,代父从军。从军12年,屡立战功,并因功而成为将军。平敌后,木兰辞官还乡,孝敬父母,得到了朝野上下的称赞,唐高宗感其品格,追封木兰为“孝烈将军”。</p><p class="ql-block">木兰祠始建于唐代,有大殿、献殿、后楼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间。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吏、名人赞美花木兰的撰文、题诗、书画等碑刻。原祠毁于1943年一场战火,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当我走进木兰墓祠,一派破败景像,脚下荒草凄凄,凡前去瞻仰的人,心里都觉得酸楚。</p> <p class="ql-block">亳州,别称谯城,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公元前16世纪,商汤建都于亳。三国时,亳州是曹魏的陪都。千百年来,这块美丽而富饶的土地,曾哺育无数文治武功、彪炳史册的名人贤士。有一代圣君商汤,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有蜚声遐尔的张良、曹仁、夏侯淳、夏侯渊;有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一代圣哲庄子;有倡导和组织建安文学的“三曹”(曹操、曹丕、曹植)、有唐代著名悯农诗人李绅、著名画家曹霸;有千百年来被传为神医的华佗、明代《牡丹史》的作者薛凤翔。范仲淹、欧阳修、曾巩、晏殊等文坛巨子也相继在亳为官。悠久的历史,众多的名人,灿烂的古代文化,为古城亳州留下100多处商代、春秋战国和汉代的古文化遗址,现有18处珍贵的文物古迹是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大泽乡涉故台,又称射故台、射鼓台,陈胜吴广起义旧址,位于安徽宿州大泽乡镇。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与九百闾左同赴渔阳戍边,至蕲县大泽乡时,因雨受阻,失期当斩。“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吴广遂智杀校尉,率众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筑坛盟誓,诛伐暴秦,爆发大泽乡起义。因陈胜字涉,后人遂将其盟誓之坛为“涉故台”。</p><p class="ql-block">陈胜吴广大泽乡农民起义早已过去2200多年,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和成语都与这次起义有关,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篝火狐鸣”、“鱼腹丹书”、“苟富贵勿相忘”等等。涉故台作为中国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发祥地,是中国农民战争和农民革命的源头,是历史的载体和见证,是一座伟大的历史丰碑。</p> <p class="ql-block">在安徽,长江滋养的皖南青山碧水,一直是游人心之所归。就我而言,几乎走遍皖南的山水村镇,然而皖北虽静默了点,但未曾逊色。这里的历史文化深厚,淮河两岸古迹众多,如果你是一个历史文化爱好者,那么到皖北来一次文化之旅。</p><p class="ql-block">皖北地势一马平川,兼容并蓄了楚汉文化、淮河文化、老庄文化、道医文化……两千多年前,老庄在这里点亮了东方哲学之光。论帝王将相,有朱元璋、曹操、张良等;论先贤名流,有老子、庄子、华佗等。在这片悠久的土地上,沿途如同走进了生动的历史课堂。驾游皖北,仿若行驶在中国智慧的矿脉上。那些非同凡响的人物或故事,在后世沧海桑田的变化中,现实痕迹或许已荡然无存,但其人其事却始终被人们口口相传,仰慕传颂。当我久久凝视涉故台时,好像大泽惊雷仍在轰鸣。仿佛看到陈胜振臂挥剑的雄姿,似乎听到了他“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听到了900戍卒震天撼地的群声呼应。22个世纪,漫长的岁月,并没能湮灭这一段悲壮的历史,涉故台依然矗立于天地之间。</p><p class="ql-block">今天,我站在这片苍茫而厚重的土地上,很难想象老子的清净无为、庄子的逍遥自在,嵇康的疏狂不羁,为何游荡在皖北大地千载之上?是通透的思索而非精明的算计,是泼墨的写意而非精细的写实,是张扬的人性而非压抑的生命!正因为精神生长的自在与蓬勃,才造就了传奇皖北的独特气质——俯仰天地、大智若愚、大象无形的智慧。</p><p class="ql-block">随着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人们希望旅游不仅是游山玩水,更要有文化含量,不仅要“养眼”更要“养心”。传奇皖北,正是一条文化之旅、养心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