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公元1923年的深秋,母亲出生在古城榆林的一户手艺人家,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从小衣食无忧。遗憾的是与那个时代的所有同龄女性一样,母亲没有读书上学的机会,也从未参加工作,成为一名家庭主妇。</p> <p class="ql-block"> 我出生于1960年春天,是父母最小的孩子,生我时母亲年近四十岁。1960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难的时期,农历四月又是青黄不接的季节。当时大人尚且吃不饱饭,还要养育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母亲经历了何等的艰辛!那个年代根本没有幼儿园和学前班可上,从我出生至上学这八年的时间,从未离开过母亲身边,因此我人生最初的记忆都与母亲有关。现在我能回想起最早对声音的记忆就是母亲哼的歌曲,可能是母亲为我催眠的摇篮曲,也可能是母亲干家务时顺便哼的小曲。我能回想起最早对形象的记忆就是母亲在窗前做针线活或者在灶台前做饭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持家的好手,从我记事起家里总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那时整个社会商品短缺,食物匮乏,供应的粮食粗粮占多数,母亲却能粗粮细作变着花样做好每日两顿饭。逢年过节时,更是母亲展示厨艺的机会。母亲做的传统美食拼三鲜,至今每每想起都令我口舌生津!那片粉涮得均匀透亮,爽滑劲道;丸子炸得外金里嫩,香脆可口;大块肉经过油煎切片,色泽鲜亮,肥而不腻。出锅前母亲总要加几条红色片粉,然后放入波菜、海带、葱花、艽黄,一大锅色香味俱全的美食端上炕桌,这是一家人难得的一次节日盛宴!</p> <p class="ql-block"> 即使在平常日子,母亲也按节气做一些时令特色饭菜。清明时节母亲用黑豆或绿豆生成豆芽,加细粉条和炸豆腐条做成和(发货音)菜,用玉米面加糕面发酵后摊黄,摊出的黄金光灿灿,摊黄夹着和菜吃到嘴里酸甜爽口。夏天最热的时候,母亲会做一两次凉拌面。她提早将青笋切片,用盐水淹上;将面擀好切成棋子块(菱形),煮好的面片捞出放入凉开水盆里,过水后将面捞入烩好的片粉、笋片、肉片中,放入佐料拌匀,一锅盛夏时的凉拌面,凉爽开胃,回味无穷。冬天的榆林滴水成冰,这时是一年中副食最短缺的时候。每到寒冬腊月,母亲会拿出夏天凉晒好的淹制干芡莲(陕北特有的一种类似萝卜的植物)片,用水浸泡后切成细丝;将夏天攒下的杏仁用水浸泡后煮熟用食用红染色,再与煮熟的黄豆一起用盐水淹制后控干;将咸菜丝、红色的杏仁和黄豆一起用葱花炝锅加一点香油搅拌均匀,一盆香味四溢的豆拌菜调制完成。早饭时盛一碟作为下饭咸菜,一家人可以吃到来年的正月十五以后。</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不仅饭菜做得好,还有一手不一般的针线活,在上高中之前我穿的所有衣服和鞋子都是母亲手工制作的。母亲做衣服不像服装店的师傅用软尺量身记录一组数据后裁剪。她通常用手在我身前身后扎量,然后凭着记忆裁剪布料,做出的衣服合身合体,手工针脚均匀细致。母亲给我做的鞋也不是那种最简单的圆口样子,我上学后她就照着流行的样子给我做。如带松紧的懒汉鞋,还做过几双穿鞋带的力士鞋,质量和样子一点都不逊色于商店里卖的布鞋。</p><p class="ql-block"> 最能代表母亲做鞋手艺的应该是给婴儿做的虎头鞋,当地俗称眉眼鞋。每当亲戚或邻居家有婴儿出生,母亲会拿出放在大竖柜里的一个竹编针线盒。在我的记忆里,那个不大的针线盒简直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百宝箱,里边有几小块丝绸布料和各种颜色鲜艳的小把丝线,在一块小布上别满了大小不一的绣花针。母亲根据婴儿的性别选择布料的颜色,剪出一个小鞋样,然后穿针引线,经过几天功夫,一双小虎头鞋就呈现在眼前。鞋的正面小老虎栩栩如生,双目圆睁、胡须飘飘,双耳直立、王字居中;鞋底鞋帮上配有各色鲜艳的图案,这些都是母亲一针针一线线绣出的。于其说这是一双婴儿鞋,不如说是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母亲的剪纸手艺也是一绝。每年春节前,母亲会拿出红纸和平常积攒的各种图案,用一把精致的小剪刀,一丝不苟地剪出当年的生肖图、福字和各种吉祥图案,每件剪纸作品都细致入微、堪称精品。在除夕上午贴春联的时候,母亲将这些剪好的窗花贴在窗户和门玻璃上。红红的春联,红红的窗花,一年的喜庆从此刻开始!</p><p class="ql-block"> 从母亲哼的小曲,到母亲刺绣和剪纸的技艺,可以看到母亲虽然没有上过学,却是一位很有艺术天赋并且心灵手巧的民间艺术高手。我上大学学的是理工科,但从小喜欢音乐美术,一直坚持业余绘画,这种对艺术的热爱大多遗传自母亲和她对我耳濡目染的熏陶……</p> <p class="ql-block"> 母亲为人热情大度,与亲戚和邻居交往亲切友善,她只念人好,不记人过,别人有事相求总是来者不拒,倾情相助。两位叔叔家和两位姑姑家孩子较多,生活困难,祖母和父亲会给予照顾和帮助,母亲深明大义,从无怨言。我的外公外婆去世后,我唯一的舅舅才十几岁,父母亲收留了他,为他找了工作,帮他成家立业。</p><p class="ql-block"> 现在能回想起来最早与母亲外出的经历,除了去几家城里亲戚家串门做客,最多的就是随母亲去南门河(榆阳河)洗衣服。我家住在靠近南城门的后水圪坨上巷,每年初夏天气热起来后,住在城里南大街的家庭主妇们都会择晴天去城外靠近南城门的一条小河——南门河去洗大件衣物。我能独自走路后,每到此时母亲会一手拿着衣服包一手拉着我的手去南门河边洗衣服。在我的记忆里那时的南城门(镇远门)是那样的高大,南门河是那样的遥远……来到河边,母亲会选一块青石,拿出脏衣物泡在身边的水中,然后打上肥皂或洒上自带的碱面。此时石块倒成了天然的搓衣板,母亲双手反复揉搓衣物,衣物上的污垢随着肥皂水顺着石块流入河水中,很快就被流动的河水带着流向下游。母亲洗衣服时,我会与其他年龄相当的小朋友们在河边玩水嬉戏,不亦乐乎!</p> <p class="ql-block"> 我上中学后,由于学校离家较远,有时搞文体活动,有时到校农场劳动,因此经常不能按时回家吃饭。不论春夏秋冬,母亲总是将饭菜放在后锅里保温,不论我回家多晚,一进家门母亲端出饭碗我都能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1977年冬天在我高中即将毕业之时,刚好赶上了国家恢复停止了十一年的高考,经过严格选拔我有幸入选高考突击班,一个多月的高考复习紧张而又辛苦。我是1968年开始上学,从小学到高中的九年多学生生涯几乎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社会、学校到学生本人,都不重视学习,这一下全身心投入紧张的复习状态,一时很难适应。那时的生活条件很艰苦,主食以粗粮为主,副食很少还要凭票供应。母亲尽量调剂饮食,让我吃饱吃好,吃米饭时多给我夹菜,吃面条时多给我放一些臊子。由于当时学习紧张,加之休息时间少,有一次我在家里看书,要站起来取东西,站得过快,突然眼前一黑倒了下去,瞬间失去了知觉。这一下把母亲吓坏了,又是叫名字,又是切人中,我很快恢复过来。为这事父亲领我去了一趟医院,医生稍作检查,说没什么事,因为复习紧张,站立过猛,瞬间脑供血不足。</p> <p class="ql-block"> 1977年12月9日对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天,是我参加高考的第一天。头一天母亲特意用家里不多的白面为我炒了油茶,炸了几个又大又厚的油饼。我的家乡没有吃早餐的习惯,一大早母亲特意生火为我做了油茶,拿出了头一天炸好的油饼,我吃了一顿难忘的油茶泡油饼早餐。吃完饭后,平时不善于表达感情的母亲执意要把我送出院子大门,拍着我的肩膀,叮嘱我不要紧张,尽力就好。这温馨的时刻令我记忆一生!</p> <p class="ql-block"> 1978年的春天,我成了一名西安交通大学的学生。四年大学期间,我只有寒暑假才能回家乡与父母团聚。大学毕业我又留校任教,好在学校有两个假期,工作后每个寒暑假我都回家探望父母。1984年的秋天,我正在天津出差,单位领导人打来电话,说我家里发去电报,我母亲生病,让我尽快赶回家里。那时普通人家里没有电话,也不知母亲病情究竟如何,当时工作已尽尾声,第二天我立即买票坐火车到太原,转坐汽车经吴堡、绥德,一路心情忐忑赶回家里。放下行李匆忙到医院,我轻轻推开病房门,母亲看到我的一刹那在病床上伸出双手,眼中充满了期盼和热泪……那一刻我握着母亲瘦弱的双手突然意识到,原来坚强健康的母亲真的老了,以前是她照顾我,从此以后应该我照顾她了!母亲这次是急性胆囊炎,已经做了胆囊切除手术,正在引流恢复期,我在医院精心陪护,母亲恢复很好,几天后顺利出院回家。</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普通人的生活日益改善。我每次回家乡,母亲尽其所能,为我做各种各样美味可口的家乡食物。几十年来,我走过祖国的东西南北,也去过遥远的欧洲、北美,我认为吃过最好的食物就是母亲做的家乡美味!每次假期结束,我要离家返校之时,母亲总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路上小心,望我工作顺利,坐在窗口向我挥手道别!这一幕幕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每每想起倍感亲切和温暖!</p><p class="ql-block">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公元2001年农历4月17日,母亲走完了七十八年的人生之路。2023年农历9月22日是母亲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写此文以表达对母亲深切的怀念和感恩之情!</p><p class="ql-block"> 母爱是人间最圣洁、最崇高、最无私的爱。人常说:母爱如海!海的宽广、海的深度是永远无法丈量的……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