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龙岗 · 大田世居

天雨流芳

<h1>位于龙岗宝龙街道的大田世居属于客家围屋,整个家族姓陈。陈氏始祖最早源于河南颍水,随着客家大迁徙,经江西九江到福建宁化,其中一支又经潮州兴宁搬到龙岗陈源盛村,以酒水和贩盐为生,发家后创建大田世居,迄今约二百年。</h1> <h1>大田世居被誉为“岭南的乔家大院”,坐南朝北,主体建筑是三堂二横一围四角楼伸手屋结构,像一把太师椅。前面有月池与禾坪,背面则是小山丘。四面围墙高大坚固,有规范排列的枪眼,四角还有炮楼,易守难攻。这种堡垒式建筑,都是因为客居他乡,防范当地土著的产物。</h1> <h1>从一侧伸手屋进入,眼前是宽阔的禾坪,类似于小广场,既可以晒稻谷,又可以举办各类活动。外墙开了三个门洞,中央正门上嵌有青石门额,镌刻“大田世居”,十月一日正好是陈氏家族秋祭的日子。</h1> <h1>从正大门往里走,有四柱三幅式牌楼一座,门额处镶嵌青石匾额,正面刻“义笃江州”,北面刻“晖承颍水”,道明宗族源流。牌楼(类似徽派建筑)规整宏大,浮雕和灰塑(类似广府建筑)取吉祥图案,制作精美,体现了家族的经济实力和审美情趣。</h1> <h1>要了解大田世居的建筑格局,这幅消防逃生疏散图的标识最为清晰,可以比照实物逐个理解消化。整个围屋以大门 — 牌楼 — 三堂的中轴线为基准,采用对称式布局,中间为公共活动场所,两旁为独立居住单位。</h1> <h1>上堂入口为开敞式,作为义门陈氏的一个分庄,堂名采用“德星堂”,源自东汉太丘长陈实的故事。德高望重的陈实曾受党锢之祸,遇赦后退隐故里,据传他的子孙都很贤德。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内在修养,强调德行兼备。德星堂内展示了榫卯结构的龙座,因为这里已被融入木作博物馆。</h1> <h1>木作博物馆的IP人物是木匠祖师爷鲁班。展厅里陈列了各种木作工具,还有各道工序的演示。最喜欢多媒体部分,用手触摸墙壁,会出现建筑物和藻井的动画演示,趣味性十足。如果有小朋友来参观,还可以体验一下木工手作。这个木作博物馆与围屋自身的建造技艺相融合,成为古建筑活化利用的典范。</h1> <h1>绕过上堂屏风,就进入中堂,这里由天井、耳房和祖堂(爱敬堂)构成,是祭祀祖先的场所。此次秋祭来了不少陈氏宗亲,大家齐聚一堂,在主祭人带领下鞠躬敬香烧纸。正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只有感恩先祖,才能继往开来,源远流长。没有听到爆竹声,只是将仿真爆竹铺设在禾坪上,也算移风易俗了。</h1> <h1>从厅堂两边通道,可以步入居住区。围绕厅堂、天街及后围龙,分布着三十九个住户单元,一个单元就是一个小家庭,三十九个小家庭构成了一个既相对独立又互相融通的家族群落。在居住单位的分配上,肯定是长幼有序、尊卑有序的。</h1> <h1>后围龙为弧形,在地势上比前面略高,因长年失修,只留下不完整的墙体,大多残损破败。出于文物保护和展示的需要,采用玻璃屋围挡遮蔽,呈现出原有的建筑形制。据说围龙前略微拱起的地面叫做“化胎”,好比孕妇的肚皮,预示着子孙绵延不断、家族繁荣昌盛。</h1> <h1>文化传承需要载体,古代建筑就是最直观生动的载体。规划布局蕴含着古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各种构件体现了古人掌握的传统技艺。客家人聚族而居,世代传承良好的家风和家训。一座客家围屋就是一个庞大的父系家族体系,是社会稳定的机体细胞。</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