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牵梦绕的地方

朗月清风

<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一年六月二十五日晨起,由三原县城乘车来到故乡东里堡姐姐家中。早饭后,与姐姐一块儿去了半个世纪以来,我一直魂牵梦绕的我的启蒙之地——</p><p class="ql-block">《东里学校》。这是我自1971年离开校园后,第一次走近我亲爱的母校。她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城北5公里鲁桥镇东里堡,为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事业现已改名为《李靖故居》。我的母校即现在的《李靖故居》,原为南北二园,很小的时候就听我奶奶讲过,比南园大几倍的北园毁于民国初年的一次洪灾。现存南园占地面积48亩,也曾叫《半倾园》(100亩地为一倾)、《半耕园》。我在此就读时《半耕园》的牌匾就镶嵌在我去教室时必须经过的一座门楣上,它的位置就在藤缠树景观的西北侧。记得很清楚,半耕园三个字是篆体字,上面还看得出有斑驳的绿色,后来连同我的教室已全被拆除。真可惜啊!</p><p class="ql-block"> 此园最早为唐朝卫国公李靖所建,是驰名陕西的古典园林。民国初年,杨虎城将军曾与母亲在此园居住,因此也叫做“杨虎城花园”。园内亭、台、楼、阁建造奇巧。名花异草四时争艳,假山秀石,曲径通幽。更有鱼池、莲池、石舫、“关中八景”缩影等建筑景观,使整个园林移步换景,四时不同。与南方园林相比,北方园林端庄大气而不失灵秀;南方的园林则更显奇巧精致。</p><p class="ql-block"> 1918年,由于右任先生任总司令的靖国军司令部曾设于此,杨虎城当时任靖国军第一支队司令在此驻扎。1930年杨虎城将军主政陕西时亦常在此居住, 1936年“双十二事变”即“西安事变”时,当时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也曾亲临此园,与杨虎城将军共同商讨“西安事变”解决方案以及建立国共抗日统一战线方针大计。因此,此园更具历史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这座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花园,初时称李氏花园,亦称唐园,我们周边人俗称东里花园。因杨虎城将军曾在此居住又称为杨虎城花园,后在园内设立了学校,最初叫靖国小学,解放后改为东里小学。起初只是一所完全小学,文革时期又增设了初中部。当时初中学制两年,本人即在此校初中毕业。图片中的挂云楼、望月楼都曾是我当时学习的教室。</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周边有多少人羡慕我们当地孩子可以在景致如此美丽的环境中读书上学,当时中等师范毕业的学生如无缘分配到县城学校,无不向往能够分配到东里小学任教。在这座美丽的校园里,我渡过了最美好的黄金时代——童年与少年。在那里留下了美好又夹杂着痛苦的回忆!因为在我最是求知若渴的年纪,被生生剥夺了继续在校学习的权利。</p><p class="ql-block"> 往事不堪回首,但几位教过我的老师是终生不能忘怀的!他们教给我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是他们开阔了我的眼界增长了我的学识。在此,衷心的感谢我敬爱的老师!向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对已经作古的老师表示深深的哀悼!祝愿健在的老师们平安健康,幸福快乐!</p> <p class="ql-block">  中西合璧的母校大门,两侧墙壁上镶嵌着精美的砖雕和各式花纹。大门两侧的对联为于右任手书。</p><p class="ql-block"> 天地有正气</p><p class="ql-block"> 园林无俗情</p> <p class="ql-block">我和我亲爱的姐姐</p> <p class="ql-block">骊山晚照背面的我</p> <p class="ql-block">树龄百年的凌霄缠绕着近旁的青槐攀援而上</p> <p class="ql-block">盛开的凌霄花</p> <p class="ql-block">微缩太白山局部</p> <p class="ql-block">微缩骊山</p> <p class="ql-block">  挂云楼北端的这间房子,曾是我初中时班主任余老师夫妇的寝室。下面两张照片是今年7月14号,与老师的女儿一块儿去看望老师时拍的。</p> <p class="ql-block">望月楼</p> <p class="ql-block"> 读书堂</p><p class="ql-block"> 现已将它作为一处“西安事变”资料图片及杨虎城将军生平展览室。</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时期,周恩来与杨虎城将军多次会谈的处所——观稼楼前、读书堂后精致的四合院。我在此就读时,当时人们习惯称它为中院。</p> <p class="ql-block">绿树掩映中的妙香亭</p> <p class="ql-block"> 《姐妹母校行》</p><p class="ql-block"> 别离母校五十年,</p><p class="ql-block"> 魂牵梦绕常思念。</p><p class="ql-block"> 与姐相携游故地,</p><p class="ql-block"> 心潮澎湃思万千。</p><p class="ql-block"> 昔日教室绘新彩,</p><p class="ql-block"> 朗朗书声在耳边。</p><p class="ql-block"> 少时不知愁滋味,</p><p class="ql-block"> 课余攀援藤罗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22年中秋佳节将近,回家看望我的姐姐。黄昏时分与终生的好友兼闺蜜相约去《李靖故居》故地重游。循着童年的足迹,遍览曾经的校园,依稀看到扎着小辫的我,背着母亲缝制的书包在用石子镶嵌成花纹的小径上蹦蹦跳跳。与朋友聊着往昔的一桩桩往事,怀念着少小不知愁滋味的懵懂童年。忆往昔:美好的与不美好的时光皆已随风而去不可追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小年纪有宏愿,</p><p class="ql-block"> 懵懂不识世事艰。</p><p class="ql-block"> 文革十年不想提,</p><p class="ql-block"> 剥夺学权回家园。</p><p class="ql-block"> 苦重累活全干遍,</p><p class="ql-block"> 一十三年不堪言。</p><p class="ql-block"> 幸喜求知欲未减,</p><p class="ql-block"> 工余农闲读书卷。</p><p class="ql-block"> 常为一本未读书,&nbsp;</p><p class="ql-block"> 甘为书主干杂工。</p><p class="ql-block"> 潜移默化渐积累,&nbsp;</p><p class="ql-block"> 气质改变无形中。</p><p class="ql-block"> 邓公主政搞改革,</p><p class="ql-block"> 跳出农门去远方。</p><p class="ql-block"> 在外工作数十载,</p><p class="ql-block"> 人多误为孩子王。</p><p class="ql-block"> 心中也曾窃窃喜,</p><p class="ql-block"> 谁知个中苦与伤。</p><p class="ql-block"> 花甲已过近黄昏,</p><p class="ql-block"> 阅读旅游练琴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2.8.31.</p> <p class="ql-block">望月楼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挂云楼前荷花池</p> <p class="ql-block">曲栏荷塘小桥,秀木假山夕照。</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池中静静开放的睡莲</p> <p class="ql-block">荷花池中的石舫</p> <p class="ql-block">骊山晚照</p> <p class="ql-block">太白积雪未有雪</p> <p class="ql-block">夕阳辉映下的假山石</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抹夕阳映照在我们脸上</p> <p class="ql-block">  今年中秋国庆假期第二天,也就是9月30号在家闲来无事,遂邀请西安一位老朋友来三原游玩。当天中午12:00前我的朋友乘车抵达三原,刚刚在家小坐一会儿,我的二弟一家人前来看望我。一块儿坐着聊了会儿,二弟即送我和朋友去我的母校《李靖故居》,前文已多次提及。在我的故乡村口一家餐馆用完餐后,二弟送我们至《李靖故居》大门后离去。我与朋友相携进入园内,由园林的东侧开始游览。</p> <p class="ql-block"> 墙外人车众,</p><p class="ql-block"> 院内修竹多。</p> <p class="ql-block">  多么的怀念那美好的时光,书包扔在地上,悠悠地荡着秋千……</p> <p class="ql-block">  李靖,隋末唐初著名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归唐后曾经屡建奇功,后被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位列唐《凌烟阁》二十四名臣之中。</p> <p class="ql-block">李靖雕像</p> <p class="ql-block">  在我孩提时期,很早就听老人们讲到《东里花园》内有十三太保,当时不知道十三太保为何物,待上学后才知道十三太保指的是我们学校里的十三棵古老的大杨树。我上学时,那些杨树已不足13颗了,大约还有七八颗吧,其中几颗早年被雷电击击中,留有燃烧过的痕迹。但它的顶部枝干上还顽强地生长着片片绿叶!</p> <p class="ql-block">十三太保之一,盛世古杨焕新生。</p> <p class="ql-block">望月楼——我曾经的教室</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站在教室门口,仿佛又看到了我的老师和同学们。</p> <p class="ql-block">转角处的古槐</p> <p class="ql-block"> 天空中,云浪翻卷。</p><p class="ql-block"> 阳光下,古楼傲立。</p><p class="ql-block"> 校园内,游人如织。</p><p class="ql-block"> 庆双节,锦簇花团。</p> <p class="ql-block">哈哈哈……</p><p class="ql-block">隔着花窗拍摄的倩影</p> <p class="ql-block">假山小凉亭</p> <p class="ql-block">又一次拍摄的石舫</p> <p class="ql-block">不同角度拍摄的迴文亭</p> <p class="ql-block">幽静典雅的妙香亭</p> <p class="ql-block">  妙香亭,他曾是文人雅士饮酒诗、品茗赏画的雅集之地。它的南面是一处精致的小院。东西两廊当年曾经作为老师的宿舍用,初中时我的化学老师杨子亚就在此处居住。</p> <p class="ql-block">我和朋友的自拍照</p> <p class="ql-block">  我的故乡三原县鲁桥镇东里堡,是一个文化底蕴丰厚的古老村落,从古至今曾经出过很多的文人学士和书法家。诸如:唐代的李靖、近现代的徐朗西、刘自椟、刘尚达、刘绍文、余明善、闺蜜的父亲曹志高先生、同学的爷爷李克俭先生以及我父亲的朋友刘秉超、杨德贤先生等……,他们中好几位是大书法家于右任先生的朋友并有过从甚密。东里堡村前几年已被中国书协命名为《中国书法村》,现在村中仍有许多的人酷爱书法,闲暇时以习字为乐,其中又涌现出许多后起之秀。我的父亲和弟弟都喜好书法,从我记事起,我们家附近的乡邻们,每遇有婚丧嫁娶之事都会请父亲为他们书写对联和礼幛。经过多年的临帖习练,我的弟弟在书法技艺方面,也一直在不断的提升进步。</p> <p class="ql-block">村中街道的书法与绘画</p> <p class="ql-block">故乡整洁而富有生活气息的街道</p> <p class="ql-block">聊发少年狂的我</p> <p class="ql-block">年代久远的住户大门,这处宅院是过去大户人家的居住之地。</p> <p class="ql-block">轻叩门扉无应答——一位学姐的家</p> <p class="ql-block">  谨以此帧果实累累的柿子影像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祝愿我亲爱的老师、同学、家人及朋友们事事如意,幸福安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 文:朗月清风</p><p class="ql-block"> 编 辑:朗月清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完成于2023年10月6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