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文化

君子兰

<p class="ql-block"> 文化藏在中秋节里</p><p class="ql-block"> 覃婉茹</p><p class="ql-block">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是一个中秋节来临。在这一天月亮格外的圆,家家户户也团圆在一起吃佳宴。这一天的文化味儿也分外浓郁。</p><p class="ql-block"> 期盼已久的中秋到来,我早早地起了床将桌子收拾干净便坐在椅子上眼神直勾勾地望看奶奶。“来咯来咯,你那小眼睛都要盯出个洞来了。”奶奶端来一大屉的材料宠溺地笑着,我不好意思地收敛了些目光,但仍盯着那些精巧的物件。待奶奶备好全部材料后她这才向我招招手:“快来做花灯。”我欢呼一声迅速奔向奶奶,心中暗暗期待。</p><p class="ql-block"> “奶奶,这是什么纸呀?”我指着一叠白纸问道。“这叫宣纸,是用来做灯身的。”奶奶看向我手指的方向回答,“旁边的是一些彩纸和仿绫纸,是用来做最后的装饰的。”我恍然大悟。</p><p class="ql-block"> 接着奶奶将多余的一次性筷子递给我后指导道:“先将四根木筷依次首尾相连,拼成一个矩形作为花灯的一面。”我动作迅捷地将筷子排好后用胶棒将它们固定在一块。“对了, 多余的部分就栽去,照着这样做四面组装在一起便是花灯的骨架。“奶奶看着我麻利的动作满意地点了点头。这一步需要耐心组装,否则会影响花灯的美观,我小心翼翼地拼接着,认真体会着手工的乐趣!</p><p class="ql-block"> 奶奶一边制作骨架一边向我缓缓道来: “在古代呀,这花灯就象征着吉祥如意,代表人们的美好祝愿。唐太宗那时候还用来祝学子们前途一片光明,这里面蕴含了太多我们中华的传统文化呀!”说着奶奶看看我嘱咐着:“这么深厚的文化内涵我们可要一直记着,好好传承下去呀。”我诚恳地点头,满心崇尚。</p><p class="ql-block"> 做好骨架下一步就是裱糊了。爷爷执笔在宣纸上写下“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飘逸的字体呈现在我的眼前。我在纸上画了只兔子与月亮。奶奶将宣纸糊在骨架上,风干后在底座放上电子蜡烛花灯便大功告成了。 </p><p class="ql-block"> 到了晚上,我们一家人在窗台坐着赏月,月亮环着一圈银环,像用上等翠玉雕刻而成的大玉盘,皎洁明亮。我打开花灯内的光源,暖黄的灯光与明亮的月光交融在一块,这花灯,是团圆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无限期盼。耳畔是大家吃着月饼悠闲的交谈声。在这中秋月夜,生活与文化在无声地融和着。</p><p class="ql-block"> 文化藏在中秋节里,藏在雅致秀美的花灯里。让我们在这美好的中秋节日里传承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大踏步向前。(933字)</p> <p class="ql-block"> 文化藏在中秋节里</p><p class="ql-block"> 吴嘉楹</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中秋,我举起手中的月饼,与天空清明的圆月对比。不知怎的,外公的身影和那位老人的大手蓦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p><p class="ql-block"> 古典传悠长</p><p class="ql-block">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中秋是属干神话和诗词的节日,嫦娥奔月、玉兔捣药、吴刚伐桂、《水调歌头》《静夜思》……中秋,外公总有讲不完的故事,吟不尽的诗歌。他望着月亮,讲神仙的团聚与分散,诉古人的志向与情愫。</p><p class="ql-block"> 那年中秋节,爸妈工作忙,我独自一人回到老家。月夜,我和外公在院子里摆上月饼,赏着月。空气中弥漫着桂花的馨香,月亮慢慢地从山上爬出来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外公望着明月口中念念有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朗西”“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我听得入迷,轻轻坐在外公身旁。“你还记得嫦娥奔月的故事吗?”外公问我,“当然,我还记得`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呢!”外公听了满意地点点头。</p><p class="ql-block"> 我看着外公,月光爬上他的银发,目光里尽是思念。月光照下来,身上撒满了银光,我的心里与古人的情思在那一瞬间产生巨大共鸣,古典神话和诗词的蕴味也愈发悠长。</p><p class="ql-block"> 花灯照古巷</p><p class="ql-block"> 总爱去一户做花灯的老人家里,中秋前后他家木门总是敞开,八仙桌旁,飘溢着缕缕墨香。光影下,是老人制灯时的十分忙碌身影。</p><p class="ql-block"> 走近,只见他用稍细的毛笔,在红纸上点染、勾勒着雏形,点点画画,就生出明月初升、竹影婆娑的美好图景。他用剪刀将其剪下,贴在宣纸上,屋内只余下纸张摩擦的声响。我眼睛睁得很大,好奇地看着。老人又端来一碗浆糊,细细抹匀在宣纸上,再让宣纸紧密地将木质框架包裹。 伴着纸的香气,缠绕那方橙红色的灯火,我接过他递给我的花灯。一种微妙的情愫悄然升起,是自豪,是震撼,是感动……</p><p class="ql-block"> “您做这么多年花灯,不会厌倦吗?”我问。他耐心回答:"千年文化的传承,靠的是手艺人的坚守。中秋佳节,亲人团聚,人们渴盼团圆,我们制作花灯,不只为了赚钱,是在享受制作花灯带给人们温暖而产生的幸福感啊!如今爱上这些老手艺的人越来越多了,自然不会厌倦,更不担心他们会失传啦!"</p><p class="ql-block"> 端详着手中的花灯,我静静看着它发光发热,留下传统文化的余温,一路行走,虽暗犹明。</p><p class="ql-block"> 记忆如明珠放出光华,中秋月,映照中,猛然间,瞥见外公念的诗词和神话故事,弊见老人细心做花灯的神情。中秋的种种文化,滋养着我,滋养着我们中华民族,我们必定会在复兴大道上带着文化自信大步前进!(956字)</p> <p class="ql-block"> 文化藏在中秋节里</p><p class="ql-block"> 张斯宇</p><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盼望已久的中秋节终于来到了,夜晚,万家灯火通明,天上的明月圆,家里的人儿团圆。想到一家人边吃月饼边赏月的情景,甭提有多高兴 了!</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最主要的活动就是吃月饼和赏月了。我国过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最早见于南宋吴自收的《梦梁录》中,那时,月饼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p><p class="ql-block"> 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p><p class="ql-block"> 晚上,奶奶和妈妈把各种各样的月饼都端上了阳台的餐桌上,大家都坐了下 来,皎洁的月亮仿佛早已猜透了我们的心思,她拉开了夜幕,张开了笑脸。这时,月是那么温柔,她将黄色的光亮轻轻地洒向大地,泻进每个角落。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话很有道理。看,那带着一圈金环的月儿终于升起来了。它先是金黄金黄的,徐徐穿过一缕缕轻烟似的白云,向上升着、升着,就在一刹那间,月亮的颜色变白了,它高傲地升起来了,它圆得那样可爱,那样有趣,就像一个银色的玉盘反射出一道道白光。我透过望远镜,看到了一个庞大的月球,它明亮亮,白晃晃的,月球的左下角还有一些像烟花散开的时候一样,好美呀!我们一边赏着月,一边品赏着可口的月饼,好不惬意!</p><p class="ql-block"> 我们沉醉在这月色中,突然,爸爸提议:“这么美的月色,不如我们每人说一句有关中秋的诗句吧。”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好!”</p><p class="ql-block"> 爸爸喝了口茶,领先说“把酒冰壶接胜游,今年喜不负中秋”说罢,爱读诗文的奶奶说“花在此时落,月在此时圆”妈妈胸有成竹地说“喜迎中秋节团园,欢乐笑语万里传”。</p><p class="ql-block"> 轮到爷爷了,只见他捋捋胡子,抑扬顿挫地吟涌道:“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睛回缺,此事古难全。"说完,我们响起热烈的掌声。</p><p class="ql-block"> 该我说了,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幼儿时背得滚瓜烂熟的诗句,绘声绘色地吟着:“床前明光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好一轮大玉盘似的圆月高高地镶歡在墨蓝色的夜空中,吐露着柔柔的光辉。“多么美好的中秋月啊!”我情不自禁地喊出了声。</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是中华民族传统佳节,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团圆的象征, 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我们共同欢度这个难忘的中秋节吧!(920字)</p> <p class="ql-block"> 文化藏在中秋节里</p><p class="ql-block"> 李肖丽桦</p><p class="ql-block"> “柳下系舟犹未稳,能几日、又中秋。”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此时的月亮最大最圆最亮。从古至今人们都有中秋之夜团圆的习俗。明清时期,中秋始与元且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这其中流传下来的文化自然深厚且意义重大。</p><p class="ql-block"> 吃月饼赏月是中秋传统习俗之一,月饼寓意团团圆圆,那一天,亲人团聚,吃着月饼赏着月,其乐融融;无法团聚的亲人吃着月饼遥寄着对亲人的思念。在我的家乡,一到中秋,人们便忙着做起了月饼。“自己做的月饼更好吃。”妈妈告诉我,一边拿出月饼模具,拿出月饼馅。我连忙帮忙端出冰皮粉倒入大盆中,倒入适量的水,刚融入水的冰皮粉立马凝结起来,我用大勺子用力搅拌,白白糊糊的粉似有千斤重,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慢慢搅动,冰皮粉丝丝滑滑,白哲干净。我抛开内子双手伸进盆中、前后左右揉搓冰皮粉。将成团的粉重重摔进盆中,再捞起,水皮粉终于定型了,而我的额角也出丝丝汗。用小刀将成团冰皮粉切成若干个小面皮,搓成小球后再压扁平,冰皮月饼皮就做好了!</p><p class="ql-block"> 接着,妈妈把绿豆馅取出来,我看出一勺绿馅放在手心揉成小球,那小球像一个完美无瑕服的小玉球。放在冰皮粉上,两边厚厚包起来裹住,俏皮的一抹绿还是冒出来了。我只好把馅取出来,再重新揉搓,直至整个月饼只有清透的白色后放入模具,压成型后烘烤,一 个皎洁如月的冰皮月饼映入眼帘,像玲珑小巧的玉壁,散发着淡淡清香。豆沙入口即化,甜而不腻,凉丝丝的,夹带着浓厚的甜美,像一个精美的工艺品。我的双眼中带着惊喜与喜悦“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馅”它将美食与文化融合在一起,让人们有机会去探索中国的传统,去感受它蕴含的古典蕴味。</p><p class="ql-block">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来看?”品尝过月饼后,我们一家去青秀山看花灯。只见山上灯火辉煌,五花八门的花灯令人目不暇接,流光四溢,宛如星河落九天。莲花状居多,动物状也精致。最吸引我的是一个浑身火红色,透着金光,栩栩如生的祥龙状花灯,祥龙有吉祥安康之意。我漫步在这灯的世界,各式各样的彩灯造型优美,让人眼花缭乱。这花灯,寄寓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青秀山,景美、花灯美、人乐,多么美好的中秋节啊!中秋的文化蕴藏在这小小的花灯里!</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在千百年传承中经历了多少流转变换,最终才以“阖家团圆”的寓意流传下来,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要内涵。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藏在中秋节里!(959字)</p> <p class="ql-block"> 文化藏在中秋节里</p><p class="ql-block"> 零雨程</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年中秋节,每逢这天,亲人团聚,共同赏月,温馨美好,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中秋,吃月饼是传统习俗之一。月饼,又称丰收饼、团圆饼,是中国的汉族传统美食之一。“将面团充分揉搓,醒面一个小时,这个时候我们来做内馅。”奶奶一边说一边示范,“你想吃什么馅的?”“哈密瓜!”将醒好的面团分成一个个小份,擀成皮,将提前做好的哈蜜瓜馅放在面皮里,揉成一个团子后,用模具压好。“啊,我这馅出来了。”我有些不知所措,“你的馅放得太多了,适量就行了。” 奶奶拿了点馅出来,“瞧瞧,这样不就好了吗?”我们将一个个月饼放在烤箱里烤了一会儿后,又把它们拿出来,每一个都仔细地刷上蛋黄液后又重新放回烤箱中烤,奶奶说这样子做能让月饼变得香酥金黄,在等待的时间里,奶奶问我:“娃,知道月饼为什么是圆的吗? ”我想了一会儿,奶奶说:“中秋可是个团圆的日子啊,咱们把月饼做得圆圆的,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健康美满,这是咱们中华的文化,娃,你可不能忘呀!”我重重地点了点头,原来,这文化就藏在月饼里。</p><p class="ql-block"> “拿登子,快!晚了就没位置了! ”老妈一声令下,吃过晚饭的我们讯速拿上凳子朝楼顶奔去。楼顶上也陆陆续续有人上来了,我们挑了个位置,舒舒服服地坐下来赏月。“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老爸突然说了一句,我顿时来了兴致“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老爸也不甘示弱。“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么巧,也来赏月啊!”只见邻居一家也搬了凳子,在我们家旁边坐下,邻居家叔叔问:“你们刚才在这干什么?”“我们在与古人对话。”老爸故作神秘地说,“这月亮可是古人的好朋友,你看看有多少诗句是带月的?更别提中秋佳节了,月也是团圆的象征。古有诗人看月寄情思,后有我们赏月对才思,你们说,这是不是在与古人对话?”</p><p class="ql-block"> “说得太好了!“明月松间照,清泉由石上流”“明月几时有,把酒间青天?”“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楼顶上又响起了我和老爸激烈的诗向对决,“妞,你要记住,古诗词可是我们中华独有的文化,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就像天上的星星一般越来越明亮,你要好好传承,知道不?”我又重重地点头,原来,文化藏在诗词里。</p><p class="ql-block"> 天上的月亮静静地挂在空中,无私地为大地撒下一抹光亮。这就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我找到了!原来,文化藏在月饼里,藏在诗词里!(960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