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国庆没去周边县市走走,总觉的不过瘾,尽管也担心路上堵车,在出行前晚上灵犀一动,决定走一趟唐诗之旅,再访佛宗道源——国清寺和桐柏宫。</p><p class="ql-block">匆匆约上几个好友,一早驱车前往第一站——新昌斑竹古村。斑竹古村位于天姥山西麓,地处浙闽古干道,是一个沿溪而建的古村,村庄狭长,是古代天姥、天台和临海古驿道上的核心要地,被称为“天姥门户”,沉淀了无数历史人文的记忆。明朝旅行家徐霞客曾夜宿斑竹,在《徐霞客游记》中留下记载。斑竹更是“浙东唐诗之路”重要节点,从山水诗鼻祖谢灵运开始,到李白、杜甫,李绅,严维……有200多位诗人走过唐诗之路,留下一千五百多首唐诗,很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更是家喻户晓。我们走在班竹古驿道上,脚下的一颗颗鹅卵石似乎都散落着动人的诗篇,耳边似乎袅袅听到古人在吟唱的一首首唐诗。</p><p class="ql-block">大家可能会奇怪,为啥有那么多的唐朝诗人都要翻越崇山峻岭,行走在这条古驿道上,这里就不得不说一个人——自号“天台白云子”的道教宗师司马承祯道士,也是桐柏宫的方丈,隐居在天台上玉霄峰,他与当时的名士交往甚密,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等都是他的座上客。他们往来浙东唐诗之路,只为拜访求见司马道士。如此名士朝廷自然也十分看重,于是下诏相请,司马道士遂欣然应请,行马至斑竹村落马桥前却突然反悔,决意再不出山,于是将落马桥改为司马悔桥以为记,桥边建有司马悔庙以为纪念。</p><p class="ql-block">唐朝名士走过唐诗之路只为见一个隐居在天台山的名士——司马道士,而司马道士正是桐柏宫的方丈,因此桐柏宫就是唐诗之路的终点站。我们下一站,驱车桐柏宫。</p><p class="ql-block">桐柏宫原名桐柏崇道观,为道教主流全真派南宗祖庭,始建于东吴,在桐柏山上,九峰环抱,碧溪前流,后因建抽水蓄能电站,原址被淹而上迁,前面清溪变成碧波荡漾的桐柏水库。时事变迁,朝代更迭,桐柏宫几次毁建,其中在唐朝和清朝两次亲令重建,唐高宗调露期间,司马承祯来桐柏,帝降《赐司马承祯置观敕》,清雍正时,下令重修桐柏宫,宫成,雍正亲自立碑记事。据说此碑在文革时被毁成三段,流落在一个村庄被作猪圈、砌墙之用,期间该村庄没出过一个大学生,直至残碑被找到收藏后才有改变。头上三尺有神明,告戒需要有所敬畏,敬天爱人。</p><p class="ql-block">现任桐柏宫方丈——张高澄道长,也是充满传奇。年轻时在浙江大学任教。任教期间,不辞长途跋涉,上天台山桐柏宫寻师访道,礼拜桐柏宫住持谢希纯为师,成为道教龙门派第27代传人。曾到美国深造,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并在美国创立自己的公司,同时在美国创办了一所修炼、研究道教学说的中心道院 “中国天台山桐柏宫美洲下院”。2000年为重振南宗祖庭而回国,2018年荣膺桐柏宫方丈。</p><p class="ql-block">本人对桐柏宫的了解,始于阅读《道德经》,曾看到有《道德经》桐柏宫版,心想一个道观竟然为我们保留下一个特殊版本的的《道德经》,从而对桐柏宫充满敬仰,一直关注并想细细参观了解。今日漫步在桐柏宫中,心静神宁,气场满满。</p><p class="ql-block">天台山是个神奇的地方,有道教的祖庭,还有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一个始建于隋代的古刹,“寺若成,国即清”。隋梅,隋塔,隋寺,总让人心向往之。如此古朴优雅的国清寺,从不对游客收门票,让人感动;2元钱一餐的斋饭,让人感激;寺院僧人自己种田、割稻、晒谷,自己动手耕作,自食其力,在其他寺院很是少见。以上几件事情,国清寺一直坚持,就像佛教寺院中的一股清流,让人仰视敬仰。</p><p class="ql-block">夜宿天台安桥一个农家小院,简朴,干净,安静,就像天台人的民风一样,低调、朴实、勤奋、实干......回程顺便看一下岩下星象古村,不想却是翻越两座高高山岭,蜿蜒山路中转了一个多小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