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东运河文化诗篇~浙东运河文化园

周功灿

<p class="ql-block">  《参观浙东运河文化园有感》</p><p class="ql-block"> 2023.10.7晨</p><p class="ql-block"> 始春秋战国,经唐元明清。</p><p class="ql-block"> 融民族合力,凿万里长河。</p><p class="ql-block"> 改朝代不息,遇艰险不停。</p><p class="ql-block"> 历上下千载,令山河移位。</p><p class="ql-block"> 谋国运昌盛,泽万众生态。</p> <p class="ql-block"> 运河,是人类改造大自然的杰作。是经上下数千年艰苦卓绝、世代接力的不懈努力,为民族的生存发展创造的人间奇迹。它促进了民族、政治、经济的融合和发展,孕育了社会历史和运河文化的丰富成果,使中华文明更为灿烂嘱目而傲立世界!</p><p class="ql-block"> 2008年11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和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联通的通道,浙东运河被列入中国大运河申遗项目,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13年5月,浙东运河被纳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0日,习近平主席亲临浙东运河博物馆视察(照片为网上下载)</p><p class="ql-block"> 2023月10月5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参观了博物馆,现将本人拍摄的部分照片和感受与大家分享!</p> <p class="ql-block">  浙东运河文化园(浙东运河博物馆)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柯桥区交界处,南临浙东运河、北至凤林西路、东至大越路、西至四江口,是高标准打造运河文化建设浙江金名片的省级重点工程。该项目总投资约15亿元,规划建设运河博物馆主馆、运河博物馆副馆(淡水鱼水族馆)、国际垂钓竞技中心、文商旅和公园等功能区域用房,总建筑面积约12.4万平方。</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整个项目主要分文博、文创和文旅三大区块。</p><p class="ql-block"> 文博区以运河博物馆为主馆,辅以淡水鱼水族馆。占地面积约100亩,总建筑面积约4.3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展示浙东运河文化、淡水鱼类科普展示与教育。</p><p class="ql-block"> 文创区以运河文化创意产业用房为主体,共有独立文创楼7幢,每幢文创楼2层,总占地面积约80亩,总建筑面积4.3万平方米,主要用于培育和发展浙东运河文创产业。</p><p class="ql-block"> 文旅区以垂钓竞技中心及文旅用房为主体,总占地面积约157亩,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文旅用房主要用于休闲酒店。同时还配有社区活动中心 。</p> <p class="ql-block">  中国运河主要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以及浙东大运河组成:</p><p class="ql-block"> 1、隋唐大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后代通过浙东运河延伸至会稽(今绍兴)、宁波。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地区,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大动脉,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巨大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 </p><p class="ql-block"> 2、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与长城、坎儿井并称为中国古代的三项伟大工程,并且使用至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中国文化地位的象征之一。大运河南起余杭(今杭州),北到涿郡(今北京),途经今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主要水源为微山湖,大运河全长约1797公里。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发展与交流,特别是对沿线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p><p class="ql-block"> 3、浙东大运河 浙东运河又名杭甬运河,是中国浙江省境内的一条运河,西起杭州市滨江区西兴街道,跨曹娥江,经过绍兴市,东至宁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长239公里。运河最初开凿的部分为位于绍兴市境内的山阴故水道,始建于春秋时期。西晋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挖西兴运河,此后与曹娥江以东运河形成西起钱塘江,东到东海的完整运河。南宋建都临安,浙东运河成为当时重要的航运河道。元代至清代,浙东运河重要性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畅通。</p> <p class="ql-block"> 据考证,浙东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山阴故水道。根据《越绝书》载,山阴故水道起于范蠡修建山阴大城(大致相当于今绍兴老城)东郭门,终于上虞东关练塘,长20.7公里。晋惠帝时,为满足灌溉需要,由会稽内史贺循主持,修建从钱塘江东岸的西兴至会稽城的西兴运河。此后,这段运河与上虞以东运河以及姚江、甬江的自然水道形成了浙东运河。南北朝时,经过官方和民间的经营,运河的形制已经基本成型。唐代中叶,随着江南运河沿线航运的日益繁忙,浙东地方官员主持疏浚浙东运河,增设堰碶设施,开挖新河道并疏浚鉴湖使之成为运河重要的水源。</p> <p class="ql-block">  直到近代,在新式交通方式的冲击下,运河作用逐渐被取代。由于浙东地区地势南高北低,河流多为南北向,因此,东西走向的浙东运河需要穿越多条自然河流。为维持不同区域的水位并使船只能够通过水位不同的河段,运河中修建了许多碶闸和堰坝设施。这与数量众多,形式各异的桥梁一起成为了浙东运河的特色,也成为了重要的运河遗产。</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