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三眼桥,只是因为在朋友圈里看了一眼,从此,就心心念念。</p><p class="ql-block">国庆第二天,专为此桥而来。早上七点就从家里出发,因为国庆假期堵车的波折,除了途中在龙尾村短暂停留游玩,抵达婺源段莘水库时,已下午一点多。沿着水库一边驱车一边不时向水库眺望,找寻那位于水库滩地的三眼桥的踪迹,许久许久,一直不见,直至看到小路边停着一溜的车子,俯视水库河滩,隐约瞥见有座小桥,我知道三眼桥终于让我找到了。</p> <p class="ql-block">停好车,顺着小道走向河滩,当三眼桥出现在眼前,我不由感叹“值了!”,不枉我费时五、六个小时驱车翻山越岭的奔波。图片里的三眼桥,和你亲眼所见,触手可摸,伸脚可踏的三眼桥,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是一座特别的桥,一座废弃了的桥,一座有故事的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座完完全全的三孔石桥,没有用到砖,更没有现代的钢筋水泥。原有的桥面已完全不见了,石拱上一块一块的石块形态各异,并不规则,杂乱地裸露着,向天空伸展着。两侧的石拱的石块很多已掉落,桥面参差不齐,高低错落,最窄处仅剩一米多宽了。石拱之间本应该平整的地方也塌陷下去,同样是一块一块的石块裸露着,胡乱地堆着,也同样掉落了许多。石桥全凭这残缺不全的一层石拱支撑着,岿然不倒。</p> <p class="ql-block">看着如织的游人不停地从桥上走来走去,拍照留影,我忍不住担心起来:石桥还经得住吗,会不会突然轰然倒下。这石桥太老了,这是一座建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的古桥,距今已有215年了。本名永济桥,1979年因为修建段莘水库,永济桥随着两岸的村庄一同沉入了水库,长时间浸泡在水里,又经激流的冲刷,永济桥变得千疮百孔,但它依然屹立不倒。每当秋冬时节,水位下落,它便再露真容,三孔石拱,倒映在水中,远远望去如同三只明眸在打量着大地,因而又有了一个新的桥名“三眼桥”。二百多年了,历经风雨洗礼,虽伤痕累累,体无完肤,依然残而不倒,昂然屹立,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尤其是那种古拙沧桑不事雕琢的独特的美感,让石桥近来成了网红桥,吸引游者纷至沓来。</p> <p class="ql-block">站立桥头,我的脑海总是会浮现出一幅幅的画面,石桥的两岸,阡陌交通,农屋散落,村庄隐约。晨雾中,夕阳下,一位农人牵着老牛慢慢走来,从石桥上缓缓走过;几位农妇,挎着竹篮,在桥下的溪边,或浣衣,或洗菜;一场雪后,石桥着一身素衣,静静躺着,完美展示“断桥残雪”的独特魅力……。与此同时,一个美丽爱情故事在脑海里出现,从前段莘河的两岸有一个裔村有一个溪边河,有一对男女偶然相遇,一见钟情,男方划着船来上门提亲。可女方家长想到河水相隔,它日若嫁妆过不了河,女孩日子不会幸福,就拒绝了求婚。从此,女孩整日以泪洗面,遥望段莘河对岸的裔村。这场景感动了裔村村民,村民自发组织起来修桥,女方溪边村村民也自发起来修桥,两村村民通力合作,一座三孔石桥永济桥顺利建成,一对痴情男女也顺利成婚,石桥见证了一对美满的姻缘,更见证两村人世代的情缘。</p><p class="ql-block">我想三眼桥吸引我,吸引游人的,除了她独具的残缺之美,古朴沧桑之美,更因为她能触发我们追忆农耕时代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的田园生活,那种鸡犬相闻,和睦纯朴的人际关系。在快速发展的现在,过着快节奏的生活,常常遇见熟悉的陌生人的我们,无疑是令人神往的。</p> <p class="ql-block">漫步石桥两岸的河滩,出乎我的意料,河滩是如此的宽广,当年必然是良田纵横,稻香漫野。但现在都长着茂密的青草,牛儿在上面悠闲地食草。踏在上面,软软的,脚下的泥土缓缓地下沉,脚离开后又缓缓地回归,一脚一脚地往前走,极为舒服,真切地感觉到脚踏实地是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啊!环顾四周,遥望草地,不由想象若是草地上游人星星点点的帐篷换成一个一个白色的蒙古包;草地土路上不时开过的不是各种的小车,而是牧人驱赶着的各色骏马牛羊,你一定会疑心自己身处的是内蒙辽阔的大草原之中,想唱一曲呼仑贝尔大草原之歌。</p> <p class="ql-block">但我明白,三眼桥才是这片原野的灵魂,她像一位老者,默默地守望着这片土地。不管是天晴,还是下雨,她静静地伏卧在荒野中,横跨在水面上。她宛若一幅画,赏心悦目;如同一首歌,余音袅袅;好似一首诗,如泣如诉;仿佛一壶酒,醇香甘甜。</p><p class="ql-block">三眼桥,她把时光穿了三个洞,然后把自己流放进时光里,她活成了永久,活成了传奇。</p><p class="ql-block">2023.10.04</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