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侨批文物馆

无旧

<p class="ql-block">汕头侨批文物馆(新馆)于2013年7月28日在广东省汕头开埠发源地的外马路18号开馆。该馆由香港知名人士庄世平先生、饶宗颐教授倡导,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持建立,是中国首家侨批文物馆。 </p><p class="ql-block">广东潮汕地区是中国的著名侨乡,有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侨胞已逾千万。汕头侨批文物馆展出内容包括“侨批的历史轨迹”、“华侨侨眷生命线”、“侨批文化的研究”、“筹办侨批文物馆”四个部分的照片200幅,还陈列部分侨批原件、送批用具等文物。</p><p class="ql-block">汕头侨批文物馆已征集到侨批原件近3万封、汕头市民邹金盛收藏的侨批复印件3万多封、汕头市民麦保尔录制其收藏的近4万封侨批的32片光盘和泰国许茂春先生珍藏的一些曼谷侨批局老照片;还有送批用的市篮、批袋、水布、纸雨伞等文物以及有关侨批研究的文件、书刊。其中,一封151年前旅居泰国的父亲给在家乡的儿子寄了10块洋元的侨批,成了迄今全国收藏年代最古远的华侨历史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市民游客可凭身份证刷码参观</p> <p class="ql-block">侨批文物馆外墙两边的浮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侨史辉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潮汕侨批文物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主办:中共汕头市委 汕头市人民政府</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承办:汕头市档案局 汕头市档案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lt;&lt;前 言&gt;&gt;</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在潮汕侨乡盛行着一种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侨批。它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以及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国内,连带家书或简单附言的汇款特殊凭证,属于银、信合体的民间特殊文献。据有关史料记载,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统归中国银行管理),前后历时150多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潮汕地处沿海,先民素有出洋谋生的传统。据统计,现居海外1500多万潮籍华侨华人,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潮汕是近代以来产生侨批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地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侨批文物馆集中收藏的侨批12万余封。潮汕侨批发源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收藏于民间,以家庭或家族为单位,记载翔实,内容丰富,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交通、社会生活乃至军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是研究近代华侨史、家族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金融史、邮政史、中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等的珍贵档案文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向全社会宣传、推介侨批和侨批文化,扩大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影响,同时向热爱家乡、支持祖国建设的海外华侨华人表达崇高的敬意,中共汕头市委、汕头市人民政府委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组织了潮汕侨批文物展。希望能从中解读到“特色遗产”的深刻涵义和“海邦剩馥”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潮闽方言同源,以“批”称“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旅居在海外的闽南、潮汕先民把寄回家乡的书信和钱款逐步演化成“银信合封”的特殊载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潮汕方言将这种家书和汇款凭证同体的“银信合封”称为“侨批”,也叫“番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lt;&lt;第一部分、特定的背景&gt;&gt;</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侨批——海外华侨银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批是指华人华侨与家乡眷属在通信往来过程中所产生的书信、情况汇报、账目和汇款票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批记录了华人华侨在侨居国的生活状况、活动情况及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信息。这些信息独一无二且意义重大,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中国与世界的文化和政治交往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摘录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名报告</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图为《潮州府志》(乾隆)的潮州府总图,图中所示红点为樟林古港所在位置。樟林港是明清时期粤东沿海交通要冲,外海可达东南亚诸岛。当年潮汕乃至粤东一带华侨多从这里搭乘红头船出洋。</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潮汕移民始发地之一:汕头港</p> <p class="ql-block"><b>【漂洋过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在唐、宋之时,沿海居民就利用临海的优越条件,开始了海外交往活动。灾祸连年的残酷现实,也将沿海地区的许多百姓逼上海外谋生之路。早期移民,多择水路乘船前往。潮汕移民首选目的地为东南亚,俗称“下南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858年,恩格斯在《俄国在远东的成功》一文中指出:“由于开放五个通商口岸使广州的一部分贸易转移到了上海。其他的口岸差不多都没有进行什么贸易,而汕头这个唯一有一点商业意义的口岸,又不属于那五个开放口岸。”(《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38页)汕头开埠前,已是中国东南沿海要津,也是潮海“过番”者远渡重洋的主要口岸。</p><p class="ql-block">左上:上船准备远液重洋的契约华工</p><p class="ql-block">左下:早期华人在海外的农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巴拿马同庆堂主席、巴拿马大学教授巫俊辉提供的载于《中华之光》(巴拿马新世纪出版社)的侨史资料已有见诸报端的翔实记录:1854年4月1日星期'六,巴拿马Panama Herald报第二版报道:“海巫号帆船船长G•W•Fraser和Dorrance医生载运705名华工从汕头出海,经六十一天的航程于昨日中午抵达巴拿马港岸。海巫号此行顺利,尤其是成功的载运了华工安抵港口,仅4名伤残。”</p> <p class="ql-block"><b>【异国打拼】</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早期海外华侨华人历经种种艰辛,付出血汗谋求在异国他乡生存发展。他们心怀赡养眷属朴素愿望,也希冀早日发达致富、衣锦还乡。然而,大多数移民来自社会底层,只能依靠出卖廉价劳力为生。离乡背井、无依无靠、备受歧视的严峻现实,使海外的闯荡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荆棘坎坷。</p> <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陈君瑞寄潮汕侨属的侨批,内夹以“难”为题的七言绝句,写尽侨胞出洋谋生的艰辛和对故乡的思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21年,20岁的陈英歆身背市篮,告别母亲,乘船远行,赴泰谋生。23岁时,陈英歆又奉母之命,背着这个市篮回乡娶亲。几个月后,惜别新婚妻子,再次登船漂洋过海到曼谷。1929年,这位二度过番的番客返回故里,从此在家侍奉老母,生儿育女。而这个市篮,也随主人回到澄海隆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眷陈钟富将其二叔陈英歆的这只历经人间沧桑的市篮赠予侨批文物馆珍藏。</p> <p class="ql-block">跟随主人两过洋的市篮</p> <p class="ql-block">旅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1948年带回汕头的藤筐</p> <p class="ql-block">上:运卸木料</p><p class="ql-block">下:“摇鼓佬”——货郎担</p> <p class="ql-block">旅居泰国的陈松锦,任职万兴昌批局。1940年回唐山探亲与妻儿的合影,给亲人留下美好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嫁着儿婿到外洲】</p><p class="ql-block">毛笔书写字数最少的批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除去姓名、地址,该批信只有批款“贰拾元”三字,甚至可视为没有“信”的,侨批。有学者也曾在侨乡见过二件行文简省的批信:一曰“人在织二”;一曰“我在你勿嫁”。真是情简如金。或许不识字的番客请人代书是以字计价的。</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闽南人读“信”为“批”,将“寄信”称为“寄批”。旅居海外的福建、潮汕先民又把“批”演化成为一种融合了海内外交流书信与金融汇兑两种功能合一的特殊载体,并衍生出多种形式的批封。</p> <p class="ql-block">新加坡陈克湛先生捐赠的“猪仔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猪仔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猪仔钱”是一种非官方的瓷质流通代用币。不同的猪仔馆各有自行制作的“猪仔钱”,形式各异。“猪仔钱”出自民间、用在民间,是个别猪仔馆的私制代用币。每一个“猪仔钱”为一方,每一方合中国的铜圆7个,10个方为一盾,一盾合英银7角7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猪仔钱”是延长猪仔工作期限的一种方法。为了牵制猪仔,每一间猪仔馆都制作“猪仔馆”作为支付猪仔工资的货币,肥水不流外人田。猪仔各项花费及饭食只能在自己隶属的猪仔馆公司用猪仔馆特制的“猪仔钱”花费。这样猪仔就没有机会跳槽到另外一间猪仔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历史文物,这些“猪仔钱”见证了新加坡华侨华人一段重要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情系故里】</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初抵异地,移民无暇多顾,全力投入各种营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辛勤劳作,节衣缩食,他们逐渐有了些积蓄。深受中华传统伦理道德熏陶的海外侨胞,开始尝试委托回国的亲友乡人带钱款回家,以尽赡养长辈妻儿的义务。在金融邮政尚未正式建立或极不完善的年代,“银信合一”的特殊寄汇方式——侨批便应运而生。一封薄批,几句嘱言,再加若干辛苦钱,为家乡亲人送上异国游子的深深思念和拳拳关爱。</p> <p class="ql-block">左:陈应传寄自马来西亚的平安批、养家款和红批</p><p class="ql-block">右上:马来西亚砂拉越陈国保寄澄海的水客批</p><p class="ql-block">右下:马来西亚砂拉越蔡高煎寄揭阳河婆的折叠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批]塑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辛苦劳作的侨胞请街边老先生代写批信,附上几个辛苦钱,托水客带给家乡的亲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lt;&lt;第二部分、特别的运作&gt;&gt;</b></p> <p class="ql-block"><b>【水客送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批的产生并广泛运用,催生了一个新兴职业——水客,风行一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水客,就是经常往来于国内外,专为海外华侨递带“人、信、财、物”的特殊人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他们远渡重洋,四海为家,倚水而生,故名“水客”。</p> <p class="ql-block">起源:</p><p class="ql-block">溯批业之源起乃由水客递变潮州对外交通远𦘦唐宋昔年帆船渡洋一往復辄须经岁华侨信款率讬寄于常川来往水客其信函俗名曰批(潮闽语言同源闽南至今仍以批称书函)今虽改称曰信但侨民信款常相联寄合信款而言仍称为批其收款之回信即名曰回批水客外洋原无住所则联合设置行馆以居停名为批馆此为批业之滥觴现时批业之登门收寄按址送交以及回批交还等手续无一不循水客之旧贯及轮船航行交通既便潮人出洋益众寄款愈繁顾水客大多冒险枭杰时有侵蚀匿交之事其富厚寄款较大之华侨乃自派人专带兼收受亲友寄讬久之寝成正式营业而批馆之名仍不变也迨我国加入联邮公约政府设立邮政局其民营带信者曰民信局批馆属民营而专带侨批故又称批局以别乎民邮二者民国十七年全国交通会议决定取消国内民信局惟以批局系服务华侨仍许存在初拟将名称改特种邮寄代办所因批业之反对乃改为批信局(制法有批信局执照批局之名遂成定称)二十年全国工商业组织同业公会以批局旧有组织系以华侨批业为名易混于国内之华侨团体删去华侨字样则批字嫌于不典或难明其业务实际乃当局为定名曰侨批业各业批商号曰侨批局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潮州志》(实业志•商业)</p> <p class="ql-block">上:清代光绪年间的税单</p><p class="ql-block">下:1930年的卖身契</p> <p class="ql-block">左:水客吴字顺解付批款的票据、收条</p><p class="ql-block">右:华侨寄给吴字顺的批件</p> <p class="ql-block">研究中心人员到揭东诸美乡进行田野调查——民初水客吴字顺经营侨批时的史实</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水客吴字顺简介]</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我的祖父吴字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一个为潮汕侨眷尽劳的带头人</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水客吴字顺经手的侨批</p> <p class="ql-block"><b>【来自饶宗颐教授故里的清末民初侨批】</b></p> <p class="ql-block"><b>【清末水客批】</b></p> <p class="ql-block">左: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叶和仁从马来西亚托水客带予母亲钟氏的像片</p><p class="ql-block">右:清光绪廿六年(庚子年)十一月二十二日(即1900年1月12日),华侨叶和仁在马来西亚坝罗叶宝源金店为顾客???定制金耳环的单据。</p> <p class="ql-block">清末,叶氏三兄弟相继出洋,自此银信不断,120枚侨批原件藏于本馆。该信系1891年叶和仁回乡省亲,后从汕头乘船再返马来西亚时托水客之家书,与甲午年(1894)的批信时隔三载。</p> <p class="ql-block">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谢增霖“大汉共和国拾月初五”(1911年11月25日)的批信,记录了辛亥革命的消息传到印度尼西亚后,华侨“踊跃剃发”的情况:“近日,亚齐时势电报革命军进北京,满人俱系归降,除去辫发,俱系剃净。不肖近日此辫子剃完。齐埠寄信到来,此处甚其踊跃剃发,诸人一体剃完矣!此信接着,增贤弟之辫仔要剃完矣!”</p><p class="ql-block">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廷以强迫男人留辫,彰显其专制淫威;辛亥革命则反其道而用之,以“辫子”激发民众的反清意识,将反清革命推向高潮,清王朝在轰轰烈烈的剪辫子运动中寿终正寝。辫子是清朝的象征;剪掉辫子则是辛亥革命胜利一个重要标志。一条辫子,注入了复杂的政治变数和特定的文化内涵,颇有考究的韵味。右图为革命军在街头强行剪辫。</p> <p class="ql-block">一百五十年前的清代海外华侨银信</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樟林古港》</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一九八六年夏月 吴南生</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批局、寄批人、收批人用于批封、批信上的各式护封印、书柬印、私章、经营印记。</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世界记忆遗产简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记忆遗产(Memory of the World),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档案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其目的是对世界范围内正在逐渐老化、损毁、消失的文献记录,通过国际合作与使用时佳技术手段进行抢救,从而使人类的记忆更加完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记忆遗产是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的延伸,世界文化遗产关注的是具有历史、美术、考古、科学或人类学研究价值的建筑物或遗产,而世界记忆遗产关注的则是文献遗产。所谓“世界遗产”就是经过权威认定的具有突出的价值、为人类罕见、无法替代的文化和自然财富。世界性、杰出性、独特性是世界遗产的显著特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又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口头与非物质遗产、文化景观遗产。《世界记忆名录》收录具有世界意义的文献遗产,是世界遗产项目的延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世界记忆遗产自1997年开始,每两年评审一次。全世界已有192项文献遗产入选《世界记忆名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中国档案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传统音乐档案(199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2.清代内阁秘本档(1999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3.纳西东巴古籍(200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4.大金榜(2005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5.清代样式雷图档(2007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6.《黄帝内经》(201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7.《本草纲目》(2011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8.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2013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9.西藏元代官方档案(2015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0.南京大屠杀档案(2015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1.甲骨文(2017年)</p> <p class="ql-block">早期侨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侨批业:</p><p class="ql-block">潮州地狭民稠出洋谋生者至众居留遍及暹罗越南马来西亚群岛爪哇苏门答腊等处其家书汇款向赖业侨批者为之传递手续简单而快捷稳固厥后虽有邮政及国营银行开办然终接承民营批局业务因华侨在外居留范围既极广而国内侨眷又多为散处穷乡僻壤之妇孺批业在外洋採代收方法或专雇伙伴一一登门收寄抵国内后又用有熟习可靠批脚逐户按址送交即收回批寄返外洋仍一一登门交还减少华侨为寄款而虚耗工作时间至人数之繁多款额之琐碎既非银行依照驳汇手续所能办理其书信书写之简单荒村陋巷地址之错难亦非邮政所能送递故批业之产生与发展乃随侨运因果相成纯基乎实际需求而来固不能舍弃现实执泥于法也兹分起源沿革业务同业商号四项述如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饶宗颐教授总篡的《潮州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清同治八年至民国37年(1869-1948)从汕头口岸往东南亚各国华侨、华人出入境人数统计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p><p class="ql-block">说明:</p><p class="ql-block">1869-1872年回国人数无统计数字。</p><p class="ql-block">1926年出入国相抵超21995人。缺日本军队侵占汕头期间(1940-1945年)的数字。</p><p class="ql-block">1931年出入国相抵超1760人,1932年入超34040人,1933年入超14864人,1937年入超813人。</p><p class="ql-block">1929年无统计数字。</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摘自《汕头市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潮汕能与之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契约,其价值相等。来自民间的侨批记载翔实,内容丰富,从中可以了解到祖国与侨胞居住国的国情、侨胞故乡的乡情、侨胞家庭的家情和侨胞与他们眷属的亲情,是研究社会史、金融史、邮政史以至海外移民史、海外交通史、国际关系史的宝贵历史资料,与典籍文献互相印证,补充典籍文献记载之不足,可谓是继徽州契约文书之后在历史文化上的又一重大发现。</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饶宗颐</p> <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侨批一海外华侨银信”入选《世界记忆名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让文物说话 让历史说话 让文化说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潮闽方言同源,以“批”称“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潮汕方言将家书和汇款凭证同体的“银信合封”称为“侨批”,也叫“番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lt;二楼展厅&gt;</p> <p class="ql-block"><b>【批局承办】</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适应不断增长的侨批递送需要,19世纪30年代左右,以批局、银号、商号等承办机构为代表的侨批业正式出现并迅速发展。虽然侨批业与水客业同时并存了相当长的时间,但是批局承办逐渐发展为侨批业的主流,在潮汕及南洋尤为盛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批业自产生至银行统管之前,先后经历了一个半世纪的风雨,始终把诚信作为立业之本。许多侨批派送员家境贫寒,生活艰难,每天要走近百华里的路,分送上百封侨批,而酬劳仅为两斤大米或一元国币,但未发生过侵吞批款或丢失侨批的现象。</p> <p class="ql-block">《南洋潮帮侨批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根据一九四六年史料记载,南洋各地侨批局共四百五十一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泰国华侨汇兑中心三聘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泰国曼谷三聘街,是曼谷王朝第一世皇时期逐渐形成的唐人街。三聘街既是商业枢纽,亦是华侨汇兑一条街,华侨每逢年节多到此地寄批。1891年起,曼谷的侨批业开始聚集于此。这条既古老而又狭窄的街道,路面用纯大石头铺成,路宽仅3米左右,街头两侧有1000多家商店。狭小的街道,两旁几乎相隔几步就有一家批局,招牌高高挂在显眼处,横竖皆有。据1911年泰国政府有关官员报告称,曼谷共有批局58家,其中45家集中在三聘街。根据不完全调查所得资料,先后有近百家批局设立于三聘街,形成了金融汇兑中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40年代起,泰国各批局开始自印薄纸信封,自印封上印有批局的名称、地址、电话及宣传广告等,独具一格。自印封亦多改为正面填写收信人姓名地址、批银金额和寄信人姓名地址等,背面则供书写家信。这种“信连封”薄纸一体式侨批自印封的使用一直延续至侨批业退出历史舞台。我们在数以万计的收藏实寄封中挑选出五十'家曾经设立于泰国曼谷三聘街的批信局自印封,藉以佐证侨批业历史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图一:为寄银信人刘寿春先生,在太平洋战争时批信和银款分开寄出给他母亲的事项情形,但常发生信件遗失或不安全的情形如图。</p><p class="ql-block">图二:贴用于第八邮局之暹罗国高面值邮票用于侨批银信总包封上和部分邮票盖上汕头埠邮戳的邮票图样。</p><p class="ql-block">图三:公元一九〇〇年初暹罗国当局发现众多的中国侨民经常'寄银和信件前往中国,因此特于公元一九〇七年四月一日间办专为管理收寄来往中国的侨批银信和各种信件的“暹罗国第八邮政局”为旅暹华侨服务。同时暂借用法庭高面值印花税票10铢、20铢、40铢改为的邮票以应急需。图片展示如下:</p><p class="ql-block">图四:从暹罗国第八邮政局寄往中国的侨批银信各贴邮票于每封信上的实寄封图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再和成伟记信局]门面</p> <p class="ql-block">潮汕地区侨批局分布图</p><p class="ql-block">(根据1946年史料记载潮汕地区侨批局共131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拣批]塑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汕头侨批局工作人员按不同收批地分拣侨批,交由相关投递局逐户分发[本庄专理华暹汇兑银信]。</p> <p class="ql-block">自左向右:有信批局经理芮诒埙、澄海振盛兴批局老板曾仰梅、汕头黄潮兴批局经理杨亦欣、万德盛庄汇兑银信库房</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送批]塑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诚信的侨批派送员(俗称批脚)沐雨栉风,不辞辛劳跋山涉水,将侨批送到侨眷手里。</p> <p class="ql-block">自左向右:</p><p class="ql-block">澄海区隆都镇潘得敖、潘得勤三兄弟及其祖父、父亲都先后供职于潘合利批局,祖孙三代都为侨眷奔波送批</p><p class="ql-block">女侨批派送员庄雪卿</p><p class="ql-block">采访澄海老侨批派送员曾天远</p><p class="ql-block">批脚潘得勤诉说当年送批的艰辛</p><p class="ql-block">老侨批员忆当年</p> <p class="ql-block">[广顺批局市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广顺批局(1908-1977年)用于装银元(龙银)侨批的用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澄海金绍强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左:潮帮批脚三件宝:市篮、水布、长柄雨伞</p><p class="ql-block">右:白帆布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送批员陈亚升在(1946-1976年间)分送侨批的布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澄海陈爱群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批来了]塑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眷怀着万分喜悦的心情,从侨批派送员手中接过日夜盼望的侨批,</p> <p class="ql-block"><b>【银行统管】</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随着国家银行侨汇业务的不断发展,侨批业的性质也发生变化,逐渐转变成为国家银行吸收外汇的一种代理机构。20世纪70年代,国务院明确要求“侨批业由银行接办”。至此,历时一个半世纪的民营侨批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侨批结汇章的沿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49年10月24日汕头市解放后,军管会规定汕头原有的私营银庄、外币汇兑庄等一律停止经营,一切的金融行业统一归由国家银行管理。194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支行成立后,根据规定,外币的结汇权为银行所有,民办侨批局应将所收的侨汇结售给银行,由银行按国家的外币与人民币的兑换牌价结兑后,才由侨批局将所兑得的人民币款额投交给收批人。其次,各笔侨汇的批信寄抵汕头时,经汕头邮政局加盖邮件专用邮戳后,应一律送到银行加盖银行特制的批款结汇印章,以证明批信所寄的外币批款已由银行办理了结汇手续,如批信上未加盖有银行的批款结汇印章,则为私批,属走私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中国人民银行汕头市支行自1949年11月11日正式开办侨汇业务,后于11月22日将此项侨汇业务移交给汕头中国银行办理。自此,海外寄至潮汕地区的侨汇,统一由汕头中国银行办理结汇手续。</p> <p class="ql-block">左:汕头市侨批局结汇印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1958年,汕头市各家民营侨批局联合经营,归汕头中国银行领导。自下半年起,银行准许海外汇至潮汕地区的侨汇,可由汕头带有批局“商号”的结汇专用章办理批款的结汇手续。但是,在侨批局自行办理侨汇的结汇之后,便出现了私自结兑外汇、走私套汇外汇的非法行为。1959年春节前,侨汇的结汇手续再由银行收回办理。故此,汕头市侨批局办理侨汇结汇手续的时间仅半年多。此外,1958年因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经济危机,货币贬值,工人失业,海外侨汇的汇寄额下降较大,从客观上造成加盖批局商号结汇印章的侨批封数量不多。汕头市各家侨批局使用带有批局“商号”的结汇专用印章均由汕头中国银行统一制作后发给各家侨批局使用。上格刻有侨批局的商号;中格为阿拉伯数字的日期(公元纪年);下格固定刻有“侨批业已结汇专用章”文字,分两横行排列。章面文字及日期均由左向右排列。</p> <p class="ql-block"><b>【来回配对】</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侨批业在发展中,逐步完善了各种程序。侨批局对每一帮次的侨批都进行列字编号,同一封侨批的来批和回批都编同一个帮次、号码,并留有存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批,因其面积小,也因其附属侨批而来,所以俗称“批仔”。由于回批寄回国外,只有很偶然的机会,才会被华侨带回国,留在家中,因而回批在国内的存世量比来批少得多。</p> <p class="ql-block">批局放置账簿、印章的手提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美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樟林“写批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澄海县樟东,提起“写批洪”,上岁数的乡亲几乎无人不晓。洪铭通先生为侨眷代写回批逾半世纪,经其生花妙笔传递至南洋的回批数以万千计,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潮汕侨乡操刀笔代写批信者甚多,然若洪老先生船自上世纪40年代始,以代书为海内外乡亲传情达意,历时之久,笔耕之多,确属凤毛麟角。“写批洪”的笔迹成了潮汕侨批忠厚诚信的招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文物捐赠者 张美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写批洪”之“四不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爷爷写回批有“四不写”:钱银数条不清者不写;夸大儿孙不肖引以同情而求多寄钱者不写;伤天害理唆间人家孬话者不写;有辱国格,装穷叫苦者不写。</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摘自“写批洪”后裔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回批也须诚信——记樟林写批洪(洪铭通)</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叶志浩</p> <p class="ql-block">写批洪当年写批用的桌子</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张美生先生捐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lt;&lt;第三部分、特殊的纽带&gt;&gt;</b></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银信合一的特殊形式,使侨批在近现代的中国华侨史上扮演了十分特殊的角色并做出了特殊贡献,成为维系海外侨胞与国内亲人情感的特殊的纽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左:1912至1937年汕头进出口贸易状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右:饶宗颐教授总篡之《潮州志》谈及的潮人仰赖批款状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侨批的历史贡献:赡养眷属 维系亲情 繁荣经济 报效乡梓</p><p class="ql-block">下左:沈树然先生捐赠的侨批</p><p class="ql-block">下中:许义忠先生捐赠的侨批</p><p class="ql-block">下右:朱诗发先生捐赠的侨批</p> <p class="ql-block">上:经营侨汇业务临时准许证</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陈文记批局经理陈质彬的后人陈松辉先生捐赠</p><p class="ql-block">下:批局使用的各类空白批封、批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以介眉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以介眉寿”一词出于《诗经•幽风•七月》,其中有“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之句,意为在八月份摘枣去核,十月收获稻米,用枣和米酿制酒。介:佐助。后称祝寿为介寿。眉寿:颂祝语,长寿之意。旧说或以年寿高者眉长是寿征,故曰眉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24年印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古木寒烟里 斜阳浅水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幽人闲坐处 直是绝尘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木、寒烟、斜阳、浅水,一近一远,层次清楚,相映成趣,生动鲜明,浓淡适度,好一个安适闲静的世界。宋•范仲淹有《苏幕遮》词云: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25年印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不忘耻辱尝胆卧薪</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载:春秋时,越王被吴国打败,相传越王勾践回国,后坐卧于薪草之上,“苦身焦想,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也尝胆也”。形容刻苦自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28年印制)</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风尘三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典出唐人小说《太平广记》。隋末有西京人张仲坚,胡须卷曲,故号虬髯客。有才略。于旅舍遇李靖、红拂,与红拂认为兄妹。民间称虬髯客、李靖、红拂女为风尘三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33年印制)</p> <p class="ql-block">侨批文化研究创刋志庆</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弘扬侨批文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庄世平 敬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癸未年六月</p> <p class="ql-block">许茂春集藏参展获奖回顾</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麦保尔先生捐赠侨批精品展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麦保尔先生事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麦保尔先生(一九五一年~二〇一八年),广州人,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一九六九年参加工作,从基层到省社会科学院、省委宣传部理论研究小组,主要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哲学体系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并多有著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麦保尔先生供职于汕头电信部门期间,接触认知潮汕侨批之后,立即意识到侨批是潮汕历史文化的瑰宝,侨批档案文献涉及华侨史、金融史、外交史、邮政史等,记载了老一辈海外华侨浓厚的家国情怀和重诺守信的宝贵品质,必须进行收集、抢救、保护。从此,毕生钟情于侨批收集、整理、研究工作,他和女儿麦琳琳一起将收集到的侨批进行分类、编号整理并录制光盘,形成中国第一个“潮汕侨批”资料库,高峰期收集侨批达到十万封以上。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懈努力,散逸于民间的侨批才得以汇集保存至今。二〇二一年一月,麦保尔遗孀马娅女士及其女儿麦琳琳女士将麦保尔先生收藏的四万一百二十一封侨批无偿捐赠给汕头市档案馆,希望让更多的后人了解潮汕华侨那段血泪史,了解侨民们高尚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为弘扬马娅、麦琳琳女士的义举,汕头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决定,授予马娅、麦琳琳女士“汕头市荣誉市民”称号。二〇二二年十月,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汕头侨批文物馆两周年之际,马娅、麦琳琳女士再次无偿捐赠八千封侨批,意义非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麦保尔先生毕生致力于公益事业。捐助过西藏和青海、新疆及海南等边远地区的助学活动;连续十二年带同家人助养千余名留守儿童;连续义务献血至六十一岁,二〇〇四年获得卫生部、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联合颁发的“中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献全血和机采血小板数量汕头市最多,麦保尔、马娅伉俪皆被列入广东好人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麦保尔先生还是一位国内颇有影响的集邮及邮品鉴定专家,其从七岁开始集邮,藏品涵盖自清代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珍贵邮品,是中国集邮界的大家,也是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国家级邮展评审员。曾参加集邮博览第十六、十七届亚洲国际邮展并获奖,作品被录入《中国集邮人物风采录(第一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侨批史上最长信——一封近3000字番批]</p> <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