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慧塔下

三只耳

<p class="ql-block">  离开母校已有50余年了,然而对母校的留恋竟如此的深沉。我想起了老师的谆谆教导和同学的欢声笑语,想起了激情荡漾学生生活和磋跎岁月……这其中的酸甜苦辣,人生体会都会引起我无尽的怀念。校园的一草一木牵动着我的回忆,校园的一砖一瓦都激起我内心的感动。仔细想来是母校赋予了我人生的意义,指导我走对了人生最初的几步。母校带我走进知识的海洋,虽经历了许多的挫折,迷惘中我逐渐认清了自己。母校不断地启迪、孕育着我,其实母校已经延续在我的身体和事业中!</p><p class="ql-block"> 题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校园内的昭慧塔</span></p><p class="ql-block"> 高陵全县在1940以前只有一个初中班,高小毕业后还需旅居西安、咸阳或三原等地接受中学教育。在民众的强烈呼声下,由时任县长史宪章和社会名流罗端先等人具体负责,对调和接收义捐地120亩,全县每人按地亩捐一元,在唐昭慧塔下建成全县第一所初级学校,民国元老于右任欣然题写了校名。学校既有园林,又有生产基地。建成后,始招新生200余人,还附设简易师范,每年招收一个班,即为高陵中学。高陵县很小,当你走进高陵,远远就能望见唐昭慧塔,塔底下就是我的母校——《高陵中学》,当地人也称《塔底中学》,现为高陵第一中学。</p><p class="ql-block"> 1962年我从药惠小学毕业后,参加了全县的小升初考试。学校共有90名毕业生,有17名考上了中学。记得当年全县共招收270名初中生,其中高陵中学和祟皇中学各135名。我有幸被高陵中学录取,觉得很是自豪。报名的那天,我背着母亲缝的被子和装了六个锅盔馍的口袋,与同村的一位伙伴,步行十多里,望着唐昭慧塔,走进了高陵中学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我对高陵中学的第一印象是,高耸云端的唐昭慧塔,披着千年的风尘,静静地耸立在校园的中央,古朴而厚重的土围墙里,是一排一排青色砖瓦的校舍,一团一团绿阴阴的树木,一片一片翠绿的草坪和五颜六色花朵,还有砖铺成的道路,用炉灰砂石铺成的大运动场……这些都构成了当年高陵县的最高学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校园的古老树木 </span></p><p class="ql-block"> 学校的大门朝南,门侧有一传达室,一位声音宏亮的老头站在传达室门口,他对着传话筒一噪子几乎全校都可以听见。这是我进入高陵中学后认识的第一位老师。报名时才知道我被分到了初65-2班,全班45名同学。班主任张耀德老师,身着中山装,一脸慈祥,和蔼地接待着每位同学。在第一次班会上张老师向同学们推荐让我担任了班长。从此,我便开始了三年的初中学习生活。</p><p class="ql-block"> 住宿当然是大通铺。记得宿舍大约在校园靠南的西半边,坐北朝南,距离校大门较近。宿舍和教室差不多大小,中间有一通道,通道南北两边各摆着上下两层的架子床,同学们一个挨着一个放着各色各样的被子。我当时还比较满意,因为比我在高小的住宿已好了很多。然而,几十个人在一个房间的四个通铺上紧挨着睡觉,现在的人何已很难想象了。冬天主要矛盾是寒冷,同学们挤在一起睡觉尚可相互取暖,然而窗户关闭严实,各种气味却难以散发出去,令人无奈。夏天主要矛盾是炎热,宿舍里的闷热难以忍耐,再加上臭汗臭屁等气味,虽有窗户却也难以散发出去。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当时是怎么挺过来的。</p><p class="ql-block"> 记得,初中三年晚上睡觉时也是宿舍里最热闹的时候,有趣的故事、开心的笑话在宿舍里回荡;此起彼伏的呼噜、憋着又不得不放的响屁振动着通铺床板;同时刁钻的臭虫蚊子、见缝就钻的虱子也始终伴陪着同学们。条件很艰苦吧,确实。当时我们大多十四五岁,在乡村土生土长,对成长过程中的这些困难早已习以为常,所以感觉那段生活不但幸福而且还快乐。</p> <p class="ql-block">  吃饭就靠背锅盔馍。记得开学的前一天晚上,母亲除被褥之外还拿出一个口袋,把六个锅盔馍和一瓶咸菜装起来。她指着说,这是你一星期的口粮,你应每天定量着吃,不可寅吃卯粮。母亲一句话提醒了我,我如梦初醒,意识到未来的初中三年要靠“背馍”为生了,今后要学会定量用餐了。</p><p class="ql-block"> 因为每次要拿一星期的馍,又怕放坏了,所以母亲在做锅盔馍时一般都炕得很干。这样在学校就不能硬啃,要用开水泡着吃,所以学生们都会带一个碗或一个缸子。记得我带了一个大点的搪瓷碗,每次吃饭时先在开水灶用碗打满开水,把锅盔馍泡进碗里,然后就着瓶子的咸菜,有滋有味的吃了起来。但是天热了,带六天的馍肯定会坏,只能带三天的馍。周三要么自己跑一趟取馍,要么家里人来送馍。我很幸运,有两个哥哥,周三可以给我送馍。</p><p class="ql-block"> 有时几同学会围在一起吃开水泡馍,各人摆出从家带来的咸菜,相互品尝,看谁家咸菜最好。当然我亦忘不了当年与同桌共餐的情景,同桌是位女同学,家庭条件好,经常带些好吃的与我共享,现在回忆起来我很感动。当时虽然生活艰辛,同学间亦其乐也融融。</p><p class="ql-block"> 因为一周“未食人间烟火”,周末总是归心似箭,因为回家后母亲总是想办法要改善一下生活。母亲亲手做的面条就是我的最爱,不论是干面,还是哨子面。其实,母亲早就杆好了面,做好了哨子,各种调料也已摆在桌上,如油盐酱醋、葱辣姜蒜等等,我一进门,就开始下面。这时我也会迫不及待进厨房烧火,不一会面好了,捞一碗,浇上哨子,色香味俱全。如果想吃干面条,就自己把捞面端到桌上,油盐酱醋、葱姜蒜和油波辣子随便调。</p><p class="ql-block"> 我家姊妹有9个,大都在上学,所以母亲总是周末做些好吃的,改善一下生活,所以姊妹伙也都盼着过星期天。有一次妹妹说:妈妈就是偏心,每到周末就做好吃的。妈妈听到后说:以后谁像你三哥一样考上中学,还能拿回奖状,我都一样对待。</p><p class="ql-block"> 初中三年的“背馍”生活是艰苦的,但却磨炼了人向上的志气。</p> <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请看《唐昭慧塔下》二</p>

高陵

中学

母校

同学

锅盔

母亲

校园

全县

咸菜

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