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鳅湖塘

凤舞九天

<p class="ql-block">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文字的表达,有非常大的局限性,总是无法全部的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因此迷上了摄影。一张图片,非常直观,读者一看就明白了。而文字,需要作者的心神合力,读者的消化理解和想象力及共情能力。时代发展到今天,有了更好的传播工具,直接上图,比码字多快好省,还不挑读者和作者的文化水平。我自己就越来越没有耐心看大段文字了,有图的文章直接划拉看图。当然,文字的魅力是独特的,前提是要有水平有能力的作者,才能有好的文章,才会有阅读的欲望。手机有了拍照功能,太方便了。</p><p class="ql-block"> 鳅湖塘是龙南市石人片区一个美丽原生态的村庄,离三中隔着一条马路,离东边金塘花苑也隔着一条马路,北边的阳明中学,西面烟园围,四面都开发了的现代化高楼团团围住了,它有一角也劈出来做了平安驿,客家文化广场。没事时,总是喜欢往鳅湖塘跑,里面如迷宫般。小时候经常迷路找不到出口,进了村也找不到方向。里面有四五座祠堂,祠堂代表着一姓一村。走在里面阡陌纵横,鸡鸣狗吠,感觉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甚至更早。五六十年代的标语也霍然在墙,斑斑驳驳,风雨沧桑。一笔难尽心中复杂的感觉,二话不说,拍下它。</p> <p class="ql-block">沿着村道走走停停,看到这一扇陈旧的木门前,横斜伸出一棵阿娜的木姜花,新与旧,灿烂与阴暗,灵动与粗质,调皮与肃穆等等各种对比产生的美感无法表达,一看到这画面就有了拍下来的冲动!</p> <p class="ql-block">看到一座老祠堂泥墙上的标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毛泽东”,再現了那个洪洪烈烈的战无不胜毛主席光辉思想的时代。想起那个年代的生活,物质虽贫乏,精神却饱满。跟现在比起来,是不是颠倒了呢?那个时候有个叫作“理想”的东西让人脸上发光。可是现在,你看许多年轻人,心里没有梦,眼里没有光,吃得饱穿得暖,跳楼轻生的报导频频暴出。唉!谜之人类!</p> <p class="ql-block">松树下老屋场有一扇小门,小门旁的墙上有一则广告栏:“识字站,署第六队制”。那个集体生产劳动的时代。解放初期,全国掀起了扫盲运动,谁识字多谁就可当老师,不拘一格,多形式,不分场地,不分年龄,不性别开办扫盲班。祠堂,学校,白天,黑夜,闲暇时日就学习的年代,扫除文盲。我的父母就学会了写自己的名字,认得了几个字,常常讲起上课的花絮故事。文化人最吃香的时期。珍贵的印记,半个多世纪了。</p> <p class="ql-block">潺潺的流水,从山里流下来,被各个村子引入,至今还流动着,免费洗涤浇灌,跟我不住也要交物业的小区比,多省钱啊!蓄个池塘养个鱼,小菜也不用买了,鸡鸭鱼肉都有,自给自足。随意门前屋旁种点,就有得吃,又新鲜又水灵,多好啊!</p> <p class="ql-block">老村庄十室九空,门口长菜,长树,长草,肆意疯长!没有人打挠的地方,它们安静而又热烈。行走在村道上,与花相逢,与蝴蝶嬉戏,心里满满的感动。一幅幅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娱心养眼。曾经的热闹和喧嚣,时间已过滤,留下过往的痕迹。每个转弯,都有惊喜等待。惊诧于墙脚的小草,过道的青苔,锈蚀的大门,都是一种美,美的古朴自然!美得想起古人写下的一首首诗:</p><p class="ql-block">“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p><p class="ql-block">“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p><p class="ql-block">“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p><p class="ql-block">“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p><p class="ql-block">“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p><p class="ql-block">“应怜屐趾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p><p class="ql-block">“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我经常流连在这里,陶醉在这里,不知能保留多久了,希望不要毁了来建高楼。留一些原生态村庄,治愈心灵,给生活留一些念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