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浅谈

天高云淡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教以来,教材几易,教法也层出不穷,从一根粉笔,一方黑板再到如今的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到以生为本的启发式教学,从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到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杜郎口的三三六模式,再到风靡一时的自主、合作、探究法,如今又玩起了大单元教学、情境教学法,真是教无定法啊!</p><p class="ql-block"> 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要增强语文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在教学中,要从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出发,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p><p class="ql-block"> 我们就来谈谈如今正“热”的情境教学法!</p><p class="ql-block"> 语文学科中的情境设置有三类:社会生活情境,语文学科情境,个人生活情境。对于这些情境,概念上,内容上容易界定,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操作呢?教学中,我且行且摸索,开始探索各种各样的情境,例如讲《三峡》设置了一个导游情境,《回忆鲁迅先生》运用了微电影拍摄,《一着惊海天》中,模拟记者现场报道舰载战斗机着舰过程,《谁是最可爱的人》中参观展馆中以“营长身份介绍松骨峰战斗”的情景,《活板》要开一家印刷店,《骆驼祥子》又以祥子身份转发朋友圈,讲七下六单元时,又举办了“感动世界的英雄人物”为主题的评选活动,学生今天陪老师当导游,明天又自己当老板,这样的课堂真是新鲜,以前没这样玩过,确实也热闹过一阵,认真且睁着大眼睛看老师和其他学生怎样表演,自己照猫画虎也当一回主角,但真当导游,导游没当过,三峡没去过,仅凭“见猪跑过”的经验,不伦不类,难登大雅之堂,但不管怎样,老师和同学也给了机会,还能在四十多人面前露个脸,小体验一回。细品,除却课本内容之外,这些好象和语文有些关系,好象又不完全有关系,一番操作后,不禁深思:实际教学中到底怎样的情境才是适切的、有意义的呢?</p><p class="ql-block"> 我们知道,每一个情境的设计,都来源于生活,但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这些情境又稍许有些远,毕竞当“老板”需要掌握的东西还很多,不是课堂上的那一知半解的知识就能解决的,过度强调设置情境,会不会舍本逐末?但不能否认的是,情境教法,确实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拿起话筒,就能有板有眼扮起小记者,站在讲台上,音乐一起,就能进入角色,孩子们的模仿能力真的让人叹为观止,沉下心浸润到课本,然后全身心地投入老师设置的情境中表演,何尝不是另一种语言文字的学习?</p><p class="ql-block"> 但同样的情境二次运用却大打折扣, 越运用越感觉到:猎奇是人类的通病。设置不一样的情境确实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但身为老师的我,却越来越有黔驴技穷的感觉,想突破瓶颈,唯有多读书,《初中语文教研》《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愈发成为我的最爱,博采众长,集思广议,积淀了自己,受益了学生,这何尝不是情境教法的功劳?</p><p class="ql-block"> 以前设置情境,总想设置系统且完整的一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越来越体会到一个小的知识点,运用恰到好处的一个情境也能起到点石成金的效果,例如《回忆鲁迅先生》中,“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设置问前加称呼这一情境,可让学生在品文字中轻易地体会到鲁先生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进而引导学生在细品文字中把握人物形象。且行且思且尝试,学无定法,但能激发师生思考、践行的教法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收获?</p><p class="ql-block"> 从教二十四年,都是在且学且行且质疑中摸索前行,有失败但更多的是积累了经验,每种教法我都未尽其精髓,但也领略了风景,丰盈了自己,情境教法我也只学得一些皮毛,在方寸之间适时运用,但能静下心来学习、运用、思索,或许这也是我的一份收获!</p>

情境

教学

教法

设置

语文

学生

运用

教学法

导游

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