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周家新台门(鲁迅故居)

叶老头

&nbsp; &nbsp; &nbsp; &nbsp;周家新台门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区的鲁迅故里,是鲁迅的出生地。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在此生活了18年,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br>【1】概况<br>&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祖上是湖南道州人,一世祖在明朝正德年间搬迁到绍兴城内竹园桥。周氏祖上或许是务农,搬到绍兴城后弃农经商了,家境也逐渐殷实了起来。由于在城市的便利,周家子弟开始走进学、读书、赶考之路,终于六世祖考上了举人(乾隆年间),为周家挣得了第一块“文魁”匾。这意味着周家从此挤进了士林,不光经济地位上升,政治地位也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周家开始购地建屋,广置田产。<br>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的七世祖周绍鹏在乾隆十九年(1754)购得绍兴城内覆盆桥赵氏住宅,经过大规模的修建,形成了周家老台门(详见《浙江绍兴——周家老台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周家老台门</i></h5> &nbsp; &nbsp; &nbsp; &nbsp;由于子孙的繁衍,家族的扩充,祖居的房屋已不敷使用,于是周氏家族在清朝嘉庆年间又购置了两个台门,即过桥台门和新台门。从第九世开始,周家已开始分家,长子住新台门,二儿子住过桥台门,小儿子和父母住老台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周家新台门</i></h5> &nbsp; &nbsp; &nbsp; &nbsp;周家新台门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25平方米,砖木结构,建筑共分六进,由台门斗、大厅、香火堂、楼房、侧厢房及杂屋等组成。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周家新台门</i></h5> &nbsp; &nbsp; &nbsp; &nbsp;周家新台门居住着周氏六户人家,鲁迅只是其中的一户。鲁迅1881年9月25日出生于新台门。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周家新台门</i></h5> &nbsp; &nbsp; &nbsp; &nbsp;光绪十九年(1893),浙江省举行乡试,当年鲁迅的祖父周福清为了帮助自己的儿子周伯宜,还有周家的一些晚辈都能踏上仕途,亲自写了一封信并附上一万两的银票,去贿赂主考官。由于周家下人办事不力,东窗事发,周福清被判了一个斩监候,后减刑为牢固监禁,坐牢8年。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的父亲周伯宜也因此被取消了秀才的身份,坐牢半年,出狱后郁郁寡欢,借酒浇愁,病魔缠身之后被一个庸医所误而过世,终年36岁。鲁迅在13岁祖父入狱,16岁父亲去世,周家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耗去了所有的钱财,彻底的走向了衰败的道路。 &nbsp; &nbsp; &nbsp; &nbsp;1919年11月,周家新台门连同后面的百草园,由住在新台门的六房联合出卖给东侧邻居朱阆仙,也就是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的买下周家新台门的“朱文公的子孙”。东邻的朱家台门现在为绍兴黄酒馆。 &nbsp; &nbsp; &nbsp; &nbsp;随后鲁迅携母亲、夫人朱安和弟弟周建人一家从绍兴迁往北京。朱家在购得新台门后,大兴土木,将新台门连同他自己原有的住宅一起,改变原有结构,拆掉重新建造。万幸的是,位于新台门西面的鲁迅故居的主要建筑未被改建,较为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2】台门斗<br>&nbsp; &nbsp; &nbsp; &nbsp;从外观来看,周家新台门与老台门并没有什么两样。台门斗同样是黑漆漆的竹丝大门,气派的门环,整块的小瓦片,在这现代化的都市里,保留了一丝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台门斗内是天井。<br> 【3】德寿堂<br>&nbsp; &nbsp; &nbsp; &nbsp;过台门斗后天井,第二进是大厅德寿堂。和老台门一样,德寿堂为新台门周家各房的公共活动空间,也是举行红白大事和接待贵宾的场所。<br> &nbsp; &nbsp; &nbsp; &nbsp;大厅布局古朴典雅,正堂红木八仙桌,大厅两侧整齐摆放太师椅。上方高悬镶金匾额“德寿堂”。中堂松鹤图,两侧对联:“品节详明,德性坚定;事理通达,心气和平。” 这副对联是鲁迅祖辈为周氏家族所定的修养身心的准则。 &nbsp; &nbsp; &nbsp; &nbsp;大厅木柱有两副醒目的楹联,一是:“虚能引和静能生悟;仰以察古俯以观今。”另一联是:“持其志无暴其气;敏于事而慎于言。”在这一道一儒的两副对联中,我们感受到的是庄重与大气,颇显大户人家气魄。 【4】香火堂<br>&nbsp; &nbsp; &nbsp; &nbsp;新台门的第三进是“香火堂”,香火堂前有天井。入口楹联:“越中故地孕文豪;胜迹千秋启后人。”<br> &nbsp; &nbsp; &nbsp; &nbsp;香火堂现辟为辅助陈列,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周氏房族兴衰”。通过大量的实物和照片,展示了鲁迅家史,揭示绍兴周氏发展、壮大、衍变、式微的轨迹,重点介绍鲁迅祖父周福清、祖母蒋氏、父亲周伯宜、母亲鲁瑞、元配夫人朱安等直系亲属的生平事略,及他们对鲁迅一生产生的深刻影响。 &nbsp; &nbsp; &nbsp; &nbsp;第二部分“鲁迅与周作人”和第三部分“鲁迅与周建人”同样以图片为主,实物为辅的陈列方式,展示鲁迅与周作人、周建人的关系。周作人部分,突出其日本留学时期与鲁迅的关系,及五四新文学运动中的功绩。周建人部分,则重点介绍鲁迅对其的关怀、培养,及其成为一个民主革命家的历程。 【5】桂花明堂<br>&nbsp; &nbsp; &nbsp; &nbsp;转过侧门,穿过一条短弄堂,便进入了一个亮堂的小天井。一株茂盛的桂花树像一把大伞般撑在这里,占了足有一半的空间,为背面的一间小屋遮住了阳光。这里叫“桂花明堂”,明堂就是俗称的天井。原先这里种着两棵很茂盛的桂花树,天井因此而得名。<br> &nbsp; &nbsp; &nbsp; &nbsp;这里充满了鲁迅童年时的记忆。夏夜,鲁迅经常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他的继祖母蒋氏则摇着芭蕉扇一边打扇,一边给小鲁迅猜谜,讲述“猫是老虎的师傅”、“水漫金山”等民间传说,这些都是鲁迅童年时最难忘怀的故事,后来鲁迅在《狗、猫、鼠》、《论雷峰塔的倒掉》等文学作品中,均有生动的回忆。 【6】鲁迅故居<br>&nbsp; &nbsp; &nbsp; &nbsp;穿过桂花明堂来到一小院,小院的前后是新台门西部的第三、四进,鲁迅家就住在这里。<br> &nbsp; &nbsp; &nbsp; &nbsp;第四进东首的这座两开间房子,就是鲁迅的家。 &nbsp; &nbsp; &nbsp; &nbsp;东侧开间是鲁迅家的小堂前,绍兴人称客厅为“堂前”。小堂前是鲁迅家会客和用餐的地方,布置相对简陋,没有新台门公用的德寿堂那样豪华气派。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在绍兴任教期间,经常在这里接待来访的朋友和学生。小堂前里除了桌椅外,还陈列着一张皮躺椅(最里面),这是鲁迅父亲周伯宜在患病时用以休息的原物。 &nbsp; &nbsp; &nbsp; &nbsp;西侧开间是鲁迅的继祖母蒋菊花(1842~1910)的卧室。蒋氏性格开朗幽默,侄孙辈很喜欢到她那儿去聊天。蒋氏经常给幼年的鲁迅讲等民间故事和传说,使鲁迅从小就受到民间文学的熏陶,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nbsp; &nbsp; &nbsp; &nbsp;蒋氏卧室后面是过道,有楼梯可上楼,楼上东首一间是鲁迅的原配夫人朱安的卧室。鲁迅先生的原配夫人朱安(1878~1947)为绍兴一富家之女,比鲁迅大三岁,缠足,虽然识字不多,但是懂得礼仪,性格温和,待人厚道。鲁迅的母亲喜欢朱安听话顺从的品性,在没有征得儿子同意的情况下,由双方父母作主,定下了这门婚姻大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朱安</i></h5> &nbsp; &nbsp; &nbsp; &nbsp;1906年,在日本留学的鲁迅奉母亲之命回家完婚,结婚四天之后就离开了绍兴回到了日本。在鲁迅回国后的漫长的日子里,朱安一直和鲁迅的母亲住在一起,侍奉婆婆一辈子,过着有名无实的夫妻生活,成为了一位典型封建包办婚姻的牺牲品,任劳任怨地度过了一生。鲁迅先生对朱安没有爱情可言,他说:“朱安是母亲送给我的一件礼物,我只能好好地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nbsp; &nbsp; &nbsp; &nbsp;小堂前的后方有天井,天井的南侧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的母亲姓鲁,叫鲁瑞(1858~1943)。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很不平凡的母亲,性格和善而坚毅,虽然没有念过书,但通过自学能过达到看书的水平,所以鲁迅先生对她非常敬佩,他说:“如果我的母亲再年轻二三十岁,也许能成为女英雄。”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先生的笔名就是来自她母亲鲁瑞,1918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以“鲁迅”为笔名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后,就一直沿用了这个笔名。<br>【7】鲁迅卧室<br>&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卧室位于周家新台门的第三进西侧楼下。1910年7月至1912年2月,鲁迅回绍兴任教,这里是当年鲁迅卧室兼书房。鲁迅的第一篇文言文小说《怀旧》就是在这里写成的。房间内一张铁梨木床、一张椅子、一个茶几、一张书桌,这些都是当年鲁迅所用过的原物。<br> 【8】厨房与“闰土”<br>&nbsp; &nbsp; &nbsp; &nbsp;穿过故居西首的长弄堂,便来到了厨房。厨房里有一乘大户人家用的三眼大灶,还陈列着八仙桌和其他炊具。壁上挂着一只很大的竹编菜罩,那是当年的“忙月”章福庆为周家所做的原物。章福庆(1850~1903),浙江上虞杜浦村人,他除了做农活外,还有一手竹匠手艺。他经常到周家来做忙月(季节工),如种地、晒谷、修制竹器家具等。他曾为少年鲁迅做过一些竹器玩具,鲁迅十分喜爱。活忙不过来时,章福庆便将儿子章运水带来帮忙。章运水和小鲁迅年纪相仿,“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鲁迅就是在这厨房里和他初次见面,成为形影不离的好朋友。<br> &nbsp; &nbsp; &nbsp; &nbsp;章运水教鲁迅怎样捕鸟,讲述在海边沙地里看管西瓜、拿胡叉刺猹的故事,是章运水让鲁迅认识了一个在书本上见不到的陌生世界。 &nbsp; &nbsp; &nbsp; &nbsp;1921年,鲁迅在创作著名小说《故乡》时,以章运水为模特儿,塑造了“闰土”这个活生生的艺术形象。 &nbsp; &nbsp; &nbsp; &nbsp;灶间北首,还有三间小房,当年忙月章福庆在这里劳作、生活,东边一间是他的住所。西边一间是堆积间,里面存放着稻谷及牵砻、风车、竹簟、锄头等农具杂物。 &nbsp; &nbsp; &nbsp; &nbsp;中间一间是过道,有门通向后面的“百草园”。有关百草园,将在下期详细介绍。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诞生在新台门,在这里生活了的18年里,亲身感受到了整个家族从显赫走向小康,再从小康走向彻底没落的全过程。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新台门。而辛酸往事的点点滴滴,也为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积淀了广泛的素材和深刻的思想。 &nbsp; &nbsp; &nbsp; &nbsp;鲁迅曾说过:“我是绍兴人,所写的背景又是绍兴的居多。”如此看来,周家新台门对于鲁迅日后的创作的确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