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生活和生命一样,你越敬畏她,越心怀感恩,你便越能体会她的美和力量,也就越会对她充满希望和执着。高晓松说:“谁要觉得你眼前这点苟且就是你的人生,那你这一生就完了。”行万里路,才能回到内心深处。</p> <p class="ql-block">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诗和自己的远方,但现实又把我们紧紧地拴在了那根实实在在的“骨头”上,无法实现对它的挣脱,只能在那根骨头上寻找对诗和远方的一丝慰籍。</p> <p class="ql-block"> 也许是因为热爱生活本身、也许是对创作的执着,对诗和远方有着强烈的向往,然而又在现实中不得不抱紧那根白花花的骨头。于是内心中的各种挣扎和反抗,向汹涌彭拜的波涛冲击着坚硬的堤坝,虽然无济于事,但也能为生命留下些许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对于一名摄影爱好者,最美是在祖国的壮美山河中遨游,体会拍出一张自己满意的照片而兴奋的热血沸腾,为拍到一张星轨的效果,整夜在寒风嗖嗖的山顶守望夜的凄凉,为了记录社会留下布列松式的决定性瞬间,常常感受陌生人的白眼。也许这就是一个喜欢摄影的人的“诗”和“远方”吧,无拘无束,落魄不羁,行云流水,在壮美山河中寻找人生的那个“第一问”我是谁?赋予了相机存在的哲学意义。然而生命的意义又不止那诗和远方,生活中更多的是柴米油盐的人间烟火,断不开的也是那撑起诗和远方的寒舍和老苍花甲之人。因为工作的原因无法任性地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也不能天天抱着诗和远方的花枕入睡,既然一时不能有诗和远方的邂逅,也不能放下对诗和远方的一点寄存,于是把回旋于山川河流的韧劲和执着,寄托在城市中的犄角旮旯和破铜烂铁上。在那些个被岁月丢弃的废品中,从以前的台前退到现在的幕后甚至连幕后都不是的角落里,变成了缺胳膊缺腿甚至面目全非的破烂,这些被岁月啃食的“破烂”用尽最后吸一口气的力量倒在了原本不属于它的那块地方,静静的躺在之前想都未曾想过的另类之中。</p> <p class="ql-block">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些平时觉得不堪入目的破烂,像儿时玩过家家时捡的废品,充满幻想和奇异,那种随意的色彩组合,那种完全没有遮掩的造型,是最原始的抽象和写意,于是在没有诗和远方的某个多余的空间和时间里,在值班室大小的空间里我用相机和思想的纽带把诗、远方、垃圾捆绑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