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游穹窿山

刘颂乐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穹窿山就是这样一座仙山。2014年3月31日我们老两口到穹窿山一游。 说起苏州西南诸山,星星点点地散布在苏南平原上的众山,都是天目山脉东北方向的余脉。而在这些山中,苏州吴中的穹窿山,高峰有三座,分别为大茅峰、二茅峰、三茅峰,主峰大茅峰海拔341.7米,为“吴中之巅”,是太湖东岸海拔最高的山,穹窿山长7.5公里,最宽处4公里,绵延苏州吴中的藏书、光福、胥口三个乡镇,是苏州地区面积最大的山。<div>远古的造山运动以及亿万年岁月的侵蚀,使西山呈现出众多的穹窿山奇观。这些窟窿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双孔峰上有两孔,一孔大,一孔小,并排而立仿佛一对天窗。其孔高22米,左边孔宽约14米,右边孔略狭窄,有10米,<br></div><div>相传远古时候,“九阳”普照,群山乱动之时,玉帝派二郎真君下凡,赶“九阳”、逐“千山”,窟窿山是杨二郎担山填海,以便进军。杨二郎便来此担山,用扁担穿了两孔,未能挑起此山,便只好放下另寻他山。这样,窟窿山便留了下来,成为塞外一座奇山。登上窟窿山,远望连绵群山,云雾缭绕,朦朦胧胧,一片霞光,绚丽迷人。<br></div> 穹隆山位于光福镇南,高竣挺拔,山高林密,其间的茅蓬坞有苏州地区唯一的天然次生森林,1993年,批准建立为东吴国家森林公园。<div>穹隆山也是一座文化名山,据传为中国大军事家孙武隐居写作<孙子兵法>处,现保留有孙武苑。同时还有苏州地区最古老的寺庙穹窿寺、韩世忠隐居的宁邦寺、江南道教中心上真观、中国五大名台之一的朱买臣读书台,于右任题写的蕲王韩世忠玩月台、号称露天书法艺术馆的小王山摩崖石刻。<br></div> 景区大门前是御湖。这里原来是一个无名的小湖,因为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六上穹窿山都是从这里下船。于是这个湖就成了御湖,湖对面是山石堆积起来的人工瀑布——“龙涎瀑布”。而边上的一个小村子,也成了接驾村。 湖中有一座六角凉亭,有曲桥与它相连。这是过去地方官员迎接皇帝的地方,所以叫做迎驾亭。尽管御湖的亭、桥、牌坊、石刻明显是现代的仿古建筑,但并不影响人们在湖中央的迎驾亭享受一把临风凭栏、品茗赏景的乐趣。 御湖边的人造小瀑布丹泉。 穹窿山的北大门十分气派。匾额上的“穹窿山”三个字是乾隆的御笔。楹联“太湖万顷在襟袖,穹窿亿丈凌星辰”也是乾隆所留的诗句,一派帝王霸气! 上穹窿山有两条路:一条是汽车路,一条是步行道。我们选择坐车上山,步行下山。<div>穹窿山景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与太湖相依,山水相连,既有江南山川浑厚柔美的共性,又有石骨嶙峋险峻伟岸的大山之势,全长12公里的盘山公路可直达山顶。<br></div> 上真观是穹窿山最有名的建筑群之一。坐落在三茅峰的上真观,面向苏州古城,背靠小王山,东邻佛教名山灵岩山,南与香山桃花岭、白马岭、烂柯山、大苑邻、小苑岭等诸胜同脉毗邻,峰峦连绵起伏,犹如游龙翻腾之状,气势磅礴。上真观始建于汉平帝元始年间。道观原来在穹窿山巅,也就是大茅峰顶,但屡建屡废,到明朝末年,已经完全坏败。明末清初铁竹道人施亮生率门徒将道观移至三茅峰,重兴上真观。清代同治年间是上真观的鼎盛时期,当时有殿房五千多间,可容万人,成为江南的道教中心。后来逐步衰败,到“文革”时期几乎全毁,1976年冬,残存的山门也在大雪中倒塌。现在看到的上真观是在90年代政府出资在原址恢复和重建的。建筑宏伟壮观,确有皇家道观的气派。 三茅殿前是一幅青石九龙的丹墀。上面一龙昂首,八龙环绕。栏石是仙鹤祥云的浮雕连着云头望柱。在古代,可能只有皇家认可的道观寺院才能有这种规格吧! 丹墀上面的石碑上是一个金色的大大的“道”字。“道”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教义,“道”是宇宙、阴阳、万物的根本,是万事万物变化之维系,是道教中最重要的理念。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说到,"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div>“道”字下面是《道德经》中很重要的两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和“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div> <div><br></div>三茅殿上方的横匾“句曲神宫”和竖额“三茅殿”都是清朝康熙皇帝所题。三茅殿供奉的是“三茅真君”,就是汉代茅氏三兄弟茅盈、茅固和茅衷。据说西汉时期他们曾在此修炼。之所以叫“句曲神宫”,是表明这里供奉的三茅真君是茅山一脉的,因为茅山又叫句曲山,茅山是“三茅真君”修炼的祖庭。 观音殿内供奉着三尊观音像,雕塑是浅淡的乳白和蓝色,身披桃红色披风,分别是送子、紫竹和滴水观音。道教尊观音为慈航道人。慈航道人其实就是大家都知道的观世音。观音本是佛教中的菩萨,现在也成了道教中的仙人,可见道教的包容性。<div><br></div> 三清阁也是上真观的主要建筑物。这里被称作是“苏州第一阁”,外观设计仿照苏州玄妙观后的弥罗宝阁。弥罗宝阁始建于明代正统三年(1438年)。可惜1912年被人纵火全毁。看到“三清阁”,就可以知道当年玄妙观弥罗宝殿的宏伟了。 <div>三清阁面阔七间,三层楼阁,从上到下依次挂了三块匾额:三清阁、弥罗上宫、玉皇宝殿。这是三宫合一的布局。<br></div>三清阁第一层玉皇宝殿,供奉玉皇大帝坐像,头戴冠冕,手持玉笏,黄袍加身,两侧站立着护法天将,有十二位。第二层供奉道教六十甲子本命神,也称太岁,既是星辰,也是中国民间奉祀的神祗,足足六十位神仙把整个二楼的四壁都排列得满满当当的。第三层三清阁供奉道教中的最高神灵: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道德天尊写下了道教最根本的经典《道德经》,人们常说的“太上老君”就是道德天尊。 财神殿供奉的是五路财神,分别是赵公明、萧升、曹宝、陈九公、妙少司,每年正月初五是中国传统中的迎财神,上真观会举行隆重的“接财神祈福法会。” 车神殿供奉的是造车的鼻祖奚仲。奚仲是夏朝的异姓诸侯,黄帝后裔,因为擅长造车,曾任夏朝车正大夫,封为薛地,是薛国的始祖。原来这里是药王殿,后来才改成了车神殿。 文昌殿供奉的是文昌梓潼星君神仙。文昌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学子的守护神,隋唐实行科举考试后,祀奉文昌之风就日益流行了。 天师殿供奉道教天一派创始人张道陵天师,他是中国道教四大天师之一,原名张陵,相传是西汉开国功臣张良的八世孙。汉顺帝汉安元年,太上老君降临蜀地,彼时张陵移居蜀地鹤鸣山,太上老君传授张道陵“正一盟威之道”,就此创立道教,尊老子为教祖。最初创立的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因此被称为张天师。 穹窿山上真观历史悠久,据《穹窿山志》载,汉代初元年间,出身望族的茅盈、茅固、茅衷兄弟三人上穹窿山修炼皆得道,合称三茅真君,曾修茅君殿,留有"断碑"残迹,至汉平帝时,始建道院。据《光福志》,宋天禧年间,真宗诏天复废业重建穹窿上真道院为观。"天复"为唐昭宗年号,可见在唐代穹窿山已有道观。南宋时,敕平江西郊拓地八百亩创朝真观,穹窿山上真道院沈道祥为开山之祖。元末,殿宇遭火焚而毁。明初,穹窿山有上真观,殿宇颇多,香火极盛。清初顺治年间,穹窿山著名道士施道渊栖穹窿山茅君故宫,鸠材修葺殿堂,不数年,初其建筑群体。施曾从王常月受戒,为全真龙门派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开创穹窿山支派,于是声名显赫,四方征请。顺治十五年,敕赐上真院额,康熙初年又修筑上帝、三茅二殿及诸配殿,建井泉于山门。五十三年,重修各殿。六十一年有三茅真君埏嗣以自置田捐献,为永远修建之费。乾隆年间,又有郡人修上帝、三茅二殿,有姓金者捐建大士阁。乾隆元年,有里中富人重建仙师门楼,置修葺田入其院。七年又有里人捐修各殿。据《玄妙观志》载:清初顺治间,龙虎山五十三代天师张洪任游访穹窿山,清廷赐额"上真观",并赐穹窿山道士施道渊号"养元抱一宣教演化法师"。 上真观的规模虽然比不上鼎盛时期,但在江南的道观中也可以说是数得上了。殿堂众多,从东向西依山势排布,气势恢宏。望这座观,能感受到其集天地而成的灵气。 登上朝天门,上面是一个平台,可能也是祈福设坛的地方。也是观景佳地。 坛上种有七棵大树。如果你足够细心的话,会发现这七棵树是按照北斗七星的位置布置的,可能是登坛作法的需要吧。<div>从殿前往下看,这里的角度非常好,上真观的建筑依山而建,远处是城市风貌,天际有山脉作为背景。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红屋、黑瓦,这颜色搭配得实在绝妙。<br></div> 坛上靠墙是一排石雕,排排“坐”着九只麒麟一类的瑞兽,右爪戏球的样子。 金钟楼两层木结构,旁边有“穹窿福地”的石牌坊,柱子上有对联,梁上精雕细刻了一些花纹,最上方是两条龙的图案,柱头也刻着繁复精致的图案。 <div>望湖园是穹窿山的山顶花园,占地60亩。据专家考证乾隆皇帝曾六下江南,六次都来过穹窿山,并且每次都会到上真观祈福延寿,然后到山顶”望湖亭”眺望太湖、领略风景,此处故得名“望湖园”。</div> 望湖亭是御碑亭。亭中的御碑四面都是乾隆皇帝登穹窿山御笔书写的诗文。石碑正面是乾隆二下江南时留下的诗《穹窿山望湖亭望湖》;"震泽天连水,洞庭西复东,双眸望无尽,诸虑对宜空;三万六千顷,春风秋月中,五车禀精气,谁诏陆龟蒙。"反面是乾隆三下江南时留下的《穹窿山上真观》诗;左侧是乾隆四下江南时留下的《穹窿山上真观》诗;右侧是乾隆六下江南时留下的《穹窿山上真观叠乙酉旧作韵》诗。乾隆皇帝在三十年的时间内,六下江南六次都驾临同一座山峰,在一块石碑上留下同一个帝王不同时期的诗词墨宝。这些都是比较罕见的。 <div><br></div>天气爽朗的日子里,在望湖处可将八百里太湖、七十二诸峰尽收眼底,往近处看,可以看到层峦叠翠、阡陌纵横之江南田园风光。 乾隆皇帝的行宫。 六叉路口的一座高台实际就是路标。可通上真观,可通招鹤亭,可通宁邦寺,可通孙武苑。 我们去孙武苑。<div>一部《孙子兵法》,享誉世界,让全世界见识了中国人的智慧。而古代大军事家孙子,正是隐居于穹窿山,写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兵书《孙子兵法十三篇》。<br></div> 穹窿山景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拾阶而下,步移景易,或苍松翠竹,或泉水潺潺,环境极为清幽静谧。 一路翠竹挺拔,小溪流水潺潺,时不时传来鸟儿啾啾,顿时心旷神怡。 “朱买臣读书台”,这朱买臣不是别人,正是“覆水难收”这个典故的原型。朱买臣,西汉吴县(今属江苏)人,字翁子。汉武帝时,为中大夫,累官至会稽太守、主爵都尉,位列九卿。数年后,朱买臣犯法被免官。不久复任丞相长史。后因事被汉武帝诛杀于长安。想当年,朱买臣贫困潦倒以打柴为生时就居于穹隆脚下,他酷爱读书,为怕人嘲笑,就将书藏于山里,山下“藏书”即因此而来。其妻嫌他没有出息,抛夫而去,不料想在朱五十岁上经人引荐而被汉武帝任为中大夫,前妻闻此讯悔之莫及,遂请求破镜重圆,再续旧好,朱当即以水泼地,命之收覆……由此,还引出了一出昆曲名剧<痴梦>来。 朱公祠,内有朱买臣的坐像,白石雕刻而成。 我国历史悠久,全国各地标有“读书台”地方也特别多,像安徽宿松的李白读书台、山东鄄城的曹植读书台等等,其中以穹窿山的“朱买臣读书台”极带传奇色彩,因此它被列为我国的五大名台之一。与其他地方读书台不同之处,在于它是一块长约2.5米,高约1.3米、宽1.5米,近乎长方体的磐石,毫无人工斧凿,可谓是出于天然,上刻有“汉会稽太守朱公读书之处”。这个“朱公”就是朱买臣,他是西汉是的一代名臣,但他可以说是一个大器晚成式的人物。 <div>这是一座题为“翠浮三叠”的轩。临山而建,四面通风,可以望见孙武苑。据说,“三叠”需要在雨季的时候才能看到,泉水从石缝中渗出来,在石壁上一层层落下。<br></div>要说在这穹隆或隐居或练丹或读书过的名人还真是不少,有西汉的谋略家张良,有布雨神仙赤松子,还有抗金名将韩世忠,据传他率其部下六大将削发学禅就在穹隆山的宁邦寺,还有明惠帝,为避燕王追杀而逃亡在拈花寺……不可谓不藏龙卧虎。 在兵圣堂的一侧挑选一棵桂树坐于底下,风过,桂花雨纷纷扬扬,香气撩人,使那原本肃杀清冷的兵家胜地平添了些许甜甜的暖馨之意。 <div>孙武(约公元前545年—公元前470年),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br></div>当年孙武为避战乱而居吴地,就在这穹隆山茅蓬坞写下了十三篇奠定其兵圣之位的《孙子兵法》,也从此,穹隆成为了兵家圣地。<div>庭院里有一尊孙武青铜像,是孙武年轻时写兵书的情形,由中国雕塑协会会长程允贤老先生制作,于二零零零年九月落成,高约一百五十厘米,重七百多公斤。下面底座上有四个字“兵圣孙武”,正是对孙武在军事上地位的肯定,这是由郭化若先生写的。这个“武”字非常特别,上戈下止。戈在古时候是指兵器,止就是停止战争的意思。孙武有句名言“不战而屈人之兵”,正是止戈为武的意思。<br></div> 孙子兵法诞生地,曲径通幽,古树茂密,幽静中透着浓浓的神秘。四周遍是古木,有枫香、有紫楠、有黄檀、有苦槠……味芳馨,沁人心脾;形奇特,心旷神怡。 进入大门,翠竹夹道。路侧有隐兵轩,这是一座长方形的敞轩,轩顶覆茅草,模拟的是春秋时候的风格。 自在轩是木结构的长方形敞轩,柱子下半段用石块,上半段用木料。 兵圣堂的建筑很奇特,四面凌空,四面开门,四周还都有走廊。据说,这是当时春秋时期的建筑风格。这幢建筑的长和宽都是十三米,柱子三十根,象征着孙子兵法十三篇,这也算是一种巧思。屋顶置青铜凤鸟一只,在春秋时期是一种时尚。 有一些文物陈列在玻璃展柜里,有当时使用的兵器,例如著名的吴王僚戈、吴王光剑等。 《孙子兵法》 孙武苑中的碑廊占地1300多平方米,呈“回”字型。在正中间的石碑上是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看了孙武百句名言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引用过来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孙子兵法十三篇》由三种版本组成,正面是中文碑,全文共有6097个字,是由苏州已故的书法家程可达根据魏武帝的注本改写的。 孙武圣迹图是一组十六幅的壁画,讲述了孙武辉煌的一生:陈完逸齐、田书伐莒、赐姓孙氏、避乱奔吴、隐居穹窿、潜著兵法、伍员七荐、晋献兵书、吴宫教战、吴王拜将、经国治军、北威齐晋、南服越人、功成身退、终老吴地。 孙武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子胥引荐孙武见吴王,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div>他曾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br></div><div>在孙武五十多岁的时候,他的好友和伯乐伍子胥被杀,孙武对吴王夫差灰了心,隐居乡间,死后葬于吴都郊外。没了伍子胥和孙武的吴军,被卧薪尝胆的越军打得节节败退,<br></div> 孙武苑草堂:草堂一共是五开间的茅屋,依山而建。孙武苑草堂是香港著名企业家方润华先生捐资建造的。<div><br></div> 屋前的一泓清泉潺潺而流,源出绝壁,以竹筒相接,别具一格。 在孙武草堂内陈列的是仿春秋时期的古床、古凳、蓑衣、锄头等,再现了当年孙武隐居撰写兵书,与好友饮茶对弈的生活场景。 屋外一侧是菜地,一侧则是一个竹亭,这些都是模拟孙武当年隐居生活的。 孙武苑。它坐落得极是隐秘,这孙武苑果真有一番不同于别处的气象,想就是龙虎之异象了,有点肃穆,也有些神秘,有点森然,还有些恬适,竹篱茅屋里模拟展示出孙武子昔日著书的场景,光线甚是昏幽,人行其间,那两千五百年前的春秋竟恍若昨天。 沿山路走过“彪炳千秋”石牌坊,就是隐在山林深处的孙武隐居地了。“彪炳千秋”当然是颂扬兵圣孙武的功绩了。 宁邦寺是一座千年古刹。位于穹窿山北麓,唐代以前名为海云禅院,相传始建于梁代。嘉熙年间初毁,淳祐年间初僧广阔重建。元末复毁止存篆额。明永乐年间再建,奏升为寺,万历年间僧云川鼎新。 文革期间,殿宇被毁,仅存僧房五间,灶房三间。1985年,寺内原有的宋代石制罗汉18尊,移至西山古罗汉寺。1999年,由东吴国家森林公园重修庙门、殿堂。2011年,再次重修了山门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大雄宝殿、海云精舍、海云禅洞等。 宁邦寺位于穹窿山景区的北面,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当时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谋害后,抗金名将韩世忠看破朝廷的腐败,隐居在苏州的沧浪亭,他的六位部将也随之在此剃发修行,出家隐居。他们虽然离开了朝廷,但还是心系国家,于是把“海云禅院”改名为“宁邦寺”,宁邦宁邦就是希望国家和平安宁的意思。 宁帮寺依山而建,占地面积9900平方米,整个建筑总面积达3000平方米。宁邦寺不算大,这面山墙却很有气势,中间那一个大大的禅字。只用了一秒就把佛法写进了游客的心里。 院设有专门的念佛堂,这里是本寺众僧修持念佛的地方。 海云禅洞内建成苏州最大的卧佛。 长18.8米的仿唐彩卧佛,虽是新制的但很精美。 抗金名将韩世忠。 一路翠竹挺拔,小溪流水潺潺,时不时传来鸟儿啾啾,顿时心旷神怡。 “洞天”,是指别有洞天,天外有天的意思。在道教中,“洞天”就是指人间的地上仙山。道教共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他们共同构成了道教地上仙境的主题部分。 据史料记载,此处原有一座规模宏大的门楼,其实就是上真观的头山门,但在文革时期已遭到破坏,现在看到的洞天门楼是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洞天有两层,下层以石垒砌,像是一座城门的式样。门楼上建有关帝庙,关帝是道教的护法神。 乾隆御道,据说它就是为了方便乾隆皇帝登顶望湖,而连夜开辟出来的。御道是1.5米宽的砚华石铺成的小道,也就是乾隆御道。穹窿山御道和苏州其他的御道不同,一般的御道是为皇帝专设,路面常用青砖竖砌成“人”字形花纹,寓意过路者是“万人之上”的君主。但穹窿山上的御道是先前就用山石铺成,因为当年乾隆六次来穹窿山时,每次都是走这条道上山,故称御道,因而这里的御道更多带有纪念性质了。 御道的两旁的山石,俨然成了古代文人墨客涂鸦的展示板。当然,现代人那叫涂鸦,古代人那叫摩崖石刻。 “山辉川媚”表达了对穹窿山自然风光的赞美。由明末隐居在穹窿山的徐枋所题。 “芳涛”据说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所题。意思是湖边花开飘香,连波涛也带着芬芳。 到此一游而留诗题词的更是数不胜数,有唐人陆龟蒙、皮日休,有今人于右任、章太炎……就在这座小小的穹隆之上,大大小小的摩崖石刻竟多达五百余处。苍松翠竹,清泉潺潺,新亭翼然,仿若世外桃源,一片太平盛景。 太湖之滨的穹窿山,“小隆中”里的摩崖石刻,就是苏州至真至贵的文化瑰宝。这归功于同盟会元老李根源。 李根源是腾冲人,却与苏州结下了不解之缘。1921年,他在苏州城购置房舍奉养老母;1923年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退出政坛,南下苏州。1927年母亲病故后,葬于“穹窿山中干”小王山。李根源在此寄庐守墓十年,并开山辟景、疏浚凿泉、兴办学校、建藏书民生医院、进行农村改革、保护名胜古迹、营造抗日将士“英雄冢”。 作为民国文化的载体和艺术的展现,“小隆中”摩崖石刻,在思想内容上或倾吐爱国之情,或赞颂大好河山,或记游感怀,或标示地名景观,不一而足。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写了一首诗,“探胜不辞远,栖山莫怨深,苍茫松海里,应有蛰龙吟。” <div>李根源自喻为诸葛亮,读后也即兴以韵赋诗一首,“苟全于乱世,不觉入山深。高卧小隆中,聊为梁父吟”。小隆中由此而得名。</div> 他高价聘请了白马涧顾姓石工,将500余方题字、吟咏之词镌刻在山石上。 在书法艺术上,行、楷、草、隶、篆风格多样,为穹窿山峻秀的山水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内涵。 土地祠,里面供奉的是城隍爷、水仙明王、土地公公。专保护当地的百姓,深得百姓的敬重,水仙明王在道教中称水神。 慈孝亭,连着长廊,里面有双膝泉。传说乾隆下江南为寻找生父,听说穹窿是苏州第一名山,还是江南道教圣地,又得悉他的生父离京之后隐落江南苏州民间,于是在这里跪拜祈求父子相逢,竟跪出两个膝印,涌出两股清泉来。因此泉名双膝,亭名慈孝。 宁邦寺外,就是穹窿山百丈泉。这也是穹窿山的一口古泉,长年不枯,清净甘冽。据传,为了解决当时宁邦寺寺大僧多水少的问题,宋代高僧佛慧禅师手持锡杖施法,在半山百丈崖上点出一个泉眼,将水引入寺内,解决了缺水问题。百丈泉边上有一座名叫“问泉亭”的小石亭,亭柱联是:“百丈泉,泉百丈,韵也,声也;宁邦寺,寺宁邦,是耶?非耶?”,很有禅意。 沿着问泉亭旁的石阶路向上。小山岭上有“韩蕲王玩月台”。韩世忠去世后被追封为“蕲王”。据说当年韩世忠在宁邦寺时,常登台赏月,叹月。后人思古凭吊,在此留下了很多摩崖石刻。这里是穹窿山摩崖石刻群中很集中的一个地方。玩月台上有玩月亭,亭柱联“摩挲碑碣读岁月,俯仰江山问青天”抒发了对古往今来人事代谢的感慨。 铁竹亭是为了纪念穹窿山一位比较有名望的道者施亮生而建,他是上真观的开山祖师,道号铁竹道人。施亮生是苏州横塘人,13岁到苏州朝真观出家学道,23岁拜徐演真门下为徒,学五雷正法。后来又在前明巡抚吴晋锡和真人张应京的协助下兴建上真观,把上真观扩建为5048间,称为江南的道教中心。施亮生为苏州的道教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劳,这里也是他当时下山经常休息的地方。 铁竹亭连着的长廊。 穹隆山正门背面有一块匾额"舒心畅神"是著名书画家亚明(文革前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所题,表达了游玩穹窿山之后的美好心情,感觉心情舒畅,精神倍加。两边有"何处仙人被酒逃归天上去,异领词客吟诗才到此间来"的诗句。 下山后到木渎镇吃午饭。<div>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木渎是与苏州城同龄的水乡古镇。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作为沟通苏州城和浩淼太湖的交通枢纽,木渎是名副其实的太湖门户,因而在明清时期,木渎即是苏州城西最繁华的商埠。清代康熙三次南巡,每次偏幸木渎,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木渎,其中有乾隆亲题的御码头,乾隆与他的老师沈德潜吟诗唱和,与他的好友徐士元茶棋相娱,留下了一个个脍炙人口的传说。<br><br></div> <div>木渎西施桥。<br></div>相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为取悦美女西施,在灵岩山顶建馆娃宫, 并增筑姑苏台, “三年聚材,五年乃成”,木材源源而至,竟堵塞了山下的河流港渎,“积木塞渎”,木渎由此得名。 木渎,位于苏州城西,太湖之滨,是江南著名古镇。境内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又恰在天平、灵岩、狮山、七子等吴中名山环抱之中,故有“聚宝盆”之称。 乾隆南巡六下江南,六次来到木渎,这是御码头和御碑亭,乾隆亲题的御码头。乾隆十六年(1751年)春天,乾隆首次南巡,御舟经过运河,转胥江,折入香溪,在此舍舟登岸。乾隆喜好游山玩水,舞文弄墨,所到之处,必赋诗题字。当他见到这条山塘古道幽奇古绝,不由诗兴大发,当即口占七律一首。后来,这首七律被当地官员镌刻于碑,置于亭内,与对面的明代怡泉亭两相映照,成为古镇一大景观。 怡泉亭。 木渎四周群山拱峙,又毗邻太湖,既得真山真水之趣,又具小桥流水之幽,更有私家园林、名人故居等众多的人文古迹,因而,木渎景区名列太湖风景区十三个景区之首。作为中国唯一的园林古镇,木渎在明清时有私家园林30多处,迄今仍保留了10余处。<div>严家花园乃乾隆的老师、中国最长寿的诗人沈德潜故居,后归木渎首富严国馨,严家花园占地16亩。园中布局疏密曲折,高下得宜,局部处理精巧雅致,幽深婉约,显示了营造者独具匠心的造园艺术,历经400多年的楠木大厅尚贤堂足以说明它的“高大上”。现代建筑学家刘敦桢、梁思成、童俊等人数次考察此园,倍加推崇,称其为苏州当地园林之“翘楚”。<br><br></div> 榜眼府第在下塘街,为林则徐弟子、近代政论家冯桂芬故居。冯桂芬是清道光二十年(1840)一甲二名进士,故邑人称其宅为“榜眼府第”。榜眼府第为前宅后园结构,占地近十亩,是典型的清代园林建筑风格。“江南三雕”(砖雕、木雕、石雕)为其主要特色。花园以池为中心,亭、轩、廊、榭、桥和黄石假山散落其间,高低错落,绿树掩映,充满了诗情画意。 古松园是清末木渎富翁蔡少渔旧宅,园中雕花楼精雕细琢,与洞庭东山雕花大楼为同一大师作品,堪称南北姐妹雕花楼。砖雕门楼深雕缀饰,形神有致;古松堂方椽上刻有八只琵琶,以喻“八音联欢”,如此造型在江南园林建筑中绝无二例;凤凰楼为东山雕花大楼的前期作品,建筑和雕刻艺术如出一辙。后园小巧雅致,旖旎多姿。驻足双层长廊,可近揽古松翠色,远瞩灵岩山景,令人顿生尘外之想。后园中有一棵500多年的罗汉松,后园西侧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沈寿传人----姚建萍刺绣艺术馆。 虹饮山房是木渎文人徐士元故宅,占地广袤,建筑大气,其“溪山风月之美,池亭花木之胜”,远胜过其它园林,乾隆每到木渎必游此园。虹饮山房是乾隆民间行宫,虹饮山房内有个大戏台,乾隆六下江南每每来此看戏,宅子里还展示着二十道皇上的圣旨。 虹饮山房的小隐园为“刺绣皇后”沈寿故居。 明月寺建于后唐清泰二年(935年),僧明智所创,明洪武初归并普贤寺。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僧道根重修。“文革”中遭毁,1993年修复开放。明月寺附近原有一大片梨树林,每逢初春,“千树万树梨花开”,成为古镇一景。清李果有“梨花明月寺,芳草牧牛庵”之句,传诵一时。 <div>永安桥。<br></div>古镇有两条主要的河流,一曰胥江,一名香溪。其中胥江为伍子胥所建,乃我国第一条人工运河,香溪因西施在此洗妆满河生香而名。<div>在木渎,宛如在唐风宋雨中漫步,走过曲径通幽的古典园林,散发着幽幽的古韵,吴侬软语的浅唱低吟,婉转动听的苏州评弹,小镇的美,美在朦胧,美在雅致,美在婉约。登上了乌篷船,船娘轻摇桨橹,小船慢悠悠飘向远方,水波轻漾,流水悠然。品读小镇,香溪水韵,水榭亭阁,翰墨流芳,漫步在如诗如画的江南水乡,享受当下的时光。<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