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长城的作用<br> 明长城从东向西,倚傍着长白山、大兴安岭、医巫闾山、燕山、太行山、阴山、贺兰山、六盘山、祁连山等山脉,以这些山脉所形成的的农耕、游牧大致分界带,铸就了一道人工防御屏障,并成为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那么,它的作用有哪些呢,仅此归纳供长城爱好者参考。<br><div>一、明长城的军事作用<div> 长城是军事分界线,其主要作用是军事防御,阻挡敌人的入侵。长城防御在每个朝代每个时期都有其历史的意义,其发展历程从前期的预警、军事围剿、依障防守,到后期的经济封锁、国境国防。</div><div> 冷兵器时代,依据长城防守有较大的优势。通过前哨、巡边,烽火传警,提前告知后方军队御敌、围剿。弱火器时代,利用长城上的垛口、射孔、敌楼、炮台阻击敌人,防御效果更好。<br> 此外,长城还可以作为前线调兵的快速通道。战时,利用长城及沿线通道,能够快速集结调动兵力、输送粮草弹药。通过长城形成的军事屯兵和输送体系,使之成为一个高效的有机整体,相互配合,相互驰援,消灭入侵之敌。<br> 况且,长城地域陈兵百万,自给自足,极大地减轻了朝廷养兵的负担,既巩固了边防建设,又可对内平叛、对外作战提供强大的兵源。<br>二、明长城的边界作用<br> 很多朝代都称长城为“边”,说明长城就是当时的边界线,起着国境线的作用。<br> 明长城的修筑,特别是外长城的修筑,就是建立自己的领地标识,明确国家的疆域边界。任何擅入长城的行为,都将视之为入侵。反之,私自外出长城,视之为严重的投敌叛国。<br> 既然是国境边界线,必然涉及到外交、边贸,涉及到关税和走私,更涉及到边界冲突。而所发生的入侵行为,贯穿了整个明朝的历史,并且一直困扰着明朝的统治。<br> 当然,在设置长城边线的过程中,不止考虑疆域,还要考虑据守条件,包括地理自然条件、驻军、屯垦、生产的条件,一般不会建在曾经占领的草原腹地或不毛之地。<br>三、明长城的防袭扰作用<br> 边外民族及残元,他们为了生存也好,有文明落差也好,对长城单方划界的不满也好,或与明朝的世仇也好,反正总想着越过长城入主中原。即使抢不到国家政权,至少可以到富庶地区大掠一番。<br> 这种掠夺是全面的,包括人口、牲畜、粮食、工具、工艺品及各种生活物品,无所不抢。这极大地导致了明朝百姓的恐慌,大明朝廷也是悲辱至极。<br> 对游牧民族来说,他们以骑马为生,机动灵活,居无定所。在漫长的边界地域,多支小股部队频繁入侵,抢了就跑,明军防不胜防,很难阻止或集中歼灭他们。<br> 而长城的存在,制约了灵活机动的游牧骑兵。长城的阻挡与守卫,避免了经常性的掠夺与骚扰,保障了边塞地区军民的生产生活的稳定。<br> 如果他们大举进攻,长城是障碍,守军依据长城打击他们。即使他们攻入长城,返回时长城也是障碍,难以短时间顺利撤出长城,容易遭到边军反攻围歼。所以,长城防袭扰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br>四、加强国内统治的作用<br> 自以为大,闭关锁国,是我国封建王朝的一个基本特性,也是专制统治者独裁的最好手段。明朝禁海限耕,控制臣民流动,超过了历朝历代。<br> 明朝制定了严厉的统治措施,如采用的“路引制”。路引是许可证,国家管控的商品交易需要路引,老百姓出门需要路引。百里之外或出入关卡,没有路引,军人以逃兵论,百姓以私逃论,都是重罪。<br> 路引还对出门经商有着细致的规定,你去哪里,何时回来,带了多少钱,带了多少货,行前都要告诉管你的里长,写在路引上。如果未按时返回,里长就要报告衙门,否则都要受罚。而对于出边贸易更加严格,长城关卡起到了绝对的控制作用。<br> 特别是长城的存在,限制了叛军、逃犯和流民外逃。长城守军承担着围剿国内叛军、抓捕逃犯和控制流民外出,如嘉靖二十三年,制裁严党时,边军就接到通知,提高了警戒级别。崇祯时期,大批边军被调往内地平叛李自成。</div><div> 所以,明长城对加强国内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br>五、发展经济的作用<br> 长城一带驻守了大量的边军以及移民,他们在长城内外,开垦土地,营建村寨,筑堡城,建集市,搞养殖。并且大量生产军工用品,如冶炼、烧灰砖、造火药、制弩箭等等,发展活跃了边塞经济,使荒凉的边疆形成了具有中原特色的长城经济带。<br> 由于长城沿线营建了大批的城池和村寨,人口急剧增多,生产能力大幅上升,所以,相继成立了衙署、驿站、仓储、学校、寺庙以及生产作坊等一系列城镇职能,促进了边塞地区城镇化的发展。<br> 特别是和平时期,长城内外的边贸往来,更是促进了边疆地区经济的发展与繁荣。<div> 当然,长城也有消极或不利的一面<br> 首先,长城终究是线状防御,沿线兵力比较分散,如果遇到万人大部队多方位攻击,是很容易突破的。</div><div> 其次,长城的修筑,造成了长城内外人们的隔离、对立,导致双方矛盾升级,甚至敌对。</div><div> 再次,长城的修筑及防御,消耗了大量的国家资源。由于朝廷对边军政策的变化以及权力腐败,原有的自给自足体系难以为继,导致军费开支巨大,不得已欠薪欠饷及裁军,造成军心涣散,兵无斗志,以致明后期守军或逃或叛,长城防御形同虚设。<br> 总之,明朝修筑的“万里长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意义。尽管长城有被攻破的时候,但有明一朝,长城还是带来了一定时期的稳定,没有长城,它只会更加被动。<br> 今天,明长城仍有着历史价值。</div></div></div><div>2023年9月忘江湖于秦皇岛</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