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收藏了好几方铜印章,有得是当时权威印章,有的是闲章,这一切无论是大小,还是式样及内容都是中华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弘扬,意义非凡,我能上手端详它,我能鉴赏它,我又能看到它的历史文化的再现,联想翩翩,使我能穿越时空品味当时的年代风貌,和当今社会发展的传承。丰富自己的多彩生活从这些小玩意儿开始 …..</p> <p class="ql-block">汉代青铜印章是金石篆刻的天花板,小小方寸凝聚着浓浓的金石篆刻艺术的魅力和韵味。文化艺术的传承,历史沿革的弘扬,中华书法文化艺术的风采,这已经不是用多少钱来衡量的了。厚重历史的悠久,让人羡慕那种心里的释怀,我在做着自己懂自己的事情,这就是我的 “ 名片 ”,人生最重要的是 “ 要读懂自己 ”。</p> <p class="ql-block">我非常认真的拍成视频让大家非常开心的鉴赏每一个细节;我又拍成照片让自己看到自己的用心,或者说我的喜欢程度,希望您也喜欢它…….。</p> <p class="ql-block">汉安 ( 元年:142年 - 末年:144年四月 ) 是东汉皇帝汉顺帝刘保的第四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共计3年。太短的年代变迁,注定没有它的厚重历史记载,汉安三年四月改元建康元年。汉安元年(公元142年)三月铜印到现在有1880年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汉安元年三月铜印章写的字是: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p> <p class="ql-block">意即 : 只要有万卷书,又何必做管辖百城的官。出自:《魏书·逸士传·李谧》,作者:北齐魏收。这是那个年代的样子和声音。</p><p class="ql-block">“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 典故:</p><p class="ql-block">李谧为北魏藏书家。字永和。赵州平棘(今河北赵县南)人。李安世子。13岁即通音律、五经、历数、方技诸学。18岁,与博士孔璠讨论经学,数年后孔璠却要向他请教疑难,有同门师兄戏之曰:“ 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 。后他仍感觉书籍不足,乃发愤鸠集诸经,广校异同。曾说 “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 。又绝交下帷,杜门却扫,弃产营书。对重复讹误之书,手自削删校仇。所藏书 “ 无重复者,4 000卷有余 ” 。因读《考工记》、《大戴礼记》、考其明堂之制不同,著《明堂制度论》。另有《春秋丛林》。</p> <p class="ql-block">这是形容藏书极为丰富的典故。典出《魏书 ·李谧传》:“ (谧)每曰:‘ 大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大意是说,后魏的李谧常说,大丈夫只要拥有万卷书籍,便无异于南面而坐,统辖百城。“ 南面百城 ” 原来形容封建最高统治者的尊荣富贵,此后便多用来形容藏书的丰富和乐趣。除 “ 南面百城 ” 外,还有 “ 坐拥百城 ” …</p> <p class="ql-block">见《北史·李谧传》:“ 丈夫拥书万卷,何假南面百城。” 一个人如果家中藏有万书,何需作百城之官来证明自己。是说知识的重要,给人带来的强大自信。还有应该是有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之意吧,有了知识,作什么都不怕,都能行,延至子孙后代还。</p> <p class="ql-block">印章刻的是 “ 墨意静有琴声存 ” 。这是新月诗社成员,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先生的钤印。</p> <p class="ql-block">相关资料:铜印章在汉安元年(公元前48年)是汉代官印,其值钱程度取决于章的类型、级别、尺寸、稀缺度等因素。不是那种一听到是 “ 汉印 ” 就认为非常珍贵,非常值钱。</p> <p class="ql-block">印章收藏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收藏。是小中见大的东西,所谓方寸之间,别有洞天,诗书画印自古以来都是文人墨客玩的,印章和书画是相辅相成的,一方好的印章铃在书画作品上,是给书画加分的,一个好的书画家也是懂篆刻的。印章在中国收藏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我觉得一方值得收藏的印章应具备四点,首先料好,钮好,文好,然后是篆刻要好。而随着现代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印钮也越来越呈现出多样的文化趣味。那种古韵美感不是用语言来形容的。我国印章文化源远流长,这种由汉字、篆刻及印章石组成的传统印章艺术,历来是文人墨客的收藏雅好。直到今天,收藏传统印章仍然是一些人的嗜好,其中蕴含着很大的学问。质地名贵而又雕刻精美的印章,是金石收藏者梦寐以求的佳品。收藏印章,有人以石为主,有人以印为主,就看藏者的喜好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印章,是我国特有的历史文化产物,古代主要用作身份凭证和行使职权的工具。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那时青铜器应用已初具规模,人们用泥做成印范,剔出印文,浇铸铜液,待冷却后打掉印范,制成印章。印章在各个历史时期,有过众多的别称,有些是因为用途上的差异,有些只是名称上的不同。在周代,印统称为玺或玺节。</p> <p class="ql-block">秦代用印制度规定,唯天子才可称玺。至此,玺印又成为地位高低、权利大小的象征。汉承秦制,皇帝称玺,一般臣下称印、印章或章。隋唐以后的官印尺寸逐渐变大,多为九鼎文。武则天执政后,因恶“玺”音同死,下令改玺为宝,唐玄宗以后,“宝”作为皇帝之玺的专用名称,一直沿袭到清代。此外,印章还有一些别称,如宋代的“记”“朱记”“合同”,元代盛行的“押”,明代的“关防”“符”“契”“信”,等等,清代以后逐渐淘汰,唯有“印”“章”延续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明清两代的印章艺术是中国篆刻史上最辉煌时期。明代的文彭,篆刻风格笔势飞动,秀美飘逸,擅长于“方寸之地”咏物抒情,开创了中国印学史上第一个流派——吴门印派,对后世影响巨大。明清两代涌现出很多篆刻名家,明代有文彭、何震、朱简、归昌世、李流芳等;清代有黄经、许客、陈曼生、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有邓尔雅、乔大壮、邓散木、钱瘦铁、齐白石等。印章一般有“名章”与“闲章”之分。新中国刚成立时,齐白石老人怀着对毛主席的敬仰之情,用雄浑苍劲的刀法,分别以阴文和阳文刻出“毛泽东印”两方印章,托人送至中南海,这便是名章;在书画作品上,艺术家们盖过名章后,往往还会加盖一两方闲章。如当年国画大师陈半丁作完画,总爱加盖那颗“不值两文”的闲章,画与印章彼此衬托,似红花配绿叶,相映成趣,更增添了几分飘逸古拙的韵味,这就是闲章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每当我们欣赏、收藏中国书画时,总会看到作品中除有作者姓名的印章外,还有表达名言警句等多种内容的“闲章”;这些闲章虽小,却与书、画、诗有机结合,是艺术作品重要组成部分。从那些有趣的闲章中,往往可以窥见名人的处世境遇、志向,领略到作者艺途甘苦和思想情操,趣味盎然。表达人生态度、精神境界者,昭示艺术主张、书画理论者,抒写寸心微忱、胸臆笃志者,闲章不闲,方寸天地,语意隽永,气象万千,它不仅能使书画作品更臻完美,而且还起到画外之意的效果。好的闲章,会久久地留在人们记忆里,成为美的欣赏和回味。中国工艺美术是华夏文明熠熠闪光的瑰宝,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与智慧的结晶,它见证了中华五千年光辉而曲折的发展历程,铭刻着数不尽的文化和科技信息。</p><p class="ql-block">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伟大而古老的中华民族,这个民族有着多么光辉而灿烂的历史和文明。这些中华瑰宝有些是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使者”也有些是在积贫积弱的那段历史时期下无知和屈辱的牺牲品。说它们的宝贵,并不在于拍卖会上拍出的天价,而是在于它们的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面对着这一件件精美而久违了的宝器倩影,你可以在茶余饭后沉醉陶冶,可以追思华夏五千年沧桑沉浮,可以引领你步入收藏世界的大门并帮助你积累鉴赏古玩的常识,可以比对你的收藏品雌雄真伪,可以为你的论著寻找佐证或修正你的相关学术论点,也可以重新找回曾经中断了的那一段段工艺美术的历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