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道德经》导读</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老子生活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道德经》作于春秋晚期。老子曾做过周朝看守国家藏书馆的史官,阅书无数,知识渊博。此时已是王室败落,战乱不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老子目睹了统治者的肆意妄为、贪得无厌、奢侈无度,也看到了社会百业俱废、民不聊生的残酷现实。老子深感无力改变社会现状,于是弃官归隐。途经函谷关时,应关令尹喜要求写成《道德经》,然后跨青牛西去,不知所终。</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共五千余言,史称《五千言》,或《老子》。原书只分上下两卷,上卷为《道经》,下卷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后人河上公(汉)将《道德经》细分为八十一章,其中《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成为流行广泛的“通行本”。</p><p class="ql-block"> 老子生活的时代,不仅自然科学技术很不发达,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还比较浅,而且哲学、社会科学也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道德经》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学习认识理解《道德经》不能脱离这个大背景,不能用现在的科学进步成果质疑、否定《道德经》的思想、观点,而应学习思想精髓,掌握精神实质,领会哲学观念、理论依据、科学方法。</p><p class="ql-block"> 由历史传承和其它原因,目前的《道德经》在叙说逻缉上是不够严谨的,《道经》中有德,《德经》中有道,有的前后章、甚至一章之内的内容缺乏内在的联系。在阅读理解时,不要宥于内在联系的影响,而应心中有整部《道德经》,前后跨越式贯通,这样就能更好理解每一章、甚至每一句话的内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中的许多文字比较艰涩难懂,有的是老子的专用词字,有着特定的意思,比如“道”和“德”与儒家的道和德内涵是不同的;有的是古文中通用字,与现实中的词意明显不同,比如“不见所欲”与“不欲见贤”的“见”字,前者是现代语的本意,后者是现代语中的“现”;还有很多字词的含意是伸引的,要结合老子的思想和语境做准确的思考。在阅读具体内容上,既要把握著作属于哪门学问,也要把握研究的重点方向;既要把握思想和精神,也要把握大的逻辑框架和逻辑线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是哲学著作,讲的是哲学理论,是高于任何其它理论的理论。有人认为《道德经》是军事著作,有人认为是养生学,更有人认为是“策略学”,等等。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因为《道德经》的哲学理论不仅为其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认识方法,而且《道德经》的许多论述确实可以做多领域的解读,使人们看清了某一领域的实质。但是如果说《道德经》就是某种专业的理论书籍,那就大大地降低了《道德经》的地位和价值了。当然,《道德经》的内容是有重点的,这个重点就是改造统治者,但仅仅是重点而已,如果把《道德经》说成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教科书也是不准确的,也是降低了《道德经》的地位和价值。《道德经》只有是哲学的,才有可能是世界的。现在《道德经》已经是世界的了,所以它一定是哲学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哲学的角度,《道德经》探究了宇宙的起源、万物的生成、人生的价值、社会的本质等重大问题,许多方面都具有开创性、奠基性。特别是关于宇宙的起源、万物的生成方面的论述,具有划时代的巨大意义。</p> <p class="ql-block"> 在我国古代,人们笃信天帝主宰世界并创造天下万物。老子在《道德经》中明确提出“道”是“天下万物之母”,从而确定了“道”是宇宙本源的世界观,打破天帝创造万物的有神论观念,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哲学史上是一个首创。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而无和有是“道”的两种状态。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些论述不仅指出“道”在先帝之前已经存在,而且从创生过程上说明了“道”是宇宙本源和万物之源的原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是《道德经》的核心中的核心,就是与“道”相提并论的“德”,也只是“道之用”,既“道”在现实世界中的表现形式而已。哪么“道”是什么?这是所有人都想弄明白的重大向题。但是,整部《道德经》都在说的“道”,老子却在开篇第一句话告诉人们,他所说的“道”是不可以用语言说明的,所以他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比喻的方描述“道”,启发人们去悟“道”,去理解“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合老子对“道”的描述,我们大体可以悟到“道”有如下属性。一是无形性,“道”视之不可见,听之不可闻,搏之不可得。二是虚空性,“道”体虚空,但装着无限,作用无穷,三是物质性,道之为物,恍恍惚惚,其中有象、有物、有精、有信。四是运动性,“反者道之动”,“道”是循环往复地运动的。五是独立性,“道”“独立而不改”,没有什么力量和事物可以改变“道”。六是动力性,这是从运动性和独立性推理得出的,“道”的运动没有外部力量的作用,“道”就是力量,是推动天下万物运动的根本力量。七是无限性,空间上无限大,也无限小;时间上比天帝还早,前无前,周行而不殆,后无止。八是“玄德”性,虚静无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些都是“道”的本性,从中我们会感受到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和“道”相提并论,一切事物都为“道”所生、所养、所护,而“道隐无名”,作用伟大,功劳伟大,品德伟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伟大的“道”是如何运行的呢?老子说,“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的运行规律。自然法则就是“道”,也称为“天道”、“天之道”。道法自然从根本上规定了“道”与万事万物的关系是自然而然的关系,“道”或顺应自然,或辅助自然。据此,老子提出了贯穿《道德经》全书的“无为无不为”的思想。这个思想的核心是顺应万事万物自然而然发展变化而不妄加干涉,辅助万事万物自然而然发展变化而不肆意妄为。这一思想是老子的核心思想,也是“道”的行为最主要的持点。</p> <p class="ql-block"> 正确认识老子的“无为”思想是正确理解《道德经》的重要基础。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词,也是核心思想。老子创立这一思想,主要是针对统治者肆意妄为导致社会混乱提出的。因此,无为的含义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肆意妄为。老子说的“为无为之事”是对“无为”思想的最准确的解释。第一个字“为”是动词,是“做”的意思。因此,老的“无为”肯定不是什么事都不做,大前提是做事。接下来的“无为”二字是形容词,是做的“之事”的定语,其含义是不肆意妄为,也就是不违背自然法则。整句话意思是“做不违背自然法则办之事”。正确理解这一点很重要,在理解《道德经》上的异意,很多都是由此引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人生观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老子赋予“道”人格特征,阐示“道”的精神、品格、特点,比如柔弱、退让、居下、不争、不有、不居、不恃等等,十分丰富,并将这些优良品性集中到一个人身上,给人们树立了一个完美的圣人形象,也给普通人提出了高尚的行为准则。特别是圣人形象的确立,实质上是老子著书立说的核心目的之一,不仅是从正面引导统治者,也是从反面警示统治者,希望统治者能改邪归正,成为得道的圣人,造福天下百姓。比如,老子依据“几于道”的水的特点提出了“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观点,并进而提出了“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的“七善”行为准则,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讲国家管理是老子创作《道德经》的根本目的。老子不仅揭示了社会管理规律,而且提出了一套社会管理理论,阐示了社会管理的理念、制度、措施、方法。老子社会管理方法的核心是“无为而治”,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所遵循的最高法则。同时老子还提出了“以百姓心为心”的政治主张,这是老子治国理政的核心理念,与我党现实的治国理政理念是高度一致的。老子关于治国理政方法的论述十分丰富,“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等。为统治者治国理政提出了一系列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措施办法。</p> <p class="ql-block"> 老子在《道德经》中阐述了他的战争观念,尽管这也算是治国的范畴,但与治国理政也有区别,也可作为独立问题去学习把握。老子是极其反战的,他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老子告诉人们,即使不得已而战时,也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老子认为胜而美就是“乐杀人”,是不能得志于天下的。老子对战略战术问题也有很多论述,他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非常精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养生也是老子关注的重要问题,论述也比较多,综合起来是重身、养性、避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明确告诉人们身体此名利要重要得多。老子说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等外部刺激都不利于养生,要保持少私寡欲、虚静柔顺的心境。老子说善于养生的人都是“以其无死地”的,告诉人们要避免受到无谓的伤害。老子特别反对过度养生,认为这是“动之于死地”,也就说本来是可以长生的,但过度养生则会导致早早夭亡,道理极为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在叙事说理之中充满辩证法原理,对立统一、相反相成、循环发展、见微知著等等认识方法运用娴熟,十分普遍。既有不出门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的唯心主义认识论,也有“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老子还在《道德经》中熟练运用了逻辑思维、逆向思维、类比思维,形象、深刻、生动。特别是对不可言表的“道”的描写,主要是用比喻的方法,多角度展示道的性质,帮助人们不断深化对“道”的认识。</p> <p class="ql-block"> 《道德经》也具有方法论的特点,老子所阐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都具有普遍性的意义。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意为解决困难问题从容易处入手,做大事从小事做起。老子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为做事情要早做准备,防患于未然。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意为以正确正规的方法治理国家,以出奇的方法用兵,以顺应自然的方法管理天下。这样的论述在《道德经》里很多,显示了老子的大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子的确具有大智慧,《道德经》就是人生智慧的“百宝箱”,许多至理名言流传千百年来,仍然闪耀着老子大智慧的光芒,照耀着后人前行。“九层高台起于垒士,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太直若缺、太巧若拙、大辩若纳。”“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些耳熟能详的千古名言,仍将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流传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专家学者和一般人学习研究《道德经》的方向是不同的。专家学者更侧重于研究,一般人更侧重学习。学习的目的在于理解,在于受教,在于获益。所以,对于绝大多数的普遍人来说,不必刨根问底,不必追究差池,而主要是弄懂精神实质,掌握普遍的道理,学得有益的知识,不必与专家学者比高低,不必与持批评意见的人比对错,只管汲取人生营养就可以了。《道德经》就像一个外国大哲学家说的那样,“就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3年6月于哈尔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