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九月我和杨毅同学相识整整有半个世纪了。杨毅突然离世,令我非常震惊与悲痛,他没有远走,一直在我心里,他的音容笑貌依旧那么清晰,他的耿直秉性仍然记忆犹新,他的文笔风采定然没齿难忘,在悲痛之时,不由让我回想起50年来的过往,有几件事让我历历在目,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 “我是工程兵建筑117团的”</p><p class="ql-block"> 1973年9月9日,是清华大学新生录取通知书上明确的报到最后一天。我因为途中道路塌方赶在晚上10点才到学校,接待新生的老师协助我办完报到手续,然后带我到了二号楼五层男生宿舍。我到宿舍后已有四位同学,大都入睡了,我也顾不得寒暄,只把从学校临时借的被褥往双层床上铺一扔,铺好被褥倒头就睡。第二天清早,起床后才与每位同学一一问候打了招呼,同时做了自我介绍,当我说自己是军委工程兵建筑142团的时候,一位军队干部同学说“我是昆明军区工程兵建筑117团的”,他就是杨毅,一下子把我们之间的距离给拉近了,原来我说我们工区另一个团是116团,部队序列如此接近难免产生了一种同宗同族同源的亲切感。后来了解到117团在越战时期还参加抗美援老道路修筑工程,杨毅上学前就已经是团军务股参谋了,他起点很高,文笔很好,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行书。他特别心细认真,工作、学习和生活总是安排的井井有条,书桌、睡铺和着装历来收拾的一尘不染,也许这是在军队机关工作时养成的严谨细致的作风,这次为了纪念入学五十周年收集资料,属他保存的资料最全最完整,几乎全时段精准的记录了每天的活动和一些重大事件。</p> <p class="ql-block"> “快熬到头了”</p><p class="ql-block"> 1976年7月唐山地震,清华大学组织部分学生前往灾区抗震救灾。我们班安排在唐山市自来水厂,吃住都在厂区,工作是抢修被震坏的自来水管线,其实那时在唐山市已经没有立着的建筑了,是在厂区空地上用芦席、油毡和钢架搭起的临时工棚,四面透风透雨透声。记得在10月初的一天,我在芦席厕所偶然遇到了杨毅,我们同时都在“办大事”,那时蹲坑没有遮挡,杨毅看到四周没人,悄悄地对我只说了一句话,“李建,等着吧,快熬到头了”。尽管我当时还不完全理解这句话的真正含意,但那时就凭我的处境,不要说跟我说话,就连打招呼的人都很少,远远看着我都躲着走,更别说跟我通风报信了。当时有人主动跟我说话我就很知足了。患难见真情,真的很感激,在最艰难的情况下还有人敢与我说这样的话。果然几天以后,从北京传来了“四人帮”被抓的消息,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了。现在想来杨毅告诉我的是当年绝对的核心机密,无论当时还是现在我一直把这件事记在心里。打那以后,毕业后的同学聚会,我一定要给杨毅敬杯酒,只说“这是厕所里的酒”,然后两人心领神会、会心一笑,话在酒盅一饮而净,干了!</p> <p class="ql-block"> “一定要注意安全”</p><p class="ql-block"> 1984年7月,一军接到军委赴滇轮战的命令,我随队很快进入轮战训练地域。记得在1984年10月的一天,我去昆明军区出差,抽空看望了杨毅同学,当时他在昆明军区作战部,也想听听他对前方作战考虑。到杨毅家正好碰到张淑英同学带着儿子来昆明探亲,自毕业以来已有七年时间我们都没见过面,老同学见面好不亲热,张同学忙着做饭招待我,我和杨毅边喝茶边聊前方作战情况,我在杨毅家吃过饭后,他送我返回招待所,路上跟我说:“李建,你虽然在后勤工作,但难免也要经常上阵地,一定要注意安全,越军的特工比较猖獗,而且现代战争主要是炮战,前方牺牲受伤的大都是因越军炮击引起的,所以一定要注意防特工防炮击,希望你胜利凯旋。”在1985年5月我又去了昆明,当时杨毅正在作战值班室值班,我去看他,当他听说我马上要返回前线,他说我看看值班飞机,能不能送你到平远街。我非常感动,虽然是老同学,但他是大军区作战部的高参,没有一点架子,还主动安排值班飞机送我返回前线真是激动不已,这份情感将永远伴随着我。</p> <p class="ql-block"> “现在按程序出版正规书很难”</p><p class="ql-block"> 今年二月,杨毅微信我,问我是否认识出版社的人?他告诉我他以上世纪六十年代与自然灾害作斗争为背景,写了一部近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南广河畔》,想找一家出版社编辑给看看能否出版。我试着找了几位曾经在出版社工作的同志或是出过书的作者,但得到的回复都是现在出书必须自己保底出资。我把这个情况跟杨毅说了,杨毅说:“他也了解到了,现在出版社都市场化了,按程序出版正规书很难”。后来杨毅关于出书的事我也没再过问,不知是否有了着落。不管如何,杨毅在退休多年仍然心系家乡,笔耕不辍,这一点就令我好好学习。其实,杨毅一直关心着生他养他的家乡,他很小时母亲就离世了,他是他父亲一手带大,他对老父亲十分孝顺,多次在我们面前谈到他的父亲,说他的父亲生活的多么不容易,他有多亏欠他父亲,这个长篇反映的正是那时家乡身边的故事。很可惜,我一直没有机会拜读杨毅的长篇《南广河畔》,我们竟天地两相隔,日夜存思量。</p><p class="ql-block"> 杨毅,我的好战友、好同学、好兄长,认识你真好!愿您驾鹤西归,黄泉路上,风轻云淡,天国无忧,一路走好!</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22日18时</p><p class="ql-block"> 于北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