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特别报道四 走黄河讲黄河故事,网红薛书记团队走进韩城党家村、潼关黄河、三门峡大坝

AI薛老师

<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庚香</p><p class="ql-block">又一次看到中流柢柱,从中看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p><p class="ql-block">什么是中流砥柱精神呢?无论再大的冲击力,无论多私的狂风暴雨,都能够愈挫愈勇。我们体会:一是担当。二是挺住就是一切。三是冲不倒,淹不住,压不垮。四是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在中流砥桩,我想起了高尔基的《海燕》,让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p> <p class="ql-block">10.3《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薛书记今日播报传递正能量第3747期新闻特写,我在三门峡大坝向你播报:黄河儿女走黄河讲黄河故事,今天我们走进了三个景区,各有特色、各有千秋、各有感动。首先我们走进的是韩城党家村,记得上车的时候李庚香主席问我:“为什么要去党家村?”其实作为网红薛书记团队黄河文化之旅的组织者,我真是煞费苦心。从住宿的安排到景点的选择都要和黄河文化有关,比如说我们昨天晚上入住的就是黄河明珠酒店,而今天晚上入住的是三门峡黄河边的天鹅城酒店。而我们今天的第一个景区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坐落在黄河边上有着七百年历史的古村落,我们不但要了解黄河的历史,更要了解黄河两岸人文的历史,才能挖掘到黄河的文化,感受黄河的文化魅力。当我们走进党家村旅客中心的时候,真的让我们眼前一亮,我们在硕大的党家村牌坊前合影留念。顺着一个大坡往下走,党家村的真容在薄雾中展现在我们面前,所有人都惊讶了。</p><p class="ql-block">党家村位于泌水河谷地之阳高岸上形似“葫芦”的风水宝地。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山陕古民居的典型杰出代表。我去过乔家大院等很多大院,根本无法和党家村相比,原本在这里安排了一个小时游览时间,结果每个人都流连忘返,叫都叫不走。英国皇家建筑学会查理教授曾说道:“东方建筑文化在中国,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在韩城”。日本建筑学会农村计划委员会委员长工学博士青木正夫撰文:“我曾到过欧、亚、美、非四大洲十多个国家,从来没有见过布局如此紧凑,做工如此精细、风貌如此古朴典雅,文化气息如此浓厚历史悠久的保存完好的古代传统居民村寨。党家村是东方人类古代传统居住村寨的活化石。”现党家村被陕西省定为“历史文化保护村”,列入“国际传统民居研究项目”。成为旅游参观的重地。走进党家村,那古老的石砌巷道,那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的高大门楼,那考究的上马石,庄严的祠堂,挺拔的文星阁、神秘的避尘珠、华美的节孝碑与布局合理的四合院无不向人们诉说着党家村往日的兴盛与辉煌。 党家村那些精美奇巧的门楣、木雕、砖雕、与壁刻家训使人们在欣赏赞叹之余又受到中国儒家传统人文思想的教益,真实地感知、感受到做人做事的哲理。城墙、看家楼、泌阳堡、夹层墙及哨门等攻防兼备的古代防御体系,是党家村保存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也体现出在战乱年代有钱的党家村人当时的心态。党家村选址合理,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传统阴阳八卦之说,木、石、砖三雕俱全,有很高的研究鉴赏价值,而现存的古代题字及生活用品完整的展现了当时的生活文化氛围。党家村集古代中国文化、建筑之大成,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这就是大家不走的原因。一生立志做家庭教育的周乘吅教授握着我的手感慨地说:“谢谢薛书记带我来到了这么有价值的地方,我真的没看够,我会抽时间专程再来。”因为下午的行程还很紧张,我只能下命令才把大家带上了车直奔潼关。</p><p class="ql-block">《潼关》是清末政治家、诗人谭嗣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此诗首句写潼关雄踞山腰,下临黄河,形势十分险要;次句写作者行经此地,马蹄声声,被秋风吹散,点明时间和旅程;三、四句写黄河浩浩荡荡以及潼关境域内的山峦起伏。全诗豪迈奔放,写景与言情巧妙结合,含蓄又生动。而我们一下潼关港口收费站就看到一块硕大的大红色影壁墙有七个金色大字:“黄河最美是潼关”,在潼关黄河游览区也有一个大石碑上面刻着七个红色大字:“不到黄河心不甘”,在进入游览区的门口有一饱经风霜、高低不平的古城墙,在城墙的前面有一块石碑吸引着我的脚步,石碑上写着“潼关古城(明城)遗址”。这块残垣断壁的古城墙坐落在黄河边,它仿佛在讲述着六百年前黄河的故事,讲述着潼关的故事,潼关北临黄河,南踞山腰。《水经注》载:“河在关内南流潼激关山,因谓之潼关。”潼关是关中的东大门,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位,素有“第一关”的美誉,乾隆皇帝游历帝国大好河山,行至于此,也不免感慨潼关之险峻,并于城楼外横额上留下“第一关”的鎏金御书。因为潼关地处黄河渡口,位居晋、陕、豫三省要冲,扼长安至洛阳驿道的要冲,是进出三秦之锁钥,所以成为汉末以来东入中原和西进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及关防要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畿内首险”、“四镇咽喉”、“百二重关”之誉。</p><p class="ql-block">来潼关看黄河还有一个不得不看的一个奇观,那就是渭河。渭河是黄河的最大支流。发源于甘肃省定西市渭源县鸟鼠山,横跨甘肃东部和陕西中部,主要流经今甘肃天水、陕西省关中平原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等地,干流全长818公里。至渭南市潼关县汇入黄河。渭河水是清的,黄河水是浑的。两河相融,清浑分明。告别了潼关,上了高速在灵宝函谷关下高速,沿黄河生态廊道,直奔三门峡。2019年9月18日习总书记在郑州考察黄河发表重要讲话,他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发展情况,我一直在思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问题,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黄河流域构成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地带,黄河流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区域。”四年过去了,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到底取得了哪些成绩,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这一车人都有发言权。从2019年10月1日我们从黄河上游牛头碑出发,沿着黄河上游中游一路走来,看到的都是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今天我们从函谷关驶入三门峡黄河生态廊道,一路上我的手机就拍个不停,有古枣园,有银杏长廊,有房车营地,有白天鹅湿地公园,有一眼望不到头的荷花池,还有一大片一大片的粉红色的网红草,还有一大片硕果累累低着头的向日葵,更有住着房子、穿着衣服的阳光玫瑰葡萄园。昔日的黄河生态长廊在国庆长假中也成为了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都来了也就堵车了,我们被迫调头直奔三峡大坝。</p><p class="ql-block">对水利人来说,三峡大坝是我们最想来看的地方,而我们车上坐着好几个把一辈子都贡献给黄河的水利专家。虽然我也曾经来过三门峡,但是这次感受格外不一样,黄河三门峡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湖滨区东北部。它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们称为豫西“金三角”。距市区30km的三门峡大坝,诞生于1957年,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被誉为“万里黄河第一坝”。说三门峡大坝有两个故事不得不讲:第一个故事是三门峡名字的由来,相传大禹治水,挥神斧将高山劈成“人门”“神门”“鬼门”三道峡谷,引黄河之水滔滔东去,三门峡由此得名。第二个故事是中流砥柱石,它位于三门峡大坝下方的激流之中。黄河上的艄公又叫它"朝我来",冬天水浅的时候,它露出水面两丈多;洪水季节,它只露出一个尖顶,看上去好像马上就被洪水吞没,惊险万分。千百年来,无论狂风暴雨的侵袭,还是惊涛骇浪的冲刷,它一直力挽狂澜,巍然屹立于黄河之中,如怒狮雄踞,刚强无畏,自古被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如今的三门峡大坝也成为了三门峡大坝景区。虽然我们下午五点钟到三门峡大坝,但全国各地的游客却依然络绎不绝,特别是在大坝上一脚跨两省的石碑前,拍照的人排成了长龙。我们在导游的讲解中仿佛看到了1957年全国人民支援三门峡的热情,看到了1958年几万人战斗在三门峡工地的热火朝天的干劲,看到了1960年原本六年的工期被提前了两年完工,庆祝大坝完工红旗招展、人声鼎沸的场景。那一刻,作为一名曾经的水利人我想哭,那是为老一辈水利人拼命精神、奉献精神所感动,他们就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个中流砥柱。而如今的水利人继承了他们的意志,传承了他们的精神,形成了让水利人为之骄傲的黄河精神“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在黄河大坝上我们望着中流砥柱石,思绪万千,久久不肯离去。此刻夕阳洒在大坝上,整个大坝变得金灿灿的,在大坝下、在夕阳中,我们二十八位黄河儿女使劲地舞动着鲜红的党旗、国旗,还有黄河旗,齐声高喊“黄河安澜,国泰民安”。此刻我们发自肺腑的呐喊声响彻云霄,回荡在大坝和库区之间。关注薛书记,每天都有正能量。</p> <p class="ql-block">从酒店出来喜碰迎新锣鼓</p> 走进党家村 <p class="ql-block">民宿瑰宝</p><p class="ql-block">党家村</p><p class="ql-block">作者:原银亮</p><p class="ql-block">绿水秀山掩古树</p><p class="ql-block">厚德明理民风醇</p><p class="ql-block">忠恕谦和循礼制</p><p class="ql-block">处世无奇惟有忍</p><p class="ql-block">耕读传家商有道</p><p class="ql-block">雨露均霑不欺贫</p><p class="ql-block">青砖黛瓦藏灵秀</p><p class="ql-block">深山静谷出翰林</p> 王守安诗歌:走黄河 <p class="ql-block">古潼关</p><p class="ql-block">王守安</p><p class="ql-block">雄关逶迤扼豫陕,</p><p class="ql-block">依山踏河瞻金澜。</p><p class="ql-block">昔有谭氏留佳句,</p><p class="ql-block">高云秋风抖长鞭。</p><p class="ql-block">乾隆亦书“第一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渭河</p><p class="ql-block">王守安</p><p class="ql-block">千里渭水走陕甘,</p><p class="ql-block">碧浪潺流过西安。</p><p class="ql-block">汇入潼关老黄河,</p><p class="ql-block">清浑分明成景观。</p><p class="ql-block">携手欢歌奔东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车过函谷关</p><p class="ql-block">王守安</p><p class="ql-block">车队驶出函谷关,</p><p class="ql-block">追思伯阳李老聃。</p><p class="ql-block">道德真经五千言,</p><p class="ql-block">博大精深蕴内涵。</p><p class="ql-block">智慧哲理四海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门峡</p><p class="ql-block">王守安</p><p class="ql-block">禹王奋威挟长风,</p><p class="ql-block">神斧落处三峡成。</p><p class="ql-block">而今大坝贯南北,</p><p class="ql-block">犹忆当年出河工,</p><p class="ql-block">万马千军锁黄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流砥柱</p><p class="ql-block">王守安</p><p class="ql-block">昂首挺胸迎激流,</p><p class="ql-block">风高浪急不低头。</p><p class="ql-block">中华儿女皆如斯,</p><p class="ql-block">历尽艰险苦奋斗。</p><p class="ql-block">壮志未酬誓不休!</p> <p class="ql-block">党家村位于陕西省韩城市东北方向,泌水河谷地之阳高岸上形似“葫芦”的风水宝地。东距黄河3.5公里,主要有党、贾两族,320户人家,1400余人,始建于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距今已有近700年的历史。党家村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因村中有123座四合院和11座祠堂、25个哨楼,及庙宇、戏台、文星阁、看家楼、泌阳堡、节孝碑等古建筑,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人类古代传统文明居住村寨的活化石”,“世界民居之瑰宝”。党家村古建筑群作为山陕古民居的典型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再见了韩城,再见了党家村</p> 走进潼关黄河风景区 <p class="ql-block">黄河潼关</p><p class="ql-block">作者:原银亮</p><p class="ql-block">鸡鸣三省三河汇,</p><p class="ql-block">城楼入云势雄巍。</p><p class="ql-block">北横天堑风凌渡,</p><p class="ql-block">南矗华岳鸟难飞。</p><p class="ql-block">谷深崖绝扼三秦,</p><p class="ql-block">兵家必争几轮回?</p><p class="ql-block">孟德夺关战马超,</p><p class="ql-block">哥舒命败长安危。</p><p class="ql-block">峻极险隘历百战,</p><p class="ql-block">百万将士血肉飞。</p><p class="ql-block">历览古今长嗟叹!</p><p class="ql-block">和平环境最珍贵。</p><p class="ql-block">改革开放春潮涌,</p><p class="ql-block">古城发展铸丰碑。</p> <p class="ql-block">黄河啊,黄河石啊,我和你一刻也不想分开</p> <p class="ql-block">向前倾,向前进</p> <p class="ql-block">这个石碑讲述着700年前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坐游轮看黄河</p> 走进黄河生态廊道 走进三门峡大坝 <p class="ql-block">三门峡水利枢纽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兴建的第一座以防洪为主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位于黄河中游下段,连接豫、晋两省,控制流域面积占黄河总流域面积的91.5%,来水量的89%,来沙量的98%。</p><p class="ql-block">工程于1957年4月动工,1961年4月大坝主体工程竣工投入运用。此后,又经历了两次改建,三次运用方式调整。它的建成使用,在黄河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调水调沙、库区生态等方面发挥着巨大综合效益</p> <p class="ql-block">治国必先治水</p><p class="ql-block">作者;李庚香</p><p class="ql-block">一部黄河史,就是一部从“忧患”到“安澜”到“幸福”的历史。</p><p class="ql-block">黄河“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始终是“中国之忧患”。黄河浩瀚集结,为我们沉积了25万平方公里的平原;但决口和改道,也把盛世繁华压到泥沙之下,成为“千秋遗梦”。</p><p class="ql-block">中国共产党担起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历史使命,开始了百年寻梦的过程。</p><p class="ql-block">如何实现黄河长治久安、国泰民安呢?新中国成立后,从三门峡水利枢纽到小浪底工程,体现的是中国共产党为了黄河的“安澜”所做的努力。</p><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是万里黄河第一坝。是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7年动工,1961修成。三门峡大坝的修建,展示了什么是“国之大者”,什么是“民之需者”,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造福中国人民的担当。</p><p class="ql-block">雄浑的小浪底工程,1991年4月从历史深处穿云破雾而来。在 处,黄河的北边是王屋山,南边是邙山。1994年9月动工。1997年10月断流,在不大的山体下面纳起了鞋底。2021年12月,小浪底的建成,做到了削峰填谷,实现了波小浪低。从李仪祉的提议,到第一部江河规划的推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魄力和勇气。在广袤的中原大地上,拦河,防洪治水,发电,从而使河流再生。</p><p class="ql-block">使“母亲河”成为“幸福河”,是中国共产党人努力的新目标。</p><p class="ql-block">新时代,大河圆梦的过程,就是我们的奋斗过程。一是重视生态,二是重视高质量发展。三是重视黄河文化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中的作用。对黄河的系统、综合、动态的冶理,使治河成为一种体系,是成为“幸福河”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三门峡大坝</p><p class="ql-block">作者:原银亮</p><p class="ql-block">大坝横空镇三门,</p><p class="ql-block">神龙首尾高低分。</p><p class="ql-block">高峡碧波映日月,</p><p class="ql-block">两岸桃花一湖春。</p><p class="ql-block">砥柱中流叹禹王,</p><p class="ql-block">大河东流势平稳。</p><p class="ql-block">疏浚排沙发电力,</p><p class="ql-block">功业千秋惠万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