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心中的圣殿永远的悲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文/茹梦</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读了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小说《金阁寺》,掩卷长思,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之所以用震撼两个字,确实是因为作品超乎了我的想象。一种哀伤的,悲痛的情绪充斥在我的心上,正所谓文如其人,我试图通过作者唯美的文字和叙述式的表达,来解读他的心迹。</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与其说它是一部小说,不如说它更多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的独白和剖析。是自性人格的认知和觉醒。文章中用大量的细节的描写金阁无与伦比的美。我们可以分享如下的段落:</p><p class="ql-block"> “曾经使我苦恼的金阁的不可理解的美,似乎明白一半了。为什么呢?因为细部的美,那柱群,那勾栏,那棂窗,那木板窗,那花头窗,那宝形的屋盖……那法水院,那潮音洞,那究竟顶,那漱清……那池水的投影,那成群的小鸟,那松树以及泊舟石等细部的美,一一检点起来,美决非在细部终了,在细部完结,任何部分都包含着下一个美的预兆。细部的美充满自体的不安,它既梦想完全,又不知完结,一味被动地走向下一个美——未知的美。而且,预兆连着预兆,一个个不存在于此的美的预兆,可以说构成了金阁的主题。这些预兆是虚无的预兆。虚无就是这种美的构造。于是,在这些美的未完的细部之上,自行包含着虚无的预兆,这座匠心独运、精美纤细的建筑,犹如风中颤动的璎珞,它颤动于虚无的预感之中。尽管如此,金阁的美是永恒不灭的!它的美总是不时地在什么地方发出鸣响。就像患有耳鸣痼疾的人,我到处都能听到金阁之美发出的响声,我听惯了这种音响。那声音好比是这座建筑历经五个半世纪以来一直鸣奏的小金铃铛,或者是小风琴。这声音一旦断绝……”</p><p class="ql-block"> 几乎整篇文章在很多章节里穿插进行描写了对于金阁的不同视角,不同季节的美感。那么金阁寓意着什么呢?我认为它应该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力量。因为我认为美本身就是一种追求和信仰。</p><p class="ql-block"> 主人公沟口是一个内心极为敏感的少年,他因为天生的口吃而怀有极度的自卑感。很多时候他不敢直面自己,他从内心里不能够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因为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它对于美有一种深深的向往和追求。在他的心中“金阁”就是现实中那完美的对美最好的诠释。所以他深深迷恋着金阁,那种爱请乎于一种执念。</p><p class="ql-block"> 就仿佛他心里始终有一个暗恋的对象,那么不管他一生中遇到的所有各式各样的女人,都可能成为他初恋的有为子的影子。她们长相各异、形态各异,但是她们始终都是有为子在他内心的投影。因为在这个少年的心中,那样美好的女子,才配得上他一生去追忆和怀念。</p><p class="ql-block"> 少年的沟口因为父亲早亡的缘故,被送去金阁寺为僧。家境的贫寒和母亲的疏离,让他早早的就成了无家可归的人。他的一生便是为了完成母亲的心愿,成为金阁寺的主持而努力。他恪守清规戒律,每当他人性中的自性萌芽时,那一种看不见的戒律便以唯美的金阁的样子出现在他的面前来提醒他,告诫他,让他回到现实的规矩当中。</p><p class="ql-block"> 他由迷茫、困惑、厌恶再到痛恨,人性中那种本我的觉醒,让他试图尝试不断去突破人性的底线,来证明自己在现实中真切地存在。曾经在他眼中无比仰望的主持,那个道义和美的化身,在现实中却是那么的不可思议,将满口的仁义道德和自己内心的卑鄙龌龊掩盖的完美无缺。一度让作为少年的沟口视为楷模的人最终打破了他的想象。</p><p class="ql-block"> 作为一个在叛逆期成长的少年,他渴望拥有一切生命中美好的东西,比如爱情中美好的少女的身体;比如友情中真诚善意的关怀;亲情中母亲的关心和体贴。但是身体上口吃的毛病,让他怀疑和怯懦而不敢爱自己,更不敢去爱周围的人。物极必反,不能拥有便去毁灭。</p><p class="ql-block"> 金阁寺本是京都市临济宗鹿苑寺的一部分,因为建筑里外敷以金箔,俗称金阁寺。这座楼阁式建筑初创于一三九七年(日本应永四年,明洪武三十年),是足利家族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的别墅,义满殁后遂改为菩提寺。一四六七年起始的长达十年的应仁之乱,鹿苑寺境内的大部分建筑毁于兵燹,只有主建筑舍利塔幸免于难,成为北山文化的惟一建筑遗址。一九五〇年,舍利塔因年轻僧人林成贤自焚而被全部烧毁,一九五五年修复。一九八七年,殿堂里外重新贴敷金箔,焕然一新,金碧辉煌。</p><p class="ql-block"> 作者根据当年青年僧人的一句独白——“我妒忌金阁寺的美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创作。将极美部分的展示给人看,又将这种美撕碎了、打破了,毁灭了给人深思。</p><p class="ql-block"> 小说的主题依然贯彻着作者“两极对峙”的创作思想,一方面是金阁的美丽与崇高;一方面是人世的污浊与丑恶。美与丑互相作用,互相对立,由混合走向裂变。作者所要极力表达的是“美达于极致就要遭到毁灭”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青年僧人焚烧金阁寺的行动,实际是一次对于虚美和奇矫人生的反抗。小说结尾飞扬的火场,是对美的一种精神回归。因为现实中的丑陋是无法承载和接纳理想中的美丽的。</p><p class="ql-block"> 因为在我看来美到极致就是纯粹,纯粹是不应该包含任何杂质的,哪怕是一点点的灰尘都不可以,所以他只能属于天国,属于理想中的境地,那就是光明与黑暗不能兼容,所以作者只能安排这样一个结局。</p><p class="ql-block"> 这就好比《红楼梦》林黛玉中一定要清清白白的死去在贾宝玉成亲之前,因为尘归于尘,土归于土,纯洁只能归于纯粹,才能不算作被辜负。</p><p class="ql-block"> 作者在现实中不断的接受着各种的挑战和诱惑,在他的身边有两个最好的朋友。一个是劝他向善,一个是引诱他向恶。其实那便是他内心的本性中善性与恶性的一种投影。现实中向善的结局总是毁灭,比如爱情中的有为子,友情中的鹤川,她们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认真而执着的投入感情,最初却失去了生命。而向恶而生的柏木,因为最终战胜了自己内心的阴影和身体的缺陷,而变得对生活游刃有余,享乐人间。</p><p class="ql-block"> 所以是苟且的活着,还是潇洒的离去?是与现实世界同流合污,还是怀着本性的真实和善良归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种选择!</p><p class="ql-block"> 当作为少年的沟口,偷偷在匕首上刻下划㾗,还是毫不犹豫的用脚踩向孕妇的肚子,亦或是与鞠子欢好,厌弃母亲的气息,以及点燃金阁寺前所做的种种犯罪准备时的快感,那种叛逆,那种人性中的恶念一览无余。那么真实而自然,作者勇敢剖析自己,几乎是将自己赤裸裸的解剖开来给世人看。</p><p class="ql-block"> 另一面,作者又将一个对美丽向往至极的少年,类似于朝圣般的心一点一点展示,包括他对自然的美美的描写,细致入微的感知,以及他对于金阁近乎病态的爱恋,充分显示了他的分裂性的人格。</p><p class="ql-block"> 最终,柏木的蛊惑,鹤川的离去,母亲的背叛,主持的离弃,有为子的召唤让他做出了最后的选择:那便是以最惨烈的方式,与最喜欢的金阁同归于尽。至此他便永远拥有了金阁,那心中的圣殿!</p><p class="ql-block"> 一个悲情的故事,一段悲伤的过往,一幕悲惨的结局,让我们久久地沉思过往,铭记美丽!</p> <p class="ql-block">美图选自网络,致敬原作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