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转摘巜天府散文》</p> <p class="ql-block"><b>把灵魂托向西藏(三章)</b></p><p class="ql-block"><b>●胡大奎(四川)</b></p> <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寻梦“米古村”</strong></h3></br><h3> 人的一生,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有些事,无论经历的时候多么惊心动魄,但在时间的打磨下,并不会在岁月的墙壁上留下多么深刻的印迹,慢慢淡忘去了;有些事,哪怕经历的当时并不是波澜壮阔,可时间越久,留下的痕迹就越深,甚至是牵肠挂肚、刻骨铭心的。</h3></br><h3> 我们部队驻守在西藏察隅县一个叫米古(藏语意为:宽阔而平坦的坝子)的地方,距离察隅县城的团部还有100多公里。虽然不是很远,但由于道路狭窄、弯多坡陡,再加上经常会遇到塌方和泥石流,所以要去一趟团部,也需要整整一天时间。战友们都亲切地把这里叫做“米古村”,而我们都是“村里人”。新兵入营,我被分配到营部的通信排,具体工作是在总机班负责接转团部到营——营到团部、营部到各连——各连到营部的电话。因为年龄小而且就我一个新兵,所以大家都很照顾我。有了重活脏活,班长就会安排我值班,其实就是对我的爱护和关心,于是我就主动要求住到了机房。</h3></br><h3> 我的第一任班长姓石,什么名已经忘记了。1978年入伍,四川安岳人,个子高高的,皮肤白白的,没有大声说过话,没见他生过气,随时都是笑咪咪的。当时我还固执地认为,班长不像个男人,一点军人的血性也没有。后来慢慢才明白,那叫修养,叫气度。果敢勇猛,是军人的刚毅;含蓄内敛,是军人的情怀。石班长当了我一年班长以后,就退伍回家了。后来,再后来,在很多很多的时候,我都想起和石班长相处的平静而快乐的日子——我的老班长,你还好吗?</h3></br><h3>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西藏边防部队的生活条件还是十分艰苦的。虽然主食也是大米和面粉,但副食主要是一些脱水干菜,比如干蒜苔、干黄豆、干海带、蛋黄粉、豆筋和猪肉罐头等等。刚吃的时候,还感到新鲜好吃,可时间一长,就没有了这种体会了,有时甚至吃得想吐……长期食用脱水干菜,的确不利于官兵身体健康。因为这种特殊的生存生活环境,所以,每个连队都有一个编制的生产班,负责种植蔬菜;搞好生产,改善生活,也就成了我们当时边防部队除完成学习、训练和站岗执勤任务以外的重要任务。每个班都有一块菜地,年初定任务,年底要算帐。我们驻守的“米古村”,过去就是一个很大的农场。土质肥沃,气候温和,水质纯净,种什么长什么,“南泥湾精神”在“米古村”发扬光大到了极致。到了收获的季节,看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各种新鲜蔬菜端到餐桌上,笑在官兵脸上,喜在官兵心上。有一次,营长还亲自下厨为大家做油炸茄饼,那个鲜、那个美,至今不忘,余味犹存。</h3></br><h3> 当时,营房是用当地的雪松加工成规则的木板搭建而成的平房,立柱、墙壁和地板都是木质的,屋顶用铁皮铺成;踩在悬空的地板上,会发出沉重而浑厚的声响;若遇夜晚下雨,雨滴打在铁皮上,“辟辟叭叭”的声音让人一夜难眠……没有电视,没有电脑,唯一的文化活动就是看电影,而且没有礼堂,全是“坝坝电影”。一个拷贝要在全团所有的边防点周转,半个月左右才能看上一次,有时甚至要一个月,那还得看天气好不好,如果遇上下雨,心里只有期待……水电是不能保障的。由于功率小,水量少,只好轮流供电,照明几乎是用蜡烛和煤油;集体活动也全都安排在白天,晚上一般不会安排活动。打发晚饭后到熄灯睡觉大约4个小时时间的最好办法,就是找战友聊天,更多的时候是独自一人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h3></br><h3> 读书,当然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可没有书读,又是一件何等不幸的事。那时部队一个营也没有图书室,只有营部才有一个很小的所谓图书阅览室,书籍不到500册,而且大部分都是军事、政治方面的教科书,要找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却十分痛苦。很多时候,一本好书,都是在战友中间传看。你看完了他看,他看完了我看,很多次书传到我手上已经没有了封面甚至缺页。尽管如此,贪婪读书的愿望丝毫未减。因为书少,所以读得认真,读得仔细,边读还要做一些摘录,这个习惯至今不改。没有笔记本,就用临时东拼西凑收集到的大小不等、厚薄不均、长短不同的纸片用来作记录,两三年下来,足足有10厘米厚的一摞,用胶水粘上一角,以便保存。后来,经过多次搬家,也不知道遗失到什么地方了。现在想起来,心中还有些许遗憾。</h3></br><h3> 也许是因为从读书开始就喜欢文艺的缘故,那时最大的梦想,就是当一个作家——好好写写我的战友、我的边疆、我的祖国。很多时候,理想和现实是有很大差距的。个人的理想如果不与现实相结合,理想就是空想,甚至可能是幻想。几十年过去了,自己有了“爱书”的癖好,先后买过很多书,有了自己的小书房,也读了一些书,虽然没有成为作家,但在自己的本职工作岗位上,也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无怨无悔。</h3></br><h3> “米古村”,一个我高原之梦开始的地方,一个我军旅生涯开始的地方,一个我人生理想开始的地方。虽然在地图上难以找到她的名字,但在我心里,却很重很重……三年时光,仅仅三年,在她温馨泥土的芳香里,挥洒着我的忠诚与汗水;在她平坦宽阔的胸膛里,点燃了我的热情与憧憬!</h3></br><h3> <h3><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察隅军营小景</strong></h3></br><h3> 秀美察隅处处景,一河两山翠莹莹。</h3></br><h3> 若问风光好去处,我伴诸君军营行。</h3></br><h3> 说起美丽的察隅,就不得不说美丽的军营。由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植被丰盈,官兵们就自己动手,就地取材,美化营区环境,装点幸福生活。</h3></br><h3> 这里山高坡陡,地势险要,部队的营房大都修建在半山的坡地上,而且几乎都呈梯次排列。经过几十年的投入和建设,过去的木板房、干打垒,早已没有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宽敞明亮的新营房、新营区。官兵们利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将清澈的山泉引入营区,从梯形营房的最上端,顺着营房前后的排水沟,哗哗啦啦,日夜不停,欢快流淌。清晨,官兵们踏水而起,开始一天辛勤的训练和执勤;夜晚,官兵们枕水而眠,慢慢进入甜蜜的梦乡!真可谓:</h3></br><h3> 高原天空纯又净,阳光灿烂万物生。</h3></br><h3> 最好美景哪里去,绿水潺潺绕军营。</h3></br><h3> 西藏察隅山清水秀,一年四季鸟语花香。大自然献给人类的丰厚礼物,给官兵的生活带来无穷乐趣。他们利用节假日,携带简单工具,到山间把各种野花连土带苗挖起来,小心翼翼地搬回营区,种在房前屋后,种在每个角落。漫步其间,花团锦簇,香飘肆溢;燕呢春夏,鸟吟秋冬;蝴蝶翩翩舞,蜜蜂嗡嗡唱……置身此景,你早已没有了烦心琐事,早已没有了旅途劳顿,倍感心旷神怡,气爽清宁;你也一定怀疑这里不是部队营区,而是一个迷人的大花园。这真是:</h3></br><h3> 醉人山水醉人心,千里奔波慰心灵。</h3></br><h3> 无须涂抹与粉饰,自然天成羡煞人。</h3></br><h3> 在察隅的山山水水之间,生长着许多奇花异草,尤其是以察隅兰花更为珍贵,也是官兵们的最爱。官兵们还给这里的兰花,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察隅兰”。只要随便到一个阴暗潮湿的地方,你都可以看到兰花无情地生长着,叶宽肥厚,鲜嫩欲滴,碧绿如玉。官兵们把这些野生的“察隅兰”搬回去,栽种在大大小小、铁质木质的罐头盒里、饼干箱里、玻璃瓶里,放置在床头、窗台、墙角以及自己制作的花架上,点缀在官兵整洁的寝室里,美轮美奂,高雅脱俗!一到开花的季节,嫩黄、粉红、纯白、嫣紫、淡蓝等各种颜色的花蕾挂在其间,香气扑鼻,沁人心脾!这就叫:</h3></br><h3> 莫道军人不懂情,军人情怀大无垠。</h3></br><h3> 一株兰草多别致,花也香来室也静!</h3></br><h3>(《四川散文》2016年第6期刊载)</h3></br><h3> <p class="ql-block"><b>■■■仙境察隅</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从西藏昌都出发,沿川藏公路往成都方向,顺澜沧江而下,穿越美丽的邦达草原,转东南就到了素有“九十九道拐”全长约40公里盘山公路的怒江山。从山顶一直下到谷底,越过怒江天堑,再前行约两个小时,突然出现在眼前的,就是高原宝湖——然乌湖。翻过海拔5000多米的德姆拉山,就一直顺河谷地带缓慢而下。当目之所及还是怪石嶙峋、寸草不生的山峦,转眼间就被参天的大树、茂盛的植被所替代。这时就进入了西藏的江南——察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察隅地处河谷地带,地势险峻,道路崎岖,山高谷深,人们都称“察隅沟”。由于两边山峦距离太近,仅一河之隔,距拉萨千余公里,距昌都也有近500公里,只有一条道路与外界相连,所以很多人又称它“夹皮沟”。可就是这个“夹皮沟”,平均海拔不到2000米,受亚热带气候影响,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植被葱郁,古木参天;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春风吹醒大地,漫山遍野的鲜花肆无忌惮地开着,完全忽视了人的存在。那一片一片的火红是毛桃树绽开的笑脸,那一团一团的晶白是野山梨敞开的胸襟,那一簇一簇的粉白是野苹果展露的情怀……还有那很多不知名的小花,在路旁,在田间,在山野,在房前屋后,在树林下面,在清流溪畔……疯狂的美,无情的艳,点缀在碧水青山之间,放眼望去,就是一幅大自然生机勃勃的画卷。无需雕饰,不用涂抹,清素淡雅,秀美绝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是谁发出银铃般的笑声?走近一看,原来是一条清澈的小溪蹦蹦跳跳地流淌,无拘无束,欢天喜地。哗哗的流水声,在空蒙的山谷回响,更显悠静和安详;在岩石上撞击的浪花,象盛开的朵朵白莲;河床两边茂密的植物,轻轻拂在水面,随着水的流动缓缓摇晃,象少女的翩翩舞姿。几只小鸟在密林里来回飞旋,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一会儿“嗖”的一声射到树下觅食,一会儿又“哧”的一下窜到树上弹翅,无忧无虑,让人羡慕。信步穿行于林间小道,深深吸一口纯净滋养的空气,顿感神清气爽,风采奕奕。太阳穿透树林,投下斑驳陆离的光点,风吹树摆,光影浮动。抬眼望去,朦朦胧胧,似真似梦,仿佛置身于“太虚幻境”。突然,眼前一亮,树根旁,草丛中,一堆一堆的是好大好鲜的蘑菇啊,你绝不会无动于衷;嫩黄如玉、青翠欲滴的是可以食用的野菜,你也绝不会袖手旁观。不大一会儿功夫,你已经身不负多了,只好遗憾地离开。淘洗干净,稍加烹制,端入桌上,大家分享,脆嫩爽口,妙不可及。我们就经常利用野外训练的间隙和节假日,到绿茵如毯的草地上去挖折耳根。完全都是野生,没有任何污染,返回时人人的挂包里都塞得满满的。不仅袪火,而且开胃,真是天下少有的美食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经过一夜细雨冲洗后初夏山野的早晨,湿润清新,分外妖娆。缕缕白云缠绕在山间,随着柔风缓缓移动,犹如梦境。树枝上、青草上挂满露珠,有的停留在叶心,有的垂悬在草尖,圆滚滚,亮晶晶,无言拟美。太阳出来,霞光万道,一切都在这个明媚的日子如梦初醒,舒筋活骨,抖擞精神,展现着勃勃生机的无穷魅力!——我真想撕下一片飘逸的云彩,给战友们擦去巡逻的汗水;我真想掬起一捧滚落的露珠,为战友们洗去训练的疲劳,让每一个辛勤的人们享受这大自然无私的馈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夜晚来临,凉风习习。在茵茵如织的草地上,席地而围,吃着自己亲手种出来的西瓜,谈着理想和抱负,讲着今天和未来,笑挂脸上,甜浸心里。说起察隅西瓜,那可真是一个宝。个头虽然不大,但皮薄瓤厚,既甜且沙,爽口爽心,仅此一地,绝无第二。仰面躺在草地上,凝望洁净的天空,星光闪烁,月如娇娥。一颗流星拖着长长的尾巴划过,在空中留下一道弧;成群的萤火虫儿在空中乱舞,发出的光亮划出一道道虹。清脆的蛙声,夜鸟的低鸣,归燕的呢喃,仿佛置身童话般的梦幻世界。漫步在毛茸茸细软软的草地上,脚踏如水月色,怀揽拂面清风……这时的你,一定会张胸展臂,活力四溢。在这个空寂而迷人的晚上,你一定会感到这是一生中最无忧无虑、最自然惬意、最留连忘返的一个夜晚;你也一定会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轨迹,重新规划自己的人生目标;你还一定会浮想联翩,立下雄心大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诗人可曾到过这里?如若不曾到过,怎会为此留下千古绝唱?!眼前仿佛还闪耀着明月穿过松林落下的点点银光,耳边仿佛还回响着清泉“叮叮咚咚”的欢快歌唱……秋来察隅好风光,丰收果实遍地尝。毛桃熟了,山梨甜了,苹果脆了、李子香了……只要你愿意,顺手摘一个,在身旁的溪流中洗干净,咬上一口,脆生生,甜滋滋,清爽爽,是绝对的“绿色食品”。这里不仅出产各种水果,而且还出产大米、玉米、胡豆、豌豆、萝卜、白菜、辣椒、茄子、黄瓜、四季豆、西红柿等各种农作物和蔬菜。总之,在平原能够种出来的东西,在这里都能种出来,就连新疆吐鲁番的葡萄在这里也都种植成功了。虽说是在高原,可的确是个物华天宝的好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察隅大米,当地叫“察隅米”。它以其生长期长,水质纯,产量少,米粒大,煮饭香,显得尤为珍贵。居住在当地的藏族、珞巴族、汉族和登人等民族兄弟姐妹,自己是舍不得吃的,一般要家里来了贵客,才会用“察隅米”招待。只要是用“察隅米”做饭,很远很远就可以闻到香味,吃起来更鲜,它的粘度(夹起来不会掉)和色度(白中泛红),都堪称一绝。如果有幸吃上一顿“察隅米”饭,真的就成了贵中之尊。这里的水质十分纯净,全是雪山融化经过天然过滤的山泉,随便在一条小溪边喝上一口,纯中带甜,爽口悦心。不仅如此,这里植物种类也非常繁多,高大的雪松,参天的古柏,还有千年桦木,百年香樟,据说在密林深处还生长着特别珍稀的全世界都十分罕见的红豆杉,以及许许多多叫不出名字的植物,漫山遍野,妆点着这里美不胜收的风景。动物更是不仅种类多而且名贵,特别值得一说的就是鹦鹉。这里的鹦鹉有白、红、黄、绿等多种颜色,羽毛尤其美丽,聪明伶俐,人见人喜。这里还是一个药材宝库,尤其以野生天麻最为出名。不论是谁到了这里,临走时都要买上几斤,高高兴兴,踏上归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漫天飞舞的雪花,带给人一丝凉意。山顶是皑皑白雪,半山是红林一片,山下是绿树成荫。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虽是严冬,但没有青藏高原其它地方“风吹石头跑,四季穿棉袄”那么残酷。虽然也要下雪,但落地即化,不会结冰。山依然那么青翠,草依然那么碧绿,花依然那么娇艳,水依然那么清澈,人依然那么和善。日夜奔流的察隅河啊,你滋养着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散居在河谷地带的各族人民;虽然地处偏远,几乎与世隔绝,却默默地守护着这里的安宁与幸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察隅——我梦中的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富饶的察隅——我心中的香格里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藏日报》2017年2月24日刊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图片:网络)</b></p> <h3><strong>●作者简介●</strong></h3></br><h3><strong> 胡大奎,笔名:如溪。雪域高原从军28年,2008年自主择业,现居成都。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提供草根平台,结识天下文友。</strong></h3></br><h3> <br></br></h3></br><h3><strong>《天府散文》编委成员</strong><br></br></h3></br><h3><strong>总 编:</strong><strong>胡大奎</strong></h3></br><h3>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h3></br><h3>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h3></br><h3><strong>副总编:</strong><strong>马玉荣</strong></h3></br><h3> 中国散文学会会员</h3></br><h3>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h3></br><h3><strong>主 编:</strong><strong>何源胜</strong></h3></br><h3>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h3></br><h3> 四川省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h3></br><h3> 四川省南充市散文学会理事</h3></br><h3><strong>副主编:</strong><strong>张小明</strong></h3></br><h3> 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h3></br><h3> 西藏书法家协会会员</h3></br><h3> <strong>唐明霞</strong></h3></br><h3> 四川省散文学会安岳分会理事</h3></br><h3> 四川省安岳县作家协会理事</h3></br><h3> 四川省安岳县诗书画院会员</h3></br><h3> <h3><strong>投稿邮箱:617859199@qq.com</strong></h3></br><h3><strong>欢迎关注《天府散文》</strong></h3></br><h3> <h3><strong>欢迎关注《壹品小筑》</strong></h3></br><h3> <h3>◆<strong>向下扎根<strong>★</strong>向上提升<strong>◆</strong></strong></h3></br><h3>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W2xHF2dRfg0k3ZtVO6i9J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