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父亲下放农村插队落户的记忆

xqb柏子

<p class="ql-block">1969年,全国各地都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干部下放劳动。当时全国各地的五七干校应运而生。广大干部下放劳动,这对干部是一种重新学习的极好机会,除老弱病残者外都应这样做。在职干部也应分批下放动。当时从中央各部委,到各省市都建立了五七干校。</p> <p class="ql-block">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到斗批改阶段,精简机构,干部下基层,到工厂,到农村,接受工农再教育,劳动锻炼。武汉市也成立了蒲圻赵李桥五七干校,局一级以上机关干部下放到五七干校,局级下面的工业公司被精简机构。干部一部分下到工厂,一部分下到五七干校,五七干校分校内校外,校外的叫干部插队落户。</p> <p class="ql-block">当时武汉市革委会将一轻局,二轻局,机械局,供电局等四个局。安排到湖北省通山县楠林桥区,外称武汉市五七干校通山县大队。武汉市机械局有六个工业公司,分别为汽车,拖拉机内燃机,仪表,通用,电机电器,标准件工业公司。将干部下放到通山县楠林区罗城公社,称为罗城连,配有17--18级干部,为连长和指导员,负责下放干部的管理工作。</p> <p class="ql-block">1970年8月末的一天清晨,天空晴朗,60多辆卡车载着下放干部及家属。驶离武汉朝南方向行驶,经过武昌县,咸宁马桥镇,翻过小岭盘山路,3个多小时的路程,顺利到达通山县楠林桥区罗城公社路口。接收下放干部插队到各小队的贫下中农敲锣打鼓,热烈欢迎武汉市下放干部及家属来农村插队落户。他们全员出动,挑着扁担,抬着家俱行李,送到他们的村庄落户。当时罗城公社共有70多各下放干部,组织关系不变,工资照发,粮食标准45斤,下放干部和家属户口迁离武汉。十几个人为一个班,分在各个大队小队。</p> <p class="ql-block">通山县地处山区丘陵地区,山青水秀,林产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贫困落后,没有通电。广大下放干部,不怕苦于累,虚心向贪下中农学习,改造世界观,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每个星期有两天的脱产政治学习。同时也发挥个人的技术专长,为通山县当地建设服务。</p> <p class="ql-block">下放干部有一部分行政干部,一部分专业技术干部,基中有工程师,技术员,家属有医生和教师,都是50--60年代的大学毕业。其中有五位解放前民国时期大学毕业,50年代评定的工程师。年龄都在50出头,我父亲是其之一。有毕业于北洋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同济大学,东北工学院。所学专业为汽车,内燃机,仪表,土木建筑。有人懂二门外语,他们的技术级别为8--6级,工资最低为110元。</p> <p class="ql-block">这些下放干部和家属,在城市生活,几十年没有干过农活,刚开始参加农业生产劳动,腰酸背疼,手上打起了泡,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锻炼,皮肤晒黑了,生活习惯了,劳动观念增强。几个月后,当时的领导连长,指导员分别向县,区,公社推荐,要这些下放干部,工程师和技术员发挥一技之长,为农村建设服务作贡献。</p> <p class="ql-block">他们分别在通山县和楠林区,参与雨山水库水利工程测绘施工,县区农机厂和机械厂的技术工艺指导,县造纸厂设备安装投产,公社的河流改道测量预算,公社的柴油机照明发电安装,都留下他们的奉献和足迹,也是各级领导尊重知识和人才,对老年知识分子的爱护和精神身体上的关照。</p> <p class="ql-block">1972年6月,由于国内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武汉市机械工业局,为了专业化管理,恢复工业公司编制,这些下放干部全部返汉,重新分配工作。我做为一名随父辈们,干部下放农村插队落户的子女,当时在乡镇中学读书,经历了农村两年的学习,劳动生活。通山县楠林桥区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我留下深深的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