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那谁谁的家乡是这片不远是山,远处有河,花生满地,地瓜成片,和贫瘠不挂钩,但好像和富庶也不搭话的地方。 </p> <p class="ql-block"> 那谁谁家在村子口,前后三座院子,首尾两座是他家的。三座院子只有前院有对门,所以称不上是胡同,因此较为空旷。下地的,赶集的多数会从他家门口经过。也因为公公开诊所,来来往往的人相对多些。</p> <p class="ql-block"> 前院南边,后院北边曾是镇上通向村里的两条大路。后院北边那条现在只保留从他家屋后往村里去的部分了。而南边这条通往莲青山景区,陡坡很大,常有车经过,北面是散落的住家,因是边缘,就常常是不和胡同其他住户一样大门东西相对,而是独自朝南开门,颇有“开轩面场圃”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这一户曾是我们称“二奶奶”的家,说是“老年房”,盖了没几年,小但很干净,我们也只有过年拜年才去。现在老两口都去世了,门上了锁,再也不见那个嗓门挺大,常去找公公拿药的奶奶了。</p> <p class="ql-block"> 大门口和院墙外都是自家种的菜,房子看上去和现在新农村的庭院比起来逊色了些,但不知为何,我却钟爱这简陋的屋舍,以及每每早晨伴随第一缕阳光升起的袅袅炊烟。</p> <p class="ql-block"> 去年五一回老家,我自己在大路上溜达,见到一手提小桶一手拄拐棍儿的二奶奶,我问她干啥,她说去浇浇路对过的几棵花椒树。我说我帮她浇,随即接过小桶,浇完再去院子里舀水,如此反复。她坐路旁石头上,嘴里不停念叨着客气话。</p> <p class="ql-block"> 她称呼我“孙子媳妇”,我开玩笑问她“奶奶,我是哪个孙子媳妇啊,您老人家可别记错了哈”她笑说“你是建建家的,我知道,记不错…”然而,短短一个多月她就走了……现在经过她门口,看到紧闭的铁门,就莫名的伤感。</p><p class="ql-block"> 是啊,摘花椒的人还在,栽花椒的人却不在了。</p> <p class="ql-block"> 如这条路,每天来来往往很多人,可多少人就定格在了某一天……曾经的说笑,曾经的面孔,终会随着离去而渐渐淡出视线,淡出脑海。</p><p class="ql-block"> 所以,用心过好每一个不可复制的日子,才对得起这似水流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