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博宁

娄博宁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少数民族过中秋🎊</b></p> <p class="ql-block">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佳节,古诗云:“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诗中的“中秋”,指的就是妇孺皆知的“中秋节”。由于我国幅员广阔,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尤其是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别具风趣。</p> 高山族、鄂伦春的“祭月” <p class="ql-block">  据《周礼·春宫·大宗伯》记载:“以实柴祀日、月、星辰”。当时民间已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习俗。“实柴”,就是把祭品放在柴薪上燃烧的意思。北京现存的日坛、月坛,就是这种习俗在后世延续的证明,是用于专门祭祀日、月的地方。由于秋分的时间是个变数,晚上不一定能够见到月亮。魏晋之后,“祭月”活动逐渐有了固定的日期,就是八月的“望日”,即八月十五这一天。月圆入团圆,在长期的实践中这一节日被赋予了“全家团圆”的主题,具有更浓厚的社会学意义。正如宋代苏东坡诗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因此成为千古绝唱。台湾高山族同胞,每到中秋之夜,有祭拜太阴星君、太阴娘娘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太阴星君和太阴娘娘都是我国文化传统中的月亮之神。以太阳官为例,每年中秋为太阴娘娘祝寿的活动,包括奏表拜祭,念经祝寿,举行月光晚会等。</p><p class="ql-block"> 鄂伦春族同胞,在中秋祭月时,要在露天空地上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叩拜。盆中的月亮倒影,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p> 苗族的“跳月” <p class="ql-block">  每到中秋之夜,月光照遍了苗家山寨,苗族男女全家团聚后,要到山林空地上载歌载舞,举行“跳月”活动。在苗族的古老传统中,月亮是个忠诚憨厚、勤劳勇敢的青年,有个年轻貌美的水清姑娘,她拒绝了来自九十九州九十九个向她求婚的小伙子,深深地爱上了月亮。最后,她还经历了太阳制造的种种磨难,终于和月亮幸福地结合一起。苗族父老为了怀念他们的幸福爱情,在中秋之夜,沐浴着月亮的光辉,跳起苗族歌舞,并把这一风俗称为“跳月”。青年男女在“跳月”中,相互寻找心上人,倾吐爱慕之情,表示要象水清和月亮一样,心地纯洁明亮,永结秦晋之好,白头到老。</p> 云南白族“渔潭会” <p class="ql-block">  “中秋渔潭会”,俗称“八月十五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白族同胞要从苍山洱海最北端的洱源沙坪去赶渔潭会。渔潭会是云南大理地区的秋季物资交流会,会期7—8天。当地白族同胞的婚礼一般是在腊月,而订婚则在农历八月以前。按照当地风俗,男方在订婚后要先送部分彩礼给女方。因此,人们就在渔潭会上置办彩礼,如柜子、玉镯、服装、刺绣品等。久而久之,嫁妆交易成了渔潭会上的主要内容,因此,渔潭会又称为“嫁妆会”。白族传说,观音菩萨吩咐人们在此交易渔具,以困住危害百姓的鱼精,久而久之发展成为“渔潭会”。现在,渔潭会已经发展成为大理仅次于“三月街”的地区性物资交易集市。因此,每逢中秋团圆节,又以置办嫁妆为主。渔潭会洋溢着“月圆人更圆”的浪漫和温馨,是白族同胞幸福生活的缩影。</p> 傣族“拜月” <p class="ql-block">  云南傣族同胞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同胞打败敌人,赢得了傣族同胞的敬爱。后来,他不幸死去,变成了月亮,升上天空,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同胞带来光明。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们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的野味。姑娘和媳妇们则忙着舂糯米,做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待到明月升起时,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p> 水族“吃素”习俗 <p class="ql-block">  广西壮族自治区宜山水族节日,时间在农历八月十五到十八日。八月十三日为水族水历的“年三十”。节日里,家家户户都要杀猪宰鸭,做豆腐,准备节日的食物。这一天,外出的儿女都要回家。因为此时正是传统的“中秋节”。所以午饭后,水族同胞要分食月饼。按照传统习俗,已出嫁的女儿水历“大年夜”不准在娘家住,距夫家近的由兄弟送回,远的就在祠堂的厢房里安铺。节日当晚用过的餐具必须清洗干净,不能粘油。水历的“大年初一”要吃素。传说水族祖先,生活十分艰苦,有一年过节时,全家的荤菜只有一只鸡,长者出于疼爱,就把一只鸡腿留给孩子。后来,子女们都跟着父母勤劳持家,日子才一年比一年好起来。为了不忘记过去艰苦的日子,保持勤俭持家的精神,一代一代传下来,水族同胞在水历“大年初一”都吃素,这种习俗一直流传到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