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老弱病残艰难北撤</p><p class="ql-block">1946年7月13日至8月31日,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3万余人,在江苏中部地区同12万国民党军展开激战,连续取得宣泰、如南、海安、李堡、丁林、邵伯、如黄路等7次战斗的胜利,歼敌5万余人。这就是我军历史上有名的苏中“七战七捷”。此后,战局向华中转移,中央军委决定调动山东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两大主力给进犯解放区的敌人以迎头痛击。为保存我军有生力量,1946年9月华东野战军主动向山东北撤,诱敌。</p><p class="ql-block">已瘫痪四年的原苏中军区二分区副司令乔信明原准备随徐海东、张爱萍、刘炎等同志到大连休养。但一纵叶飞司令员深知乔信明由于在郭村、黄桥等一系列战斗中的功绩,在一纵队干部中有相当的威望,就把乔信明接到一纵队(叶飞纵队)后方留守处休养。叶飞司令员说,乔信明只要住在那里就行了,具体工作由顾复生负责。</p> <p class="ql-block">当时一纵队的后方留守处驻在沂蒙山区蒙阴县的北楼村,离孟良崮不远。一纵队后方留守处在这里驻扎了三个月。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有关临沂的网页报道称:1947年冬天(其实是1946年冬天)曾任苏中军区二分区副司令的乔信明在北楼村驻守三个月,新四军司令部设在魏家店,乔信明住在村后宋殿太家里。他们发动群众搞土地改革。当时还乡团活动猖獗,不时暗中盯梢,宋殿太就把他住的茅草屋改成两道门。后边是暗门,一旦有紧急情况可以从暗门撤离。那年部队和乡亲们过了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p><p class="ql-block">1947年2月莱芜战役胜利后,华东战场进入一个新阶段。蒋介石被迫由全面进攻转变为重点进攻,开始向蒋家王朝所在地江苏的近邻——山东解放区进行重点进攻。蒙阴县一带即将成为战场,后方人员必须立即转移。后方人员奉令到渤海去,一纵队后方由乔信明负责带去。转移行军前,乔信明把一直舍不得盖的军毯送给了房东。</p> <p class="ql-block">2017年是孟良崮战役胜利七十周年,乔泰阳应邀参加了在临沂召开的纪念孟良崮战役胜利七十周年的大会。</p> <p class="ql-block">乔泰阳在左四。</p> <p class="ql-block">乔泰阳根据《乔信明将军纪念文集》里记载的母亲的回忆找到一纵队后方留守处的驻地北楼村。没想到还真有这个村子,而且没有改名。现在是临沂市蒙阴县旧寨乡北楼村。他不禁赞叹母亲的记忆力真好。接着他还找到了当年的房东的儿子,老房东宋殿太是当年的党支部书记,他们还一直保存着乔信明送给他们的军毯。他儿子还记得父亲告诉他乔信明骑着一匹高头大马,是苏中军区二分区副司令,留守处的同志都喊他乔司令。这个独特的称呼说明他所言非虚。</p> <p class="ql-block">由于蒙阴县在沂蒙山区,转移时留守处全体人员走的都是山区的泥沙小路。汽车之类的现代化交通工具自然没有,马车也没有,甚至马匹都不多,只有几辆牛车拖着行李和妇女儿童,能行走的人员都徒步行军,有的孩子和行李由民工用独轮车推着,有的孩子分别放在两个篮子里,请民工挑着走。乔信明因双脚瘫痪,只能骑马行军,上马下马都要警卫员抱上去。尽管自己病痛在身,他还不忘吩咐警卫员前后照顾有困难的同志。在准备过黄河的大路上他们突然遇到国民党飞机扫射,同志们立即散开。幸好只有行李车被打了几个洞,没有人员伤亡。跨过黄河后,留守处来到李庄。乔信明带领留守处的同志们参加了当地的土改,做了一些民运工作。</p> <p class="ql-block">蒙阴县政府获悉乔信明赠送军毯一事后,便建议把这条乔信明赠送的军毯送还给乔信明子女。</p> <p class="ql-block">于是2023年5月14日蒙阴县北楼村的老房东后代便来京送还乔信明当年赠送的军毯。</p> <p class="ql-block">乔泰阳和哥哥乔晓阳回赠了《乔信明将军纪念文集》和乔信明和夫人于玲撰写的革命历史长篇小说《掩不住的阳光》。</p> <p class="ql-block">随后乔信明子女们即把这条军毯安放在乔信明将军的故乡湖北大冶市陈贵镇堰畈桥村的《乔信明将军生平事迹展览》处。让它回到它的主人家中,永远纪念这难忘的军民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乔信明将军生平事迹展览</p> <p class="ql-block">军毯的展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