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先看原文:</p><p class="ql-block">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p><p class="ql-block">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p><p class="ql-block">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p> <p class="ql-block"> 按通行本,这是道德经的结束之篇。</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可信的话不一定华丽,华丽的话不一定可信。老子是在告诉人们,“道”是很难用语言说明白的,但我说的这些话都是实话,也是可信的话。我说的话不是哗众取宠的,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用不上华丽的词藻。</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善于理解的不去辩论,喜欢辩论的不一定善于理解。老子是在说,我讲的理论有的人可能有异议,我表示理解和尊重,不与大家辩论,因为对于“道”而言,善于理解的不用辩论就明白了,而善于辩论的人是不善于理解的,辩论也没有结果。</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有真知灼见的人知识不一定渊博,知识渊博的人不一定有真知灼见。老子是在告诉人们,认识“道”并不需要学习太多的东西,关键是用心悟道,学得太多反而不利于正确认识“道”。</p><p class="ql-block"> 上面这一段话可以算是老子关于理解《道德经》内容的一种指导。下面这段话则可以算是老子对道和德的终极概括。</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得道的圣人以施德为已任,没有私心私欲,无所财物积累。养育万物而不图回报,万物都是她的;把自己都奉献给了社会,也得到了整个社会的归附。老子把“道”与德集中体现在圣人身上,“得道”之士既为圣人,圣人的行为就是“德行”。圣人就是得道施德之人。道体虚无,无从积累;德育万物,为而不有。</p><p class="ql-block"> 老子最后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对“道”和德做出的最高也是最精炼的概括。自然的法则,也是“道”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发展而不伤害万物”;圣人的法则,也是“德”的法则,是养育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p><p class="ql-block"> 至此,老子话已说透,理已说尽,书便画上了最后一个句号。</p> <p class="ql-block"> 这一章的翻译是:</p><p class="ql-block"> 真实可信的话并不华丽,词藻华丽的话并不真实可信。善于理解的人不喜欢辩论,喜欢辩论的人不善于理解。能够认识道的人知识不渊博,知识渊博的人却不容易认识道。</p><p class="ql-block"> 得道的圣人无私寡欲不积私财,他为别人付出的越多就是自己得到的越多,他给予人们的越多归附的人们也越多。</p><p class="ql-block"> 自然的法则是,有利于万物而不伤害万物;圣人做法则是,有所作为而不争名争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