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走河南,游小浪底,到朝歌,寻根问祖。</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国庆“十一”,八天长假,幸好妻姊妹六人要回河南淇县老家省亲,加上孙子一共九人,两台车,9月30日从宝鸡出发,历时7个小时,行驶近600公里,于下午4点50分到达黄河小浪底风景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开车过了潼关,一进河南境内,高速公路就限速100,好好的单向四车道,一不小心就要超速,原早听人说河南交警罚款厉害,早知河南有两大水利枢纽工程,即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三门峡水库是五十年代中期,集全国财力修建成功的。却是一个最失败的工程,三门峡大坝被认为是失败的原因如下:1. 库尾泥沙淤积:水库库尾泥沙淤积导致渭河入黄河部分抬高,渭河下游洪患严重、土地盐渍化,不得不降低蓄水位运行,无法满足黄河洪水控制的规划要求。2. 水库控制淹没损失缩小设计蓄水位:水库控制淹没损失一再缩小设计蓄水位,导致水库容量的损失,无法满足黄河洪水控制的规划要求。3. 移民和移民回迁问题:三门峡移民因水库降低水位运用而大量回迁,但由于土地归属等问题长期无法良好安置,导致移民安置问题长期未得到解决。耗资40亿建成,它让河南,山东连年丰收,却让陕西人连年水患,大坝建成后,从1965年到2008年渭河流域一共发生了137起洪涝灾害,相比原来增加了50%,直接经济损失超2000亿,因为三门峡把黄河的泥沙全都淤积在陕西。1961年,三门峡大坝竣工,成功拦蓄洪水,但上游渭河流域开始出现严重的泥沙淤积问题。仅仅两年内,由于无法排出的泥沙在渭河河道内积累,渭河河床上升了4.5米,形成了所谓的“地上悬河”,威胁西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城市西安的安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同时,大量泥沙的淤积导致地下水无法排出,引发关中平原的盐碱化和沼泽化问题,广袤的农田变成了盐碱地,粮食产量大幅下降。这一局面对本地农民的生计造成了严重打击,同时,三门峡至潼关之间的河道也淤积了超过30亿立方米的泥沙。</p><p class="ql-block"> 原本先游三门峡水库,可闲聊中,不小心越过了站,何为三门峡?三门峡位于中条山和崤山之间,是黄河中游下段著名的峡谷,此峡北面一股处为“人门”,中间一股处为“神门”,南面一段处为“鬼门”,故称为三门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还好,小浪底水利枢纽是国家“八五”重点项目,工程于1997年截流,2001年竣工,上距三门峡水库130公里,下距郑州花园口115公里,库区全长130公里,总面积272平方公里,库区有20多个风景点和雄伟的水库大坝交相辉映,形成湖光山色,千岛星布,“高峡出平湖”的自然景观。</p><p class="ql-block">小浪底水库内大量的半岛、孤岛、险峰,使自然景观近有曲折蜿蜒的河湾,远有烟色浩淼的湖面。从码头登舟,击水搏浪,出入高峡平湖,观赏沿岸山水风光,尽情领略母亲河的风采,以景观上的美、幽、奇、胜、典满足人们高尚的享受和回归自然的追求,在风格上既有田园风情的古朴典雅,又有现代时尚的豪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小浪底吸取了三门峡工程的经验教训。三门峡工程在泥沙问题上的一贯经验教训是对上游水土保持拦沙作用估计过分乐观,预计的入库泥沙量偏低。在三门峡工程论证时,对入库泥沙量就不考虑上游水土保持和水库的作用。三门峡工程的第二个教训是在多沙河流上的水库,不能采用高水位蓄水运行方式,而采用“蓄清排浑”的方式,在汛期低水位时,建筑物要有足够的泄洪排沙能力。三峡工程汲取了这个重要经验,汛期运行水位控制在145米,比正常蓄水位低30米,同时大坝在较低高程设置了大量永久泄水建筑物,在水位为145米时的泄流能力可达64200立方米/秒,使汛期水库基本处于畅泻状态,可大大减少泥沙在水库的淤积。水库蓄水选择在汛后10月,个别年份还要延长到11月。三门峡工程的第三个经验教训是没有处理好水库末端渭河河谷的淤积问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午11点半到达淇县,淇县,隶属于鹤壁市,古称朝歌,是商朝四代帝王的首郁,一行人受到徐氏家人的热情款待,徐家一共三兄弟,老大、老二一直定居淇县北阳镇上庄村,上世纪大哥是村支书,二哥是生产队会计,只有我老岳父早年修铁路,碾转安家到宝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942年,黄河以北的煌灾,黄河以南的水灾,加上曰本的侵略,让整个中原大地民不聊生,徐家四子妹(三男一女)随父母外出逃荒乞讨,为了生存到徐州把幼小的女儿送人,在多灾多难的年代,在水深火热的岁月,这就是民族的辛酸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但最为高兴的是这个姑在徐州养育了五个儿子,他们五兄弟一同来到淇县老家,徐州的,宝鸡的徐家后人同回淇县寻根问祖,热闹非凡,其乐融融,举杯同欢,淇县的徐志武,是二大爷家的独子,加上大爷家的三兄弟,在淇县最好的酒店,中午摆四桌,晚上摆三桌,道不完的情,喝不够的酒,反正我是兴奋不已,梦梦然,浑浑然,不以乐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最美不过家乡美,最浓不过故乡情,最甜不过家乡水,最亲不过故乡人,走遍万水千山,纵然处处生息处处家,但总忘却不了故乡这片多情的土地。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人之有祖,亦犹是焉。在茂盛的包谷地里我们依稀看到了父母辛勤劳作的身影,在沟边渠下我们展望到先辈们生生不息的一缕缕炊烟。树有根,水有源;人有祖,知渊源。历经数百年,沧桑几经变幻,时代沉浮更新。对于中国家族传承来说家族精神文化的传承比财富的传承更为重要。当下中国有句很流行的话“富不过三代”,就是说在当下中国复杂的社会政治环境下,仅仅将物质财富传承三代是很困难的,这里面包含了各种社会以及后代自身能力等因素的干扰。但是只要家族的精神和文化还在,家族就不会散不会倒。</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