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13日,我以高考成绩310分和全县地理分数第一名的成绩,在三哥的陪同下,走进了南宁师范学院,走进了自己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 当年高考填报志愿时,还颇费一番周折,我在读的武鸣马头高中是一所公社高中,上至学校领导,下至科任老师,很多都是县里简师毕业,没有正正规规读过大学,对于第一届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如何填报志愿,也没有清晰的目标和方向,但学校订有两条基本原则:一是高考分数那一科高就报那个专业,二是保证升学率,以考上能读为主。而当时才16岁的我(七岁读小学5年,12岁读初中2年,14岁读高中2年),更加没有什么主意,老师说啥就是啥,刚开始时,我第一志愿填报华中师范学院(今华中师大),被老师的第二条原则否决 ,按第一条原则,被广西高校唯一地理系录取。</p><p class="ql-block"> 一、初遇南师</p><p class="ql-block"> 高考成绩及填报志愿后,最难熬的等待就开始了,在一起考上大学的同学们中,我是最后一个获得录取通知书的,等待的心情可想而知。8月15日公社街日,三哥上街从公社教育组组长手中拿到了我的录取通知书,望着写有“南宁师范学院录取通知书”的几行大字,心中的期待和努力的艰辛一涌而出,喜极而泣,从此我的人生上了一个新台阶,生命中又增加了一个不灭的印迹,南师录取通知书刚到时,当时还引起了两个笑话,我父亲看着录取通知书,带着十分疑惑的眼神说:有两个看不懂。一是本科四年是什么意思,不是讲考上大专了吗?(当时认为考上大专才是大学,本科是什么不懂.) 二是地理专业是学什么的?毕业以后是不是从事风水勘测(农村的风水先生)?现在在村里老一辈的族人中,还经常拿这个来当笑话讲。</p><p class="ql-block"> 1979年9月13日上午10点,我扛着父亲新打的松木箱来到梦寐以求的大学,报到时,第一时间就见到了我们班主任赵肇明老师,因为我们是地理系第一届学生,没有师兄师姐帮忙,接待新生都是系里全体老师,一眼望去全是一张张充满慈爱的眼神,顿时心里安定不少。</p><p class="ql-block"> 南师当时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个真正的大学模样,有标准的田径运动场,高大的教学楼(当时的第一教学楼还是相当的壮观),专门的图书馆、大礼堂,整齐的学生宿舍和一排排的教工住宅楼,宽阔的校内水泥路等,特别是有一批穿着中山装,别着钢笔的老教授老教师在校园内走动。有一群怀着青春梦想的新老同学。对于从来没有来到过南宁,甚至从未到过县城的农村孩子,心情是相当澎湃的。后来出来工作后,在全国各地高校访问学习,才知道自己是井底之蛙,不知深浅。</p><p class="ql-block"> 地理系七九级当时一共有34名同学,成分比较复杂,有应届生、往届生、老插青、锅炉工,年龄大的25、26岁,一副成年老练的神态,年龄小的15、16岁,一脸乳臭未干又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总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故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历史,大家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这种场景是上个世纪刚恢复高考时,77、78、79级大学生的群谱相,反映了当时社会转折时期的特点。踏入大学之门,对于来自农村的我,恍如进入一个全新的世界,生活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是不用交学费、书费、杂费、住宿费。二是每人每个月有19.5元的伙食补助和29元粮票。大学四年,除了期末回家的车费,我很少从家里拿钱和粮票(拿也没有),甚至每年寒暑假,这些补助照样发,还能补贴家用。三是饭堂扣肉美味,但饭经常不够吃,大学四年,最感谢的是班里的6位女同学,当时饭堂吃饭是采用铁盘蒸煮的办法,一盘12块,每人一块,我当时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分饭时连饭皮一起狼吞虎咽还经常不够吃,而6位女同学则饭量较少,吃饭时剥去饭皮,她们去掉的这些饭皮,经常成为我们几个年轻同学的美味,我现在一米七二的个头,可能也离不开这几个女同学的关照。</p><p class="ql-block"> 二、 求学南师</p><p class="ql-block"> 开学典礼过后,开始进入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地理系课程也跟其他全国高校课程设置一样,第一年是公共课和专业基础课,第二、第三学年是专业课、专业实习课,第四学年是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写作时间。对于当时的大学生来讲,公共课中最难的应该是英语课和高等数学,因为高中的基础比较好,高等数学对我来讲不是问题,最大的问题是英语。当时农村高中英语课开的不深不全,也缺乏合格的英语教师,我当时在高中时的英语学习很不正常,音标是英语学习的基础,但因基础不牢,单词经常用汉字标注,经常出现nice(奶死),mother(妈死)等诸类笑话。大学时教我们英语的是外语系的一个秃顶温和的老教师,为人和善,讲话慢条斯理,不愠不火,很有耐心,应该讲,我现有的英语基础,是这位老师教育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专业课学习时,我最喜欢的是陈鼎常教授的《地球概论》,郝革宗教授的《地质学基础》,刘茂真教授的《经济地理导论》,莫大同教授的《气象学基础》,上述课程的开设,也开拓了我对地理学学科的认识。记得刚开学时,大家对地理学科的认识都很肤浅,也不知其所以然,韦悦珍同学(原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出于对专业的兴趣,自己以个人理解,把地理系改为“地球物理系”并在课本上标注,深得我的赞同。陈鼎常教授的《地球概论》把宇宙空间的概念从大到小,从宏观到微观,拓展了专业思路,其中“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及“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的宇宙概念,彻底折服了我。郝革宗教授的《地质学基础》则从地球圈层划分,地质构造运动,地质地貌变迁等视角,把地球的构造进行深入地剖析,使我大开眼界。莫大同教授《气象学基础》则从大气运动,大气圈层划分,气压、气温、天气、气候带的形成,分析大气运动的规律和气候形成的原因,加深了我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刘茂真教授《经济地理导论》则从经济带形成的原因、特点、规律、经济布局的基本原则,对经济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加深了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在地理系四年学习的时间里,最能使我们自豪,其他专业同学羡慕的是每学期都安排有野外专业实习,大学四年,我们曾到横县六景,兴业石南,北海涠洲岛,桂平西山、金</p> <p class="ql-block">田,广东湛江东海岛、碯州岛等地做专业野外实习。由专业授课老师结合课程要求,进行野外观测、学习和实践,使我们对褶皱、断层、火山地质构造、土壤分层及特点、地质遗址,化石等地理事物有深刻认识,为专业素养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每一次出发和归来,走出校门和回到校园,迎来的都是钦佩的目光,使我们感到有一种莫名的自豪。</p><p class="ql-block"> 三、毕业南师</p><p class="ql-block"> 大学四年,我终于毕业了,获得毕业证和理学学士学位,并走上工作岗位,成为南师8万毕业生中的一员,投入到当时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前沿,走向了社会。作为改革开放后广西第一批地理专业的毕业生,社会的需求量大,但给我们分配的指令性计划并不太好,每个地区限分配两个人,矿山、农场、电站有一批,我原计划分回本县武鸣高中当一名地理老师,但由于计划的限制,只能远走他乡。当时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给我两个选择,一是到左江华侨农场中学,二是百色地区,因为毕业教学实习时我曾经在百色中学实习,所以就选择了百色地区,并从此与百色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并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岁月。</p><p class="ql-block"> 大学四年,地理系七九级是南师的一面旗帜,曾经两次获得自治区先进班级,三次获得南师先进班集体,班主任</p> <p class="ql-block">赵肇明老师也先后荣获自治区“优秀班主任”“学院优秀班主任”等荣誉,当时南师说到地理系七九级,是杠杠的硬品牌,老先进。</p><p class="ql-block"> 四、感恩南师 </p><p class="ql-block"> 领完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参加完毕业典礼后,我和武鸣老乡黄泉忠(原广西民语委副主任)一起扛起行装到百色报到,原希望能到百色高中,但当时田东师范学校没有地理教师,校长黄鹄听说有地理本科学生到教育局报到,堵在教育局门口要人,无奈,第一天到百色,第二天就上了田东师范学校手扶拖拉机,与中文系校友肖辉老师一同到了田东,从此开始了自己的从教生涯。</p><p class="ql-block"> 一进百色。当年在田东师范学校任教时,我才二十岁,现在处于这个年龄的孩子,才刚刚进入大学校门。当时整个学校校园,没有一条水泥路,通往教学楼的道路破烂而泥泞,下雨时,师生脚底都沾满泥巴,大家戏称为“增高鞋”。为了减轻负担,同学们上课前总喜欢把脚底的泥巴抹在教学楼的楼梯上,使泥巴抹平的阶梯变成滑梯,上下楼成为一件难事,所以晴天时,田东师范学校有一种奇怪劳动安排:到楼梯铲泥巴。另一个值得记忆的事就是缺水,田东师范学校在田东县城城北的一个山坡上,因为县城供水能力差,无力供水到学校,学校只能自己掘井自行抽水供应,如果停电或其他原因,就只能辛苦学生和我们这帮老师了,好在后面条件慢慢改善了。在田东师范学校的四年,我担任全校地理课教学任务,辛苦也踏实,在这里,我收获了自己的从教经验,也收获了爱情,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可爱的孩子。当时田东师范学校普师班的学生,都是参加中考后直接进校读书,毕业后到全地区小学任教的,基础好,理解能力强,都是学习的佼佼者,并且都是农村孩子居多,吃苦耐劳。记得当时中师地理教材与高中地理教材基本一致,已经开始学习自然地理知识,因此大大的拓展了我的讲课空间,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我带他们建简陋的气象站,晚上爬到楼顶拿着三节电池的电筒看星座,讲牛郎织女,同学们的兴趣十分高涨。</p><p class="ql-block"> 1987年11月,为解决两地分居的问题,我调进了右江民族师专地理教研室,与教研室同志一道承担百色地区地理师资的培训任务,并筹建地理专业。</p><p class="ql-block"> 民大18年。1991年11月,因工作需要,我调到广西民族学院,从预科部地理教师,到干训部经济教研室讲师、副教授,从干训部副教授到政治经济系、管理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商学院的教授,从一名普通的老师到预科部主任助理,干训部主任助理,从管理学院副院长,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商学院常务副院长,商学院院长,进入了成长的快车道。科研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从右江民族师专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开始,慢慢地走上了学术的正轨,开始著书立说,其间共出版学术专著三部,连续3次获得广西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成为学校旅游管理专业带头人。2008年,与当时民社学院张有隽教授一起,发起并申报成功了民族经济学科硕士点,在这个硕士点我培养了13名硕士研究生并顺利毕业。我曾分别到中山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广西大学读研和进修学习,丰富了自己的学术修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p><p class="ql-block"> 二进百色。2009年7月,经笔试、面试、考核,我被自治区人民政府任命为百色学院副院长,在百色学院的8年时间(2009年8月至2017年11月)里,本人分管科研、后勤、保卫、财务、资产管理、图书馆、博物馆、基建等工作。2011年作为广西选派的第一批高校领导赴国内985、211挂职成员,组织安排我到南京大学挂职校长助理。时间为10个月,期间,我曾协助南京大学三位分管副校长工作,协管南大的科研、人事,后勤集团工作等,并撰写了《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调研报告。</p><p class="ql-block"> 回归南宁。2017年11月,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换届需要,我被调回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担任副校长,回到了南宁。在经干院期间,我经历了学院改制为本科的艰苦岁月。由最初改制为广西经济学院的失败,到2019年改制为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的成功,中间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泪水。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加快罗文新校区的建设,学校党委将罗文校区建设指挥部总指挥长的担子交给我,在2019年10月至2022年12月这三年时间内,我和基建处的干部职工一道,忍受酷暑冬寒,顶住各方压力,全力以赴投入工作,顺利完成新校</p> <p class="ql-block">区一、二期的建设任务,为拓展学校的办学空间,实现党委提出的“两实现,两建成”目标任务提供了切实保障,我也得到了学校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的赞誉。2023年7月被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颁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记功奖章一枚,嘉奖证书一份,并记三等功。</p><p class="ql-block"> 山感恩地,方成其高峻;海感恩溪,方成其博大;我感恩母校,感恩南师大,方成自己的事业。时光冉冉,转眼已经离开母校40年。但一千多个日夜的大学生活,如回放的青春影像,时不时撩拨我的记忆的琴弦。千言万语说不尽,千歌万曲唱不完,最后只能汇成一句话:感谢母校,祝福南师,南宁师范大学生日快乐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