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朱华胜老师发来他为会昌县筠门岭镇羊角古堡写的歌词《月色古城》,写得很大气很有意境,很是喜欢,当即写好了曲子,自己也觉得比较满意。由于种种原因,先后动念几次想为歌曲制作伴奏,最后均不了了之。</p><p class="ql-block">今年暑假,心中的大事落地之后,再次动念制作伴奏,便利用零星时间一点一点做,9月份初步搭好架子,最后在国庆假期把伴奏完整做好了,并利用虚拟歌手软件合成了演唱版。</p><p class="ql-block">伴奏制作过过程中对歌曲作了一些调整,曲谱仅为参考。</p> <p class="ql-block">新增修改后的曲谱</p> <p class="ql-block">羊角水堡坐落在汉仙岩风景区的羊角村,湘水西北岸,闽、粤、赣三省交界处,羊角村因湘水绕村而过,形如羊角而得名。2013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羊角村扼湘水守会昌,其东、南、北三面环水,西靠汉仙岩,地势险峻,易守难攻,故素有以“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著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p><p class="ql-block">据《赣州府志》记载:“羊角水堡在会昌之南,南通惠之龙川,湘之程乡、饶平,东连汀之武平、永定,乃数邑之交冲,面赣之门户也。”,是控制通往闽粤水陆通道的咽喉要地。明代,由于闽粤流寇对江西边民和过往商人不断进行掠杀,官府于成化十九年(1483年)在羊角村设提备所,驻军防守;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始修城建羊角水堡,古堡周围3000尺,高13尺,有垛口564个;城开三门,东“通湘门”、南“向明门”、西“镇远门”,各城门均建有城楼。</p><p class="ql-block">羊角村历史上不仅为攻防要冲,且为经商要道,古时会昌及赣南诸县的油、米、豆、烟叶等均经筠门岭镇再销往江西各地,而位于筠门岭镇东南部、湘水西北岸的羊角村便成为古代水运的经商要道。由此可见,羊角水堡是闽粤赣客家地区一座集防御、商贸、民居等为一体的典型客家城堡。</p> <p class="ql-block">羊角水堡在明清400多年间,曾遭遇了多次大规模战火,多次被毁,战后又屡加修葺,几毁重建,现在仍然可从遗址中见到当年的规模。现三座城门基本完好,在门额上有羊角建成时所刻的“通湘门”三个大字和“嘉靖甲辰岁仲冬吉旦立”的年号铭文。在东城门城墙上的墙体上尚留有清康熙年间羊角河水浸城时的水位记录铭刻。东南两面城墙大都存在,至今保存有明代城墙861米,但高度仅有1米至2米,只有原来的一半,城垛已全毁。</p><p class="ql-block">如今,羊角水堡面积约74000多平方米,现有居民1100多人。古堡内至今保存着大量明清与民国时期的民居与祠堂建筑,及许多少数民族蓝姓的厅堂、民居、文昌阁、畲族蓝氏石碑坊、添丁亭等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物。仅明清时期的宗祠、庙宇和民居建筑就达34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祠堂有“周氏宗祠”、“蓝氏祠堂”、“纲公祠”、“芳公祠”等。堡内保留了一座完整的城隍庙,是江西罕见的建于府县城市以外的城隍庙,弥足珍贵。堡内还有建造于乾隆四年(1665年),为表彰羊角水堡畲族妇女蓝氏的“旌表儒童周道明之妻蓝氏”节孝坊,造型别致,精雕细刻,是会昌现存年代最早、最为完整的一座石牌坊。</p><p class="ql-block">此外,堡内还保存着完整的古代街道,有东街、大街、十字街等。堡内街巷密布,路面卵石砌铺,纵横交错。堡内除了城隍庙,还有真君庙、水古庙等庙宇,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古堡内还保存有完成的两座古码头和一些古代石碑及铭纹砖。从货运码头建造规格上可见古堡曾经水陆交通发达,商业繁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