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儿孙在营区“追影影”</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次特别的“旅行”,目的地“人民空军起飞的地方”。43年前,我就是在那里---“东北老航校旧址”所在的空军某部,成为一名人民解放军战士的。在那座军营里,我生活战斗了近十个年头。直到1990年5月,从那里调到沈阳军区空军后勤驻辽宁某部,这一晃就过去了33年。</p><p class="ql-block"> 在33年的人生旅途中,我们经历了数不清的工作和生活的过往,这其中的很多往事,都已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渐渐模糊了;但也有一些经历,却让我念念不忘,尤其是在牡丹江军营度过的那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更是让我终身难忘。</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原师部大楼</h3> <p class="ql-block"> 1989年初秋,妻子带着两岁多的儿子第一次到部队探亲,由于当时连队工作较忙,加之又想,以后来部队的机会还多着呢,就没有带他们娘俩到距离部队驻地仅有百多公里的镜泊湖去游玩。结果这一拖就是三十多年,这也成了三十多年来让我无法释怀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今天兑现这拖欠了34年的“账”,从时间概念上讲,的确是太迟了。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反倒让我觉得更有意义了。因为这次活动又有了四岁半的孙子与我们同行,一路上可爱的孙子为我们增添了无尽的乐趣。按预定计划“处暑”节气那天下午16时31分,我们乘坐的高铁列车正点开车,列车很快驶出了辽西走廊,随即便进入了辽阔的东北平原。坐在靠窗座位上的孙子不时地向外张望着,虽说这不是他第一次坐高铁,但看上去他对车窗外的景色依然还是充满着好奇,他的神情是那么的专注,还不时地问这问那的。</p><p class="ql-block"> 在我离开第二故乡牡丹江后,也曾数次和妻子到南方旅行,但一同往返牡丹江到家乡的铁路线上,这还是第一次。我在牡丹江服役期间,曾19次往返家乡到牡丹江的路上。那时候的铁路都还是绿皮火车,即便是所谓的“特快”列车,时速也才只有五六十公里,从牡丹江到锦州就得行驶十六七个小时,并且还要在那里住上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再转乘三个多小时的火车才能到家。再看看如今的高铁,真是今非昔比了,铁路的高速发展,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中国近30年来发生巨大变化的缩影。</p><p class="ql-block"> 这次活动的第一站是哈尔滨。那是我在牡丹江服役期间,每次回家休假或出差的必经之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歌唱家郑绪岚为电视风光片《哈尔滨的夏天》配唱的插曲---“太阳岛上”,那优美动听的旋律,曾深深地感染了正值年轻的我们这一代人。使本来名不见经传的“太阳岛”,一夜之间名声大振。就是到了今天,每当听到歌曲“太阳岛上”的前奏响起,就会将我的思绪带回到已经离我们远去了的那个年代,我被那音乐的魅力而深深地感染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哈尔滨站 </p><p class="ql-block"> 在这样一个暑热尚未完全消退,艳美的秋天即将拉开序幕的季节里,我们怎能错过这样的机会,不带孙子去看一看那闻名遐迩的“太阳岛”。或许,才年仅四岁多的孙子,在他的认知里可能还感受不到“太阳岛”的美,但我想若干年后,当孙子在听到人们谈论起哈尔滨的“太阳岛”时,他可能会说:我去过太阳岛,而且是和爷爷、奶奶还有妈妈一起去的。我确信,四岁半的孙子已经有这个记忆了。当然了,到了哈尔滨,就不能不去蜚声海内外的“中央大街”,去踏一踏那用精美的碎石块铺就的各种图案的路面,看一看沿街两侧欧式风格的建筑。还有那座已经在江边矗立了60多年的哈尔滨地标建筑---“防洪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哈尔滨“防洪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在列车上,望着孙子熟睡的面庞,不禁让我想起了30多年前的1989年。那年秋天,妻子带着刚刚两岁多的儿子来部队休假,返回时,我竟然给他们娘俩买了一张硬座车票,儿子困了就只好睡在妈妈的怀抱里。每当回想起这件事儿,都还会让我有一种自责在心头。</p><p class="ql-block"> 安排这次行程的计划早已有之,其主要想法有二:一是想弥补她们娘俩去过牡丹江却没游过镜泊湖的遗憾;二来也是想借此机会回部队重温一下军营生活。</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牡丹江站</h3> <p class="ql-block"> 8月25日上午,我们从哈尔滨乘动车准时抵达牡丹江站,随后,刚刚到广东工作不久的儿子也降落在海浪机场,我们一家三代五口人齐聚到了我的第二故乡——牡丹江。这天绵绵的秋雨下个不停,无奈的我只好暗暗地以“贵人出行喜雨多”,来自慰有些沮丧的心情。那天夜里,我几近失眠了,因而几度起来查看即时的天气情况,心里也在一次次默默地祈祷---明天能云开日朗。</p><p class="ql-block"> 次日凌晨,持续了一天多的雨居然奇迹般地停了,云在渐渐地散开,这难免让我有些兴奋。</p><p class="ql-block"> 按照约定的时间我们准时来到营区大门。在场站相关部门首长的接应下,我们回到了阔别多年的军营。先是来到了汽车连,这是我到部队后的第一个单位,在院子里等候的王指导员热情地迎接我们。</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在汽车连与王指导员交谈</p> <p class="ql-block"> 让我颇为自豪的是,一些部队在历经几次军改后,要么移防了;要么合并了;要么撤销了。而我的老部队在我离开那里3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固守”在那里。只是营区进行了重新规划建设。而更令人欣喜的是,我们汽车连宿舍与车库合二为一的那栋二层小楼,以及院落东侧的那排车库,依然还以当年的模样坐落在那里(在连队院子的正前方,又盖起了办公及宿舍综合楼)。这是整个营区除原师部大楼外,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基层单位建筑,并且这些车库至今都还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出发前,我特意带上了1985年“五一”统一换装后,在汽车连院子里拍的那张照片,又带了一条在部队时穿过的裤子(回连队那天穿的就是)。我还将自1980年11月30日起,至今已经使用了近43年,却从未离开过我一天的那个搪瓷军绿“牙缸”,也带回了连队、带回了当年我的宿舍,让它“陪”我一起重温了那段属于我们的青春岁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在汽车连儿孙一起看连史展</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与相关部门首长和王指导员一起回顾连队往事</p> <p class="ql-block"> 这次回汽车连,得到了相关部门首长和王指导员的热情接待,在他们的大力协助下,我们准确定位了那张照片的拍摄地点。我站在38年前拍照的地方,又拍了张照片,只是今天照片上的我没有了当年的“芳华”。随后,他们又陪我上楼,走进当年我住过的宿舍参观。由于时间有些久远了,看到眼前自己曾住过四五年的宿舍,瞬间竟产生了某种陌生了的错觉,当我定下神来,很快就又回到了38年前。我环视着室内的墙壁、地面、还有门窗,依旧都还是当年的模样。我伫立在自己住过的床头位置,回想起了我们五班的一些往事。那一刻,班长邓宗银(78年 湖北 南漳),老兵单庆庆(79年 山东 乳山)、卢晓华(79年 浙江 仙居)、崔全怀(80年 山西 忻州)、薛和义(80年 山西 忻州)、周长庚(81年 辽宁 建昌)、李凤军(82年 辽宁 阜新)、李俊(83年 山东 蓬莱)等战友们,那一个个闪耀着青春风采的身影,一一在眼前浮现。</p><p class="ql-block"> 那天,在我数十年前当兵的宿舍参观时,孙子面对这间年代较为久远,且又比较狭窄的房舍,几乎看不出他有一点兴奋的表情,只是围绕在大人们的左右,看着听着他们在谈论着什么。据此揣测:他可能在想,你们带我到这儿有什么好看的?我想当他长大以后,或许就能够理解了。</p><p class="ql-block"> 离开房间时,我和儿子一起幸福地牵着孙子的小手,带着一种不舍的心情缓缓地走出了这间极其普通,却又让我特别怀念的房舍。妻子录的视频,记录下了这难忘的历史瞬间。</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1985年“五一节”在连队院子里留影</p> <p class="ql-block"> 2023年8月26日回连队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 随后,在相关部门首长的陪同下,前往我曾任指导员的四站连参观。当我们到达时,连队沈指导员已在一楼门口外等候,在他的引导下,我们参观了连队俱乐部和荣誉室。看到荣誉室“历任指导员姓名及任职时间”栏里,自己的名字名列其中,这多少还是让我有点惊喜和小自豪。沈指导员在介绍完连史后,在一旁的奶奶指着墙上的展板对孙子说:“找找爷爷的名字,看看在哪儿”?孙子走近展板,踮着脚伸出小手指到了爷爷的名字上,引得大家会心地笑了。是啊,离开部队都三十多年了,自己的名字依然还留在连队,与一茬又一茬的战友们朝夕相伴,与我而言,这当被看作是一种荣誉。然而,让我更在意的其实并不是这“荣誉”的本身,而是它记录了在这座军营里,曾留下了我为部队建设奉献青春的身影。常言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我深知这句话的含义。现役的战友们没人知道我是谁,而此刻的我,却觉得自己好像还是连队的一兵,仿佛还在和战友们并肩战斗。</p><p class="ql-block"> 荣誉室里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展示着连队建设的成果,我为连队在“新时代强军目标”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感到高兴。同时,也为有幸曾为连队建设做过一点点工作而感到荣幸。1989年底,连队被评为“基层建设达标先进单位”,因此,我被场站评为了当年的“十佳优秀基层主官”之一。在时隔三十多年后的今天,再次回到曾经生活战斗过的连队,眼前浮现的都是当年与官兵们朝夕相处的画面。我和战友们一起出操,一块儿学习,一同参加飞行训练保障任务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我仔细观看了荣誉室里每一块展板的内容,目光也不只一次地停留在“历任指导员”栏下自己的名字上。正所谓:“一日为兵,终身有军魂”。所以,就注定了这辈子我与军营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在相关部门首长和沈指导员的陪同下参观四站连</p> <p class="ql-block"> 在四站连取水</p><p class="ql-block"> 这次千里迢迢重返军营,也有追寻幸福之源之目的。为了在日后漫长的生活岁月里,在思念部队时能有一种物象的寄托,我特意在曾经工作过的汽车连、四站连和场站政治处分别取了一瓶水,我将这“水”与之前取的“土”赋予其代表“军营”的含义。同时,我也是将其视为了自己的幸福之源。我要将这水连同之前取的土一并放置于每天都能看到,并且还能够触摸到的地方,这样就使我有了时刻“身处军营”的感觉,我愿作是一名永远都“没离开”部队的兵。</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依依不舍中告别了部队,按计划开始了到镜泊湖游览的行程。在前往镜泊湖的途中,偶尔还能看到公路两旁,由于不久前的洪水留下的痕迹。进入景区稍作休息后,我们便带着回军营的余兴,乘船游览了美丽的镜泊湖。游船载着来自地北天南,操着不同方言的游客,时而航行在宽阔的湖面上,时而绕过座座翠绿的山峦,时而还有几只鸟儿在船的上前方伴飞。儿子禁不住几次地感叹“镜泊湖真是很美,它远远超过了杭州的西湖”。夕阳的余晖洒在湖面上,波光粼粼,湖水轻轻地拍打着岸边,坐在湖畔的我们尽享夕阳西下的美。</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br></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镜泊湖晨景</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夕阳西下时分的镜泊湖</h3> <p class="ql-block"> 晨曦中的镜泊湖一片宁静,湖面对岸群山之上,覆盖着一层洁白的云,随着朝阳的缓缓升起,这片云渐渐被染成了褐红色,真是美丽极了。随后我们又来到湖边散步,感受晨风吹拂的惬意。早餐后,我们乘坐景区观光车直奔“吊水楼瀑布”,在距离瀑布还有两三百米远的地方,就听到了瀑布巨大的轰鸣声,让我们提前感受到了“吊水楼瀑布”宏伟的气势。当我们到达观景台时,那里已经挤满了来自八方的游客,而且,游人还在从不同的方向涌来。湛蓝的天空下,美丽的云朵触手可及,蓝天白云与瀑布相得益彰,构成了一幅唯美的山水画卷。</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3年8月27日8时46分的镜泊湖吊水楼瀑布</p> <p class="ql-block"> 承蒙“天公”特别的眷顾,我多年的愿望终于圆满实现了。“重返军营”与平日旅游是不同的,所以,这次牡丹江之行,必将载入我们家庭生活的史册。</p><p class="ql-block"> 这么多天过去了,我还不时地沉浸在那幸福的回味中,回味镜泊湖湖光山色的美丽,更有重温“军营生活”的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后记:这篇文字记录了我重返军营时的所见所感,每句话甚至每个字都是我真情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今天发这篇文字,还有一层特殊的含义,就是47年前的今天(1976年10月3日)恰巧是我上“高中”的日子(当时,我们家乡那里的高中是九年制)。因此,也将本文兼作为我对学生时代特殊情感的某种追溯与怀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