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语言文化 提升核心素养——会昌县第三小学语文“新课标,新课堂”教师优质课竞赛

秋水丽人

<h3>  阳光似火,点燃了秋日的喜悦,也同样点燃了我们第三小学师生学习的热情。2023年9月27日,第三小学组织开展了语文“新课标,新课堂”教师优课优质竞赛。<br>  </h3> <h3>  六位教师,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准备,巧妙设计,以扎实的课堂教学基本功,丰富的教学经验,呈现出一节节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课堂。<br>  </h3> <h3>  参加听课的评委和老师都参与了评课活动。老师们各抒己见,把自己的感想和疑惑与大家分享交流,领导们也为我们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让我们受益匪浅,使得这次的比赛锦上添花,更上一个新台阶。</h3> <h3>  谢丽芳老师执教的《对韵歌》是一节识字课。整堂课下来教学设计清晰,教态自然,基本功扎实。</h3> <h3>  谢老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由图片引出生字的学习,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并注重启发学生说出识字的方法,比如:从路牌中识字;在生活中识字;从云的形成中识字;从不同程度的雨中识字;从不同方向、季节的风中识字,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这个字的理解。而且谢老师的课堂口令清晰,哪怕是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新生,也非常有秩序,个个坐的端端正正的。并能在谢老师有趣的教学活动中,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这真是一堂非常高效、有趣的识字课。</h3> <h3>  似琴弦上轻柔的音符,轻盈而又富有感染力,如阳光穿过林荫小道洒落在脸上一样温暖宜人,说的正是廖颖老师与孩子们在课堂上的互动学习。<br>  <br>  </h3> <h3>  《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写景散文,语言美、意境美、篇章结构美。廖老师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秋天的美景,如画卷班帧帧呈现,在优美的音乐中尽情欣赏、感受。廖老师把各段的总起句组成一首小诗,初知全文内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为本,读出秋雨的韵味,读出秋天的美好,在理解、朗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陶冶自己的感情,随着抒情的音乐进入课文的情境。</h3> <h3>  迁移运用是读书内化的最高层次和最后归宿。课堂中廖老师留出语言训练时间,让学生把自己的学习所得“投入周转”,层层铺垫,水到渠成。整堂课诗情画意,如秋天般橙黄橘绿。</h3> <h3>  曾慧琴老师执教《曹冲称象》,这堂课曾老师以“称”字为字眼,贯穿了整个课堂,首先,通过学习“称”字,读准音,知结构,晓意思,并书写生字,从而达到认识生字!其次,通过“称”字,找到了“称大象”“称石头”“称出重量”理清了脉络,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将一篇这么长的文章理清层次不是那么的容易,通过这样的办法让二年级的小朋友很容易的将文章脉络梳理清晰。第三点,通过称感受到曹冲的智慧。通过区分官员想出来的称大象的方法和曹冲想到的称大象的方法进行对比,感受曹冲方法的妙处。<br>  </h3> <h3>  在这堂课中,老师也注重对语言运用的设计。学习语文,是为了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运用更加丰富的语言去表达。比如看图片,让学生想象大象的各个部位长得又什么又什么。其次,在朗读文章,朗读句子中,注重“到底”“竟然”“果然”这些语气词的揣摩,通过这些细小的词语,去发现语气的加强有利于文章感情的表达,也更能体现曹冲的智慧。</h3> <h3>  谢萍老师上课温文尔雅,缓缓道来,课堂如娟娟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谢萍老师上的习作课《我家是个“动物园”》重难点突出,教学目的明确,整堂课教师语言温柔亲切,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课堂注重学生说写能力的发展,教学成效显著!是一堂非常值得学习借鉴的习作课!</h3> <h3>  吴锦芳老师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紧扣语文单元要素,践行新课标理念。吴老师精准把握革命题材类课文,教学设计目标明确,抓住教学重难点。从“长征”背景资料入手,缩短学生与革命时代的差距,从而更好地为课文教学做铺垫,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br>  巧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在理解词语“逶迤”“磅礴”时,吴老师的处理新颖、恰当,利用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描述,从而理解词意。而在体会一“寒”一“暖”时,通过观看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播放飞夺泸定桥视频,当时我的心中为之一震,仿佛看到了当年红军那种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场景,我相信,学生心灵也收到了极大的震撼,自然水到渠成。这两句话不用解释,学生心中也有了答案。<br>  </h3> <h3>  吴老师的课以“读”贯穿始终,注重朗读指导,“读”落到了实处。课上抓住总起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进行范读,指名读,齐读,让学生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为了让学生体验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老师的设计别具匠心,从刚开始的正确、有节奏、有韵味的读诗,接着理解诗意地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体会情感,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再现长征之艰险,品悟长征之精神。整堂课教师不仅能将资源巧妙整合,更能有效落实语文素养。</h3> <h3>  朱君新老师在说课稿上是这样写的:《圆明园毁灭》讲述的是圆明园当年辉煌的景观和它毁灭的经过,字里行间都饱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了人们不忘国耻的信念,增强了我们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br>  </h3> <h3>  朱老师在教学中运用阅读“三镜”,即阅读放大镜,阅读显微镜,阅读透视镜,紧扣关键词句、特殊表达和拓展资料,感受圆明园曾经的辉煌和被毁的巨痛;在“有理有据说辉煌”“品词析句诉心碎”“连接古今斥毁灭”等语言实践活动中,厚植爱国情怀、提升审辨式思维与表达能力。<br>  朱老师先带领学生追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然后再“以爱激恨”,让学生体验“毁得让人心碎”,这样把爱与恨,美与毁和谐地融合在一起,激发了学生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增强了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h3> <h3>  朱老师上完课后,写下了自己的课后反思:没有一堂课是完美的,参赛不是为了获得名次,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为了成长。赛后,细思自己的课堂,发现仍有许多的不足之处。<br>1.对于课前查阅的资料。学生仅仅停留在从电脑上机械的打印下来,不会有取舍的巧妙运用。在今后课堂上不允许念资料,只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回答。<br>2.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到位。特别是“对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认识不够。所以,惋惜之情没有读出。今后加强朗读训练。<br>3.评价的运用应有更多的呈现方式,自评互评,教师评。评价语应具有表扬,总结,引导等多层功能。<br>  </h3> <h3>  经过激烈的角逐,优质课比赛已圆满落幕。组委会向所有参赛的老师和学生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同时非常荣幸地向大家宣布比赛结果。</h3> <h3>  经历,学习,只问过程,不问结果。历练,成长,只问初心,不求回馈。赛完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第三小学所有教师将努力和学生共赴学海,成就更好的彼此!</h3>

老师

学生

课堂

朗读

识字

教学

学习

教师

长征

整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