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西的美篇

南西

<p class="ql-block">传统集市还留一角</p><p class="ql-block">每年金秋季节,农活有闲时,传统的交易就该开始了。在宜丰,中秋节后的几天,即农历8月16至19日,是传统的牛墟节。</p><p class="ql-block">这时,从东门到西门,南门到北门,大路小巷,就见一人牵一头或二头牛往窑前板栗树下赶,这里就是交易耕牛的地方,黄牛、水牛,大牛、小牛,人们牵牛过来,有的是纯卖的,有的是既卖又买的,也有特来买的;买青壮年牛的,是农活急需用牛,花高价也要买;买小牛的则是花小成本养大再卖嫌个差价线,也有买小牛养大教会做农活的;也有个别的牛实在太老做不了农活,主人不得己牵来卖给牛肉贩子的。</p><p class="ql-block">那时候是集体耕作,往往是一个队安排几个懂牛的来做买卖。我大舅是老牛把式,一头牛强壮与否、脾气好坏、是否会耕耙田,他扒开牛嘴看一下,牵着牛溜一圈就知道,所以除了本队买卖牛由他代表外,本大队、本公社很多人都请他掌眼。我妈妈好客,大舅来了都在我家住,他们有时几人,有时十几人,加上姑父也是懂牛的,有时也带人来。我记得牛墟期间我家客人吃饭有三、四桌,吃流水席,家里采收的几十个大南瓜、大冬瓜这几天要干掉一大半。我家老房子叫“农庐”,厅堂有近十米长,铺了几床晒谷子的竹垫,上面铺上稻草,再铺草凉席,几床薄被,就是客人的“旅馆”,好在此时天不冷不热,也少蚊子,要不然真无法睡,有一年天较热,蚊子较多,点了几盒蚊香,还不知他们睡着了没有。</p><p class="ql-block">在解放路,则是搭建一间间的临时店铺,五金百货,服装鞋帽,农具家具,副食农付产品,各种物资应有尽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牛头汤,几块大石头,架起一口大锅,洗干净的牛头丢到锅里用大块木柴慢慢烧,加上牛肠、牛肚、牛肺等内脏,一天到晚炖,熬出的汤5分钱一小碗,喝下牛头汤,尤如喝了仙汁,香甜可口,回味无穷,到现在还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随着城市建设,牛墟逐步移到了城外,当时的李家洲板栗树下,现在的南屏公园所在地,成为了新的牛墟场,而物资变流会也几易其所。</p><p class="ql-block">随着社会进步,牛耕田逐步少了,牛墟无牛交易,只变成了物资交流大会,随着商品的流通通畅,物资交流会规模越來越小,这不,如今只能偏居一隅……</p> <p class="ql-block">传统牛墟节交流会</p> <p class="ql-block">木竹传统家用具</p> <p class="ql-block">南方棉花</p> <p class="ql-block">传统铁具件</p> <p class="ql-block">农副产品</p> <p class="ql-block">传统小吃</p> <p class="ql-block">水果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