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雁丘园--雁丘石--好问湖--忻州遗山书院--元好问读书处--遗山公园--遗山祠--遗山园

高山雪松

<p class="ql-block">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太原汾河公园雁丘园隆重开园!参观游览人群络绎不绝。成为太原旅游热点之一。人们对金元泰斗,一代宗师,大诗人元好问充满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在太原和忻州,还有许多关于元好问的景点供游人游览凭吊。</p> <p class="ql-block">雁丘园导游图</p> <p class="ql-block">好问楼</p> <p class="ql-block">《摸鱼儿·雁丘词》原文</p><p class="ql-block">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p><p class="ql-block"><b>“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是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景,只影为谁去?</b></p><p class="ql-block"><b>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自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b></p> <p class="ql-block">千古一问:<b>“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b></p> <p class="ql-block">金章宗泰和五年(公元1205年),当时元好问年仅十六岁。在赶赴并州应试的时候,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有一位捕雁着者正好捕得了两只大雁,但是它们不屈服努力挣扎的,造成了一死一脱网。看到另一只死去,脱网的大雁空中盘旋悲鸣哀叫,不愿离去,随后竟一头撞死在地上。看到这一幕的元好问大为感触,发出掷地有声、千古传唱的天问:“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将两只大雁捡起来,找了几块石头,将它们埋了起来,并将这里取名为“雁丘”。大雁悲壮殉情的至情,感动了多少世人。雁丘也成了文人墨客歌颂爱情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雁丘:嘉庆《大清一统志》</b>:雁丘在阳曲县西汾水旁。金元好问赴府试……累土为丘,作《雁丘词》。</p> <p class="ql-block">“雁孤一世,燕孤一时”.大雁守礼守节,重情重义,在古人眼里,大雁是最能诠释爱情忠贞的动物.</p> <p class="ql-block">雁丘园</p> <p class="ql-block">雁丘园</p> <p class="ql-block">雁丘园</p> <p class="ql-block">雁丘园</p> <p class="ql-block">太原汾河公园雁丘园,将成为人们向往寻觅之处,歌颂爱情的地方。潜移默化中培养人们的情趣,对爱情的思考。成为喧嚣城市里一片心灵的栖息地。应成为中国爱情的朝圣之地。完成元好问大诗人800多年前的夙愿:<b>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b></p> <p class="ql-block">汾河公园一期雁丘石</p> <p class="ql-block">太原汾河公园一期雁丘石《雁丘词》。</p> <p class="ql-block">太原植物园中的<b>好问湖</b>(以元代文学家元好问名命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忻州凝萃园  遗山书院旁元好问塑像。</p><p class="ql-block">元好问在遗山(在今定襄县城东十八里处)读过书,自号遗山山人。</p> <p class="ql-block">遗山书院为三进院,图为遗山书院大门。</p> <p class="ql-block">树立在遗山书院大门旁,雁栖湖畔的石刻元好问的《雁丘词》。</p> <p class="ql-block">福田寺,位于忻府区南部系舟山东岩脚下的一个丘阜上,占地面积四百余亩。相传又叫八村寺,在隋唐之际建成的。此寺庙在唐、宋、清历代都修葺过。在民国年间一直至抗战前,整个寺院的建筑是由上下两院组成。文革后这里的建筑仅存西面的窑洞一眼,福田寺不仅以其宏伟的建筑而受人瞩目,更重要的是,此处曾是金元之际大诗人元好问少年时读书的地方。由元好问读书引发的“东岩夜月”传说成为忻州的“古八景之一”。就是直到今日,也在忻州大地传诵。</p><p class="ql-block">游历大诗人曾经读书生活过的地方,更感到福田寺深厚的文化背景。</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读书处,引发的“东岩夜月”传说成为忻州的“古八景之一。据说当年元好问在山上读书的时候,每到夜晚光线昏暗,无法读书,元好问就在福田寺的墙上画了一个月亮,而这个月亮马上就放出了明亮的光芒,他就可以借着月光读书了,从这天晚上开始,忻州人发现了一个奇特的景象,每天晚上站在忻州古城的南门外,都可以看到高高的系舟山上有两轮皓月当空悬挂。关于“东岩夜月”的传说有N种版本,就不一累述了。</p><p class="ql-block">元好问读书处日军侵华时被毁。</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2020年8月以元好问号命名的遗山公园开园。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遗山祠位于忻州市忻府区秀容古城内南北大街西侧,距北城门不到百米。遗山祠是后人纪念凭吊先贤之地,是文化传承之象征,为纪念中国金末元初著名作家和历史学家元好问而修建的。</p><p class="ql-block">遗山祠的整个建筑群保持了清代建筑风格,大门、正殿、偏殿、耳房等建筑大都采用木结构和砖木结构建筑。祠内共有大小房屋29间,牌楼2座、石碑10通、砖石木雕百余处。总占地720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 是我国金末元初最有成就的作家和历史学家,文坛盟主,是宋金对峙时期北方文学的主要代表,又是金元之际在文学上承前启后的桥梁,被尊为“北方文雄”“一代文宗”。其诗、文、词、曲,各体皆工。诗作成就最高,“丧乱诗”尤为有名;其词为金代一朝之冠,可与两宋名家媲美;其散曲虽传世不多,但当时影响很大,有倡导之功。著有《元遗山先生全集》,词集为《遗山乐府》。</p><p class="ql-block">墙上的铜雕叙述元好问一生主要阶段。</p> <p class="ql-block">忻州市元好问的老家西张乡韩岩村,新建的遗山园,2013年5月动工,落成于9月29日。新遗山园占地总面积68亩,新建了三碹砖石大门一座。</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铜像</p> <p class="ql-block">檐歇山顶大殿。大殿墙壁上的壁画展现了元好问一生的生活经历和重大事件。平常不开门,需找工作人员开门。</p> <p class="ql-block">步入大门后,在中轴线上一条正对大门由碎石铺就的近二十米宽的笔直甬道的尽头,是一个巍然耸立高达十二米的石基木身攒山顶房屋式六角亭,便是元好问先生主持修建、后世又多次复建或修葺的野史亭。</p><p class="ql-block">野史亭又名青来轩,创建于元代,为元好问五十一岁时为修《金史》而建,“朱门万户凄凉尽,惟有元家野史亭”。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修,东西宽144米,南北长171.7米,占地面积2.47万平方米。八百年间,多次有人前来凭吊或修缮。亭内有金、元、明、清以来大量的名家诗文石刻、碑记。</p><p class="ql-block">野史亭设计奇特,构筑精巧,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整体用六根木柱支撑,亭内正壁是元好问石刻画像,左右两边是遗山墨迹,或楷或草,颇具功力。亭的正面是双开木门,东南、西南两个侧立面为木格窗棂,另外三面墙体以青砖砌到亭顶,从而形成一个特殊的房屋。晚清名臣徐继畲题写的“野史亭”。</p><p class="ql-block">野史亭柱联所云:撰述辔龙门涑水,憩幽窗疏雨,采樜不遗,金元一代留文献。诗歌嫓山谷东坡,值沧海横流,宗工无愧,风格千秋著典型。</p><p class="ql-block">金朝灭亡后,元好问抱着“国亡史兴,己所当任”的爱国信念,决心以自己一人之力修一部金史,并为此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和沉重的代价。多年的奔波,他积累了相当多的金朝君臣遗言往行的资料上百万字,后称“金源君臣言行录”。他抱着“以诗存史”的目的,编成《中州集》。这是一部金代诗歌总集,里面不仅收录他所知道的金期一代已故或未仕于蒙古国的诗人词客、包括金朝两位皇帝及诸大臣以至布衣百姓的诗词2116首(其中诗2001首,词115首),而且为每位作者共二百五十余人写了小传,填补了中国文学史空白</p> <p class="ql-block">清朝乾隆59年间忻州知州汪本直,大修元墓后,又就近购地30亩,交给元氏后人。</p><p class="ql-block">正前方是献殿,两旁是通道两边对称排列着元代石人、石羊、石虎。</p> <p class="ql-block">献殿两旁山墙边,伫立着几尊古石碑,其中有一尊残破后修复的石碑,格外醒目,这就是原来立在元墓前的墓碑。“诗人元遗山之墓”这七个字据说是元遗山临终嘱托弟子的。</p> <p class="ql-block">【元好问】 金代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市)人。生于公元1190年,卒于公元1257年。他的先祖系鲜卑族,复姓拓跋,北魏时改姓元。高祖元谊,北宋时曾为忻州神武军使。曾祖元春,金时曾为隰州团练使。祖父元滋善,金时为柔服丞。父亲元德民,累举不第,隐居系舟山福田寺。元好问出生后,过继给叔父元格。五岁时,元格在山东掖县任县令,随之读书。十四岁时,元格调任陵川令,元好问在陵川郝天挺名下就读,钻研经史百家。六年而业成。二十一岁时,元格病故,元好问扶灵回秀容,在故乡一住四五年。</p><p class="ql-block">金宣宗贞祐二年(1214年)春,蒙古军屠忻州城,长兄元好古遇难。贞祐四年,蒙古军围攻太原,元好问携家眷逃往河南。金兴定五年(1221年),元好问中进士,曾任国史院编修,后辞去。金正大四年(1227年),调回汴京,任左司都事,继任尚书省掾。次年春,汴京陷落,被羁管在聊城。南宋嘉熙三年(1239年),元好问回到故乡秀容,构筑野史亭,专事著作。据他的弟子郝经所作墓铭说,元好问有诗及古今乐府共五千七百篇。多数集于《遗山先生文集》。晚年主要编撰了《中州集》和《壬辰杂编》。其他著作还有《唐诗鼓吹》、《诗文自警》、《续夷坚志》、《新乐府》、《千秋录》等等。</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的作品,“诗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迈往之气。文宗欧韩,正大明达而无奇纤晦涩之语。乐府则清新顿挫,娴婉浏亮,体制最备,又能用俗为雅,变故作新,得前辈不传之妙,东坡稼轩而下不论也”。后人赞誉他是“集两宋之大成,金诗人之殿,元文章之祖”。遗世有《台山杂咏》十六首,选其三:“西北天低五顶高,茫茫松海露灵鳌。太行直上犹千里,井底残山枉叫 号”。“万壑千岩位置雄,偶从天巧见神功。湍溪已作风雷恶,更在云山气象中”。“山云吞吐翠微中,淡绿深青一万重。此景只应天上有,岂知身在妙高峰。</p><p class="ql-block"><b>本文摘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元好问:生活虐我千百遍,我待生活如初恋</p><p class="ql-block">2016-08-09 12:18:36 百家讲坛 2016年7期收藏</p><p class="ql-block">汤小小</p><p class="ql-block">科考过客</p><p class="ql-block">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元好问出生在山西忻州农村一个书香世家。因为叔父无子,七个月大时,他便被过继给叔父,从此跟着做官的叔父在各个任所辗转。</p><p class="ql-block">叔父待他视若己出,常常抱在膝上教他识字念书。而他天资聪颖,学东西极快,七岁时便能写出让人惊艳的诗句,成为远近闻名的神童。11岁时,元好问得到某翰林学士的赏识,对方爱其才能,收其为徒。</p><p class="ql-block">16岁时,元好问第一次参加科考。那时他信心满满,觉得一切尽在掌控中。虽一路风餐露宿,他的心却若天上流云,轻盈纯净,沿途的所见所闻都幻化成他笔下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一日行至山间,他看见两只大雁从头顶悠悠飞过,忽然其中一只雁中箭落地,另一只雁则哀鸣不已、在低空徘徊不去,待确定落地之雁再不可能翱翔天空时,它扑腾着翅膀,快速向高空飞去。</p><p class="ql-block">元好问以为天空中那只大雁将独自远行,谁知它在高空敛了翅膀,硬生生从高空摔下来,当场身亡。这一幕令少年元好问感动不已,他从猎雁人手中买过那只殉情的雁,小心翼翼地将它葬在汾河边上,并立碑刻下“雁丘”二字。</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元好问内心柔软,对世间万物都怀着一颗悲悯之心,相信一切的美好和善良,并为这只殉情的雁写下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感伤诗句。</p><p class="ql-block">可惜,生活并不会因为一个人善良而厚待他许多,纵是元好问诗才无双,纵是身边人都对他极为赞赏,也不能保证他会金榜题名。那次科考,他落榜了。</p><p class="ql-block">在那样的时代,科考是读书人唯一的出路,心灰意冷的元好问没有时间悲伤,他必须打起精神,迎接再一次与风浪搏击的时刻。从16岁到19岁,他一边在学堂念书,一边参加科考。只是谁都没有料到,这个堪称神童的少年居然一次又一次落榜。</p><p class="ql-block">科场接二连三的失利,磨去了元好问的少年锐气。他知道这世间总有一些事,是自己无法手到擒来的。他还需要学更多东西。</p><p class="ql-block">之后,他回到故乡,住在离祠堂几十里远的遗山,在那里日夜苦读,并自号“遗山山人”。</p><p class="ql-block">若生活就这般平静无波,或许几年以后,他会再次扬帆起航,迎接命运新的挑战。</p><p class="ql-block">可惜他生在金末元初那样的乱世,注定要经历更多的苦难。一夜之间,蒙古大军汹涌而来,屠刀举起处,多少人头落地,民不聊生。元好问的兄长也在这次灾难中丧生。为避兵祸,元好问只得离开家乡,举家迁往河南。</p><p class="ql-block">文臣提笔安天下,武将马上定乾坤。经过战乱的洗礼,元之问第一次有了精忠报国的念头,也第一次知道,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狭隘可笑,居然会为科考失利而灰心丧气。</p><p class="ql-block">只是,报国的捷径仍是走科考这一条路。而从23岁到28岁,元好问一次又一次前往科场,又一次次铩羽而归。</p><p class="ql-block">想报国,却敲不开那扇紧闭的门,眼看山河破碎,蒙古铁骑肆无忌惮,百姓流离失所,元好问心里如压了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喘不过气来。他唯一的宣泄方式,就是提笔写下一首又一首诗词,把满腔的忧愤、浓烈的爱国心镶进那平仄韵脚里。这些喷薄而出的诗句得到了朝中众多名贵的赏识,他因此名震京师,成为街谈巷议的“元才子”。</p><p class="ql-block">官场漩涡</p><p class="ql-block">多年的苦读终于得到回报,32岁那一年,元好问进士及第。</p><p class="ql-block">历尽千帆,终于得偿所愿,他已经不记得这是自己第几次参加科考了,也不记得这段路他走得多么跌宕起伏。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等来了这激动人心的一刻。</p><p class="ql-block">可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次中举居然横生枝节。因为科场纠纷,他被人诬陷为因与主考官有私交才能中举的。一个帽子扣下来,等于否定了他所有的才华与努力,他原本热情澎湃的心顿时黯淡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或许因为这条路走得太不容易,所以他无法容忍别人对他才学一丝一毫的否定。他愤然拒绝去吏部报到,宁愿放弃到手的报国机会,也不愿遭人诟病。</p><p class="ql-block">虽然年纪已经不小了,他却依然是那个理想化的少年,世界在他眼中非黑即白,而他永远都选择站在光明的那一面,对抗所有的龌龊与肮脏。</p><p class="ql-block">维护光明的代价,就是直到35岁时,他才再次中举,并正式就选,成为国史院一名清贫的编修。</p><p class="ql-block">虽然中了举,入了官场,了却了自己半生夙愿,但现实与理想之间依然隔了山重水复的距离,一名小小的编修哪里有报效国家的机会?又哪里能够施展才华、一展宏图?</p><p class="ql-block">人人都说官场好,进了官场才发现不过梦一场。那么多次科考失利都斗志不减的元好问终于发出了一声叹息。内心的忧闷无处可诉,他只能请了长假,回到河南登封,在那里闭门谢客,读书著述。</p><p class="ql-block">文字是他最好的疗伤药,困了、倦了、迷茫了,只要在文字里沉浸一段时间,他便又成了那个斗志昂扬的元好问。</p><p class="ql-block">不久,他等来了出任镇平(今属河南南阳)县令的机会,次年又任内乡(今属河南南阳)县令。虽只是一个地方小官,虽任期不定、随时可能更改,但他终于英雄有了用武之地。</p><p class="ql-block">可是,生活对他的打压无孔不入。他刚想在官场大施拳脚,又逢母亲病故,按照规定,他只能丁忧在家,不涉官场。这对一个心怀理想的人来说是一段难熬的日子,元好问不忍大好时光借着孝的名义虚掷,便入了邓州帅府,担任幕僚,希望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继续为这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出一点儿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他如此屈尊,依然挡不住大势汹汹。蒙古兵攻占凤翔,邓州主帅投降。元好问所有的努力和计谋全都化作江水,滔滔东流去。极度的失望与悲痛里,元好问辞掉幕僚一职,再次将精力投入了文字里。</p><p class="ql-block">丁忧期满后,他终于重新步入官场,成为南阳县令。他抓住这个报国的突破口,大刀阔斧改革,成绩斐然。之后,一切变得平坦顺遂,他被调往京城,任尚书省令史,此后,又升迁为左司都事,然后任尚书省左司员外郎,官职越来越大,名声越来越响。从边远小地到繁华汴京,他终于用满腹才华与一腔热血站在了帝国的中央,为国筹谋。</p><p class="ql-block">从初入官场到举足轻重,这条辛苦的为官路,元好问走了将近十年。</p><p class="ql-block">他终于可以直抒胸臆,终于可以登高望远,终于可以用平生所学书写大好河山。可生活的波浪再次狠狠打来,将他所有的理想扫进尘埃。</p><p class="ql-block">绵薄之力</p><p class="ql-block">金哀宗天兴二年(1233年),蒙古军兵临城下,金国危在旦夕。金哀宗逃出京城,将巍巍皇宫抛于身后。守城将领崔立献城投降,并自立为郑王。金国亡。城中众人一夕之间皆沦为亡国奴。</p><p class="ql-block">感伤自然是有的,可那样的乱世哪里能安放一个人的小情绪?崔立身为金国将领,却不战而降,并沾沾自喜,要朝中众人为他立功德碑。元好问因才名远播,被选为执笔者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他的性情,断不肯与黑暗为伍:当初他因为被人怀疑与主考官有私交,便自断仕途,如今,又怎肯为讨一人欢心,而做违心之事?只是,在那样纷乱的时刻,他没有太多时间考虑,他还有更重要的事去做,所以那一次,他委曲求全,无奈为无耻者代言。</p><p class="ql-block">虽敷衍了事,但终究是违了心意,那每一字、每一句都像刀子一样,一刀刀划着他的心,让他在每一个辗转难眠的夜里,想到此事便痛彻心扉。</p><p class="ql-block">痛虽痛,却不曾有过悔意,因为他需要活下来,救更多人于危难。他给蒙古中书令耶律楚材写信,举荐了54名金朝儒士,希望耶律楚材保护这些人,并加以重用。</p><p class="ql-block">这些人都是金国的栋梁,有经天纬地之才。只是金国已亡,元好问实在不忍这些人死于乱军之中,唯有向蒙古举荐,才能救他们的性命。可惜的是,他们都是金国的名士,却再也没有机会为金国效力!聊以自慰的是,因为他的举荐,那54人大多得到蒙古重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安排了他人的命运,却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金亡后,他随大批金国官员被俘,与家人辗转于各地,受尽冷眼与折磨,尝遍人世艰辛,亡国奴的悲凉像天上的月光,一直紧随其左右。</p><p class="ql-block">他却没有时间悲伤,作为金国的末代臣子,他总想用绵薄之力,为这个沦丧的王朝留下一点儿印迹。为了以诗存史,他逐渐与蒙古国的汉军首领接上关系,生活随之好转,行动也较为自由。其间,他前后搜集了2116首诗词,从皇帝到大臣,从名士到布衣,共250余人的作品人选,命名为《中州集》——以“中州”命名,既是对故国的缅怀,也有尊金国为正统之意。</p><p class="ql-block">晚年的元好问曾经面见蒙古可汗忽必烈,这一举动让他饱受争议。很多人以为,他也只不过是贪求富贵之人,曾经的清高不过沽名钓誉。但是,他没有如人们想象的那样,成为蒙古高官,他拒绝了耶律楚材的挽留。重获自由并诗名大盛的他,选择在50岁那一年重回老家,隐居故里,从此交友游历,著书立说。</p><p class="ql-block">当时的人们不会想到,他面见忽必烈,只是希望对方能多任用儒士治国——在儒士地位很低的元朝,这何尝不是他有意推举金国遗留儒士的举措之一?</p><p class="ql-block">那么多年的风雨走过来,他的心,始终有着悲悯,悯国,悯百姓,悯儒士,悯一切可悯之人。被生活虐了千遍万遍,他却依然是16岁那年,为一只雁伤怀的少年,而他的爱国之心也如当年他少年纯真的心一样明朗,始终如一……</p><p class="ql-block">编辑/晓雪</p><p class="ql-block">                        <b> 本文摘自网络</b></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