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太原校尉营小学,位于太原西校尉营21号,与钟楼街、柳巷毗邻。该校现为山西省义务教育示范小学、山西省德育示范学校和山西省文明学校等。</p> <p class="ql-block"> 癸卯之年,仲秋时节,再次探访关帝庙时,美丽邂逅校尉营小学。</p> <p class="ql-block"> 关于校尉营之来历。据史料记载,金朝大定(公元1161——1189年)年间,史纯以忠显校尉兼阳曲知县,做过好事,取得人们的纪念,因此有校尉营一名,校尉营另外是明代晋王府警卫队即校尉营房驻地,故名。有东校尉营、南校尉营、西校尉营和中校尉 地名之称。</p> <p class="ql-block"> 追溯校史,可谓历经百年风雨,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办学传统。太原校尉营小学,初名太原府阳曲县高等小学堂,创建于清朝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民国初称阳曲县第一高等小学堂;1932年改为太原市第一实验小学;抗战时期更名为太原市第一新民小学;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太原市内一区中心国民小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改成为太原市第一完全小学校;1956年改称为太原市南城区校尉营小学;1998年改成迎泽区校尉营小学。</p><p class="ql-block"> 据了解,学校占地面积12823平方米,东起五一路,西至大剪子巷、靴巷、南仓巷及西夹道,南到开化寺街,北临鼓楼街、南肖墙。现有26个小学教学班和一所附属幼儿园,有近1400名学生。 学校以“团结、勤奋、求实、文明”的校风,以“教书严谨、育人精心、为人师表、务实求真”为教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弘扬“刻苦努力、勤于思考”之学风,严守“自强不息、励学敦行”之校训。在全国九五实验课题“科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实验小学科技实验研究”、省级课题“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数学课学习质量标准及测评方法”、市级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体结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整体结构改革”及“校本研究机制的探索”的多项研究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学校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积极开展行为规范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重视家庭教育指导、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构建素质教育三元整合管理模式,已逐步形成学校特色。学校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计算机教室”、“多媒体制作中心”等一批现代化教育设施已初具规模。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和良好的校风学风,在市内外享有良好声誉。</p> <p class="ql-block"> 传承历史文脉,重塑城市记忆,校尉营小学秉持学生核心素养,持续深入开展“府城游”全学科项目学习。因为:</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15px;">实践与前行。最好的尝试在路上: </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继承与发扬,最好的内容在课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把握时机与方向,最好的育人之路在敢于创新上。</b></p><p class="ql-block"> 静待花开,翘首期盼,教育之花的绚丽将会在校尉营百年老枚的氤氲下竞相绽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span></p>